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匈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匈奴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嚈噠

別名: 白匈奴

所屬洲: 亞洲

主要宗教: 拜火教

出現時間: 5-6世紀

嚈噠yàn dā 。嚈噠人(Hephthalite)是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遊牧民族。亦作Ephthalite。5-6世紀一再侵入薩珊(現為波斯)和笈多(現為印度)的一個民族。根據中國史書記載,他們原來居住長城以北,稱滑國。是中亞塞種人遊牧民族與漢代大月氏人的後裔,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匈奴西遷中的變種)。嚈噠國婚姻形式可能實行兄弟共妻的制度(余太山在《嚈噠史研究》中考證認為一妻多夫並不是嚈噠的習俗),制度上有可汗、可敦、葉護、特勤等稱號, 可汗為男子,王位由子或弟繼承。[1]

嚈噠簡介

起源

嚈噠人起源於塞北,擴展其勢力於媯水之南、定都於拔底延城(Bactria)。公元4世紀70年代初越阿爾泰山西遷粟特,其國的政治中心在吐火羅斯坦,也就是在阿富汗斯坦巴爾赫地區。在南北朝時期,於大漠南北與魏爭雄,嚈噠與蠕蠕相結,廣泛活動於阿爾泰山脈以西的地方,波斯,並將波斯薩珊王朝擊敗,使波斯王稱臣納貢。全盛時,其領域東至蔥嶺到天山南路的一部分,西至裏海的庫爾干河地方。迫使北朝之魏在516年遣使到南朝的梁朝通好,以免腹背受敵。嚈噠人無城鎮、無文字,實行一妻多夫(但余太山 在《嚈噠史研究》中考證認為一妻多夫並不是嚈噠的習俗),6世紀中葉被突厥汗國擊潰,其部眾大多加入突厥汗國,構成突厥語民族的源頭之一。

嚈噠人族源、族屬異說紛紜,高車、車師、大月氏、康居、柔然、塞種、伊朗、突厥等說,無定論。2003年錢伯泉著《於嚈噠族源問題的新探索》肯定嚈噠的族源為阿爾泰山周圍的呼得和東部天山以北的車師人後部,即古代阿爾泰遊牧民族與印歐塞種遊牧民族混合後裔,與突厥人有着深厚淵源。

嚈噠人起源於阿爾泰山,公元4世紀70年代初跨阿爾泰山向西南遷徙,占領索格狄亞那。

5世紀20年代中,跨過阿姆河侵入薩珊波斯,但被巴赫拉姆五世(420-438在位)擊退;

遂轉向吐火羅斯坦(蔥嶺以西,阿姆河以南一帶),於30年代末征服盤踞該處的寄多羅貴霜,隨即西向同波斯衝突;

453年大敗薩珊王雅茲底格德二世(438-457在位),484年又在赫拉特戰役殺死俾路支一世(457-484在位),一度占領大部分呼羅珊地區,極大地消耗了波斯的國力,終於迫使波斯納貢稱臣。

6世紀初,嚈噠人北上同高車人爭奪準噶爾盆地及其以西地區,並控制高昌,遏制柔然勢力的西進。與此同時,嚈噠人又東進控制塔里木盆地西部,南道直至于闐,北道直至焉耆。經過西域南北道,嚈噠人頻繁地開展同中國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的交往。

5世紀中,嚈噠人乘擊敗雅茲底格德二世之機,南下侵入笈多印度,但被塞建陀笈多擊退。

70年代末,嚈噠人最終滅亡犍陀羅地區的寄多羅貴霜殘餘勢力,立特勤為王,並以此為基地,於6世紀初再次大舉入侵印度,一度推進至摩揭陀,但旋被馬爾瓦(摩臘婆)的耶輸陀曼等擊退。

約558-567年間,薩珊波斯和當時中亞新興的遊牧政權突厥人聯盟,夾擊嚈噠人,遂亡(布哈拉之戰),領土被瓜分,部眾散居於北亞、中亞南亞各地,後漸與各地民族融合。因處於聯結中國、印度、南俄商道之中心,商業極為繁榮。

活動地區

貴霜王朝於5世紀中葉滅亡。這是因為西方受到波斯薩珊王朝(波斯人Ardashir推翻安息並於公元226年建立之王朝)的壓迫,北方受到來自媯水彼岸的嚈噠(Ephtal)民族南下的逼迫。此處之Ephtal為中國南北朝時代史乘中寫作嚈噠、悒怛的種族。北魏時在漠北有蒙古種之蠕蠕崛起,把烏孫人從其漢代以來據有的伊犁地區逐走,在大漠南北與魏爭雄,嚈噠與蠕蠕相結,廣泛活動於阿爾泰山脈以西地方,迅速成為實力強大的中亞遊牧帝國。原來為遊牧民族之嚈噠人,在擴展其勢力於媯水之南、定都於拔底延城(即Bactria)後,漸次轉入城郭生活。其盛時所領有之地從以伊犁、粟特、大夏為中心的吐火羅斯坦越過興都庫什山擴展到犍陀羅和加茲尼(Gaznī)地方,西方及於注入裏海的古爾干(Gurgan)河地方,東方包括蔥嶺到天山南路的一部分。北朝之魏自不待言,516年並遣使到南朝的梁朝以通好。一時如此強盛之嚈噠人到了其後的560年代也遭到滅亡之命運。這是由於多年來受其壓迫的波斯進行反擊及受到新興的強大的突厥攻擊所致。滅掉嚈噠的就是此西突厥。

嚈噠之滅亡由于波斯與西突厥協力東西挾擊之結果。之後,波斯由於害怕突厥勢力擴及於自己國內,遂努力迴避與之發生直接交涉。而不久前臣屬於突厥的粟特地方的商人則利用其與突厥、波斯的親善關係,希望直接進入波斯以擴大成為重要商品的絲綢之銷路。突厥為實現其希望,遂派特使到波斯請予認可。但波斯由於上述之恐懼遂嚴加拒絕。結果突厥遂與當時與波斯處於敵對關係的東羅馬通好。

568年突厥使者訪問了君士坦丁堡(Konstantinapole)。羅馬的特使也曾訪了突厥王庭。其後更有多次使者之往來。雙方針對波斯的協定達到了什麼程度,以及最後效果如何,已不得而知。總之,突厥人作為一個強有力之勢力已為拜占庭所承認。唐太宗貞觀元年[2](627年)從長安出發到西方旅行之玄奘三藏,翌年通過西突厥領地內(當時統葉護可汗在位)正值此部最盛之時。據玄奘之見聞,當時西突厥除粟特外,挾媯水於其中的東接蔥嶺、西接波斯、南接興都庫什山、北接Kesh之南著名鐵門的所謂吐火羅之地全為其役屬,更侵擾波斯(之後其勢力又從克什米爾伸展到犍陀羅地方)。天山南路諸國也在其勢力範圍之下。西突厥與唐通好,並從苦慮於東突厥對策的高祖那裡得到尚其公主之約許。

發展

月氏人西遷,先居於伊犁、楚河流域一帶,後在匈奴老上單于時,復為塞種人烏孫人所破,於是繼續南遷,進入錫爾河流域。當以吐火羅人為首的塞人部落征服巴克特里亞之後,月氏人在索格狄亞那地區停留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當地土著本為東伊朗人,被月氏人征服後,王族也易為月氏人,而被統治的廣大臣民則是操東伊朗語的粟特人。

稍後,月氏越過阿姆河,征服了吐火羅人的大夏國,旋又分為五大翕侯長期割據混戰,最終,約在公元一世紀中,貴霜翕侯脫穎而出,統一五部,建立了貴霜帝國,漢本其故號,稱之為大月氏。貴霜帝國崛起時,西邊波斯故地帕提亞人的安息帝國已經衰落,貴霜遂成為中亞霸主,除占有中亞兩河流域、伊朗東部和阿富汗大部之外,又侵占了印度北部,成為當時與羅馬、安息及漢並列的四大帝國之一。

貴霜在四世紀時逐漸衰落,適值被西方稱為"白匈奴"的嚈噠人入侵。嚈噠人的族源,似乎與塞種人有關,許多人認為他們是講突厥語的遊牧民族,而蒲立本將其視為西遷的烏桓部落,余太山則將其與西部鮮卑人中的乞伏、乙弗聯繫起來。嚈噠人一度役屬於柔然,後征服索格狄亞那,並於五世紀時南下擊破貴霜,進而西向與薩珊波斯爭雄,後於六世紀中葉被突厥人與波斯人聯手滅掉。嚈噠人餘部加入突厥汗國的突騎施、葛邏祿等部落,並繼續存留於呼羅珊、吐火羅斯坦等地,成為土克曼族、烏孜別克族的族源之一。並在後來阿富汗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十八世紀創建的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就是出自普什圖人的核心阿布達里部落(後改名杜蘭尼),而"阿布達里"(Abdal)正是古代的"嚈噠"(Hephthalitai)。

自貴霜興起以來,索格狄亞那一直是由月氏王統治下的粟特諸城邦並立着,在嚈噠人入侵期間,諸王不得不暫時屈服,連姓氏也改易為"溫";後當嚈噠人的統治被推翻後,諸王又恢復其姓為"昭武",意在重提其月氏傳統--昭武為月氏人在河西故地的都城。中國史籍將其統稱為"昭武九姓",但這只是一種泛指,各書有不同的說法,而且也未必只有九個邦國,一種有代表性的說法(《唐書》)是:康、安、曹、石、米、何、戊地、火尋、史,共計九姓。其中,康國位於今撒馬爾罕,是諸國之首領,安國位於布哈拉,石國位於塔什干,火尋則是花拉子模的異譯;此外,尚有穆、畢等國。大約迫於嚈噠入侵的壓力,昭武九姓國人曾在四、五世紀時大量東移至河西,有許多粟特人聚居於北涼的首都姑臧,北涼的統治者沮渠氏出自盧水胡,雙方的接近似乎也可以通過與月氏的親緣關係來加解釋。北涼國滅於北魏後,姑臧有大量的粟特人被俘,為此粟特王還派特使來覲見太武帝,請求予以歸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