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梗芋(天南星科芋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梗芋(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属于多子芋类,子芋大而多,无柄,易分离,质地粘,品质优于母芋,是芋艿中营养价值最高、味道最佳的一种。根据芋头的生长习性,可分为旱芋和水芋两大类,旱芋又分为多子芋、魁芋、多头芋,水芋有红梗芋、白梗芋两种。而白梗芋是一多年生草本的天南星科植物,原为野生,都是人工栽培,是亚太热带地区重要粮食作物,也是台湾重要的夏季蔬菜。早熟品种,成长植株高1m左右。叶片绿色,叶柄黄绿,近叶处稍带紫晕。母芋球形,稍弯,每株结子芋15~20个,8—9月份收获,单株重0.75kg,分布湖南、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1]

[]

历史传说

相传,芋在二千一百八十多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用做养家活口的主粮。

据说,秦始皇灭了赵国,要把卓氏远迁。卓氏听说岷山下有野生的芋头可以充饥,便请求秦始皇准他们迁到四川临邛去。卓氏家族到了临邛,便以芋为食,定居传代。

还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元番南侵,强定当地七户人要养一番兵,番兵们作威作福,奸淫劫夺,无恶不做。当地民众为求生存,以月饼传信,中秋之夜,一齐动手,杀元番,并取其头颅,祭奠了祖先。从此,每年的中秋节,就以芋头代替头颅,告慰先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中秋吃芋头的习俗,仍还保留着呢!

原来,芋头不单生长在我国各省,亚洲东南部等地都有它的家族繁殖。生长在热带地方的叫做蛮芋,生长在温带地方的叫做芋艿。后来,南方人就叫它做芋头。芋头还分为旱芋和水芋两大族呢。就旱芋来说,还分为三大家,一家是多子芋,母芋长得肥胖,肉白质细而粘糯。杭州的“白梗芋”和广州的“旱芋”都是它的优秀后代。另一家是魁芋,母芋长得肥胖,肉质细软。广西宜山的“槟榔等”就是这一家的名门。又有一家是多头芋,母子群生,肉味均好。浙江金华的“切芋”和宜山的“狗爪芋”均是它的优秀子弟。

形态特征

白梗芋属湿生植物。根为白色纤维根,着生在母芋及子芋下部节上。茎缩短成地下球茎,是食用部分及繁殖材料,有圆、椭圆、卵圆或圆筒形。球茎上有鳞片,是叶鞘的残迹。球茎节上有液芽,能形成球茎。叶互生,盾状,先端渐尖。花为佛焰花序,温带很少开花、结实。

早熟品种,成长植株高1~1.2m左右。叶片绿色,叶脉浅绿色,叶柄黄绿色,近叶处稍带紫晕。母芋圆球形到椭圆形,稍弯,子芋椭圆形到长圆形,顶芽黄白色,每株结子芋15~20个,多的达25个以上,较大的子芋长7~8厘米,横径3.5~4厘米。球茎呈椭圆形,芋白色,芋芽黄白色,单株产量500~750克左右,球茎含水分较多,肉质细,品质好。较早熟,较耐贮藏。亩产1250公斤,高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早熟,生长期160天左右,也可提早到130~140天采收。芋的肉质细软,水分较多,为9月份淡季及中秋节供应的花色蔬菜。8—9月份收获,单株重0.75kg。

生长环境

性喜高温多湿,13°C~15°C球茎开始发芽,生长期中要求20°C以上的温度,27°C~30°C发育良好。芋的叶面积大,根及叶柄均显示其水生植物特性,除水芋外,旱芋也应在潮湿地方栽培。芋在低温干旱的情况下不能充分成长,会影响产量。芋较耐阴,短日照能促进球茎形成。

营养价值

芋头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头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中医学认为,芋头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用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头做法甚多,咸的甜的,千变万化,但最著名的,莫过于潮州芋泥

栽培要点

品种选择一般选用早熟、适应性强的白梗芋品种,从无病芋田的健壮

植株上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的母芋中部的子芋作种芋。子芋要求皮薄色美、顶芽充实、球茎肥大饱满、芋子均匀、无病虫害和外伤,每公斤有16-20个子芋。一般每亩用种量100公斤左右。 种芋收获后即进入休眠期,故应在种芋播种前晾晒种芋3-5天,使芋头球茎适度失水,或用300-500毫克/升的乙烯利溶液浸泡种芋20分钟,捞出将种芋成堆叠放,并盖上塑料薄膜密封15小时,以打破种芋的休眠。

整地作畦选择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水源充足、透气性好、排灌方便、两年以上未种过芋艿的田块作芋田,晚稻收割前后翻耕、晒垅、开沟、做畦。畦要坐北朝南向,一般畦宽1米左右,沟宽0.35米,沟深0.3米,每畦种两行。

提早播种为提早上市,可将种芋播种时间从清明前后提早至上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一般在晴天播种,行距52厘米,株距35厘米,每亩种植2200-2300穴,播种深度10-12厘米。播种前,应剥去种芋上的毛,以利于发芽出苗;种芋从贮藏窑中取出后应在3-5天内播种,如久放不播,会导致种芋球茎失水过多,芋头外皮干缩,影响发芽或出苗缓慢。播种时,将种芋播于事先挖好的浅沟内,保持顶芽向上,然后每亩覆盖20担焦泥灰,盖土应刚好盖没顶芽。盖土不能过粗,否则会造成芋芽横生,不能齐苗;盖土过浅会造成青头芋,过深会造成长柄芋,均不能卖高价。合理施肥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亩用复合肥30公斤、人粪尿10担、腐熟栏肥1吨,在畦心开沟施肥,然后播种覆土。播种后及时覆膜,四周用泥压实封严。出苗后必须破膜放苗,用泥压实芋苗周围的农膜,以防漏热和杂草生长。外面再搭小拱棚,防止早春低温冻害。芋田干旱时可在傍晚灌水(中午灌水会烫伤芋苗),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准。3月中旬至4月中旬齐苗时,每亩用复合肥5公斤,兑水5担滴株。4月中旬左右,芋苗有4-5叶时,每亩施复合肥10-15公斤,挖穴施用,结合培土。底肥要足,追肥要早。追肥过迟会促使植株营养生长过旺,影响球茎形成和生长,减低芋艿产量。

病虫防治芋艿疫病、腐败病可用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600倍液每亩75公斤喷治。红蜘蛛、蚜虫等虫害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喷治,一般在4月3日左右和5月22日左右防治两次。

播种育苗

芋忌连作,宜深耕,应选保水、保肥性强的土壤栽培。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施基肥2000公斤~2500公斤。长江流域以栽培多子芋为多,清明前后直播,选中等大小子芋作种,行距66厘米~83厘米,株距33厘米,穴深10厘米~13厘米,每穴用子芋一个,每亩(1亩=667平方米)用种100公斤~112公斤。为了安排茬口及早熟栽培,可提前在3月20日左右用温床或塑料棚内播种育苗,将芋种密排在床土中,保持20C~25C的床温,经苗期肥水管理,至1~2片真叶时定植,其密度与直播相同。

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芋耐肥,追肥一般分三次,长江下游地区芋农称:“芋长三暑”,即小暑发棵,大暑长高,立秋、处暑长芋头。在这三个时期定要保证足够的肥水,秋后才能为结芋打下基础。

2.中耕培土芋自出苗或定植活棵后,要多次中耕除草,以提高土温,促进早发。分次培土壅根对芋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江苏兴化芋农称:“小暑小变,大暑大壅,七月不壅,等于不种”。芋头若不培土,任其自然生长,新芋大部露出地面,则难以膨大。芋头若不培土,子芋顶芽当年萌发成分蘖,徒耗养分。培土能抑制分蘖的形成和增加子芋和孙芋的产量。已经形成的子芋,若暴露于土面,往往呈青绿色,涩味增加,质量下降。

3.病虫害防治芋的主要病害有疫病、腐败病,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及斜纹夜盗蛾等。病害的防治方法是忌连作,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初发病时可喷500~600倍的65%可湿性代森锌防治,红蜘蛛可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80%的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2000倍液防治。

采收留种

1.采收长江流域早播的早熟品种多在9月上旬到10月上旬采收;迟播的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中晚熟品种多在9月底到11月上旬采收。因市场需要可以适当提前或延迟采收,一般应在重霜前收完,以防冻害。每亩(1亩=667平方米)早熟品种产1500公斤~2000公斤,晚熟品种产1700公斤~2500公斤,高产田块可产3500公斤~4000公斤以上。

2.留种选生长整齐一致的丰产地留种,并选择具有该品种特征的植株作种株,留种球茎应到地上部分枯黄,子芋已充分长足时的晴天采收。对露出地面的青头、没有老熟的白头、从母芋基部长出的长柄子芋都不能作种。应择符合品种特征、顶芽健全、无病、无虫、无伤斑的较大子芋作种。种芋大小与类型有关,属于多子芋类以25克~50克为宜,最小也应在15克以上,属于魁芋类型应在25克以上。

贮藏加工

1.贮藏芋在立冬前后贮藏,可以贮藏在室内或窖内,一般在采收晾晒后的当天下午进行,也可先运到比较温暖、干燥的室内暂放。贮藏期间要求保持8C~15C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

2.加工外销到日本等地的芋,通常经挑选、脱皮、磨成球状后速冻,用小包装形式装箱出口。

食用方法

白梗芋食用方法很多,蒸、煨、烤、烧、烩、炒均可,只要烹制得法,都可成为美味佳肴。最常见的吃法是把芋头蒸熟或煮熟后蘸糖吃,特别是红糖与芋艿同吃,象征红火、甜蜜,深受人们喜爱。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糁一起煮粥,色香味俱佳。

芋头干的制作方法

首先将白梗芋头浸泡洗净,然后放人锅中添加一些清水,大火烧沸,文火烧熟,冷却后剥去外层毛皮,然后用刀切成芋头薄片(厚0.5~0.6cm)或芋条(长4~5cm,宽1.5~2cm,厚0.5~0.6cm),用烘干机烘干至含水量在15%以下即可,也可摊放在用芦苇竿或毛竹片编织成的帘子上晒干。最后用聚乙烯塑料袋按相同规格的芋干装袋、封口即成。这样制作的芋头干,不但耐贮藏,而且吃起来也特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