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涛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涛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东南部,距涪陵城20公里,是涪陵区的南大门,同时也是主城和渝东地区前往仙女山、芙蓉洞石夹沟、武陵山森林公园等著名风景区的重要通道。

乌江黄金水道、国道319线、渝怀铁路纵贯全镇,白焦路、白龙路、白天路、白梓路使镇与周边乡镇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商贸流通繁荣,历来是涪陵东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千里乌江第一镇"的美称。白涛镇现已撤销,设置为白涛街道。[1]

乡镇概况

全镇面积1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00亩,其中田7440亩,土12660亩,林地93438亩,最高海拔1127米,最低161米,气温差异明显,为典型山区立体气候。辖7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1638人,其中农业人口11968人。全镇工农业经济总产值2.0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42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882.1万元(本级财政收入368.2万元),粮食总产量85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895元 。

基础设施

全镇厂矿企事业单位98家,工业企业32个,商业企业65个,建筑企业1个,从员人数8300人,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18亿元,年获税利1.6亿元,企业入库税金6000万元,粮食总产量750万公斤,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6元,税费负担28元。 镇内水陆交通便利,邮电通讯发达,拥有车站、码头12处,广播电视接收2个,垃圾池、箱、站8个,自来水厂一座,是供水量3000吨,公共厕所12座,路灯1520盏,程控交换机2座,能容纳5万门,电话入户率45%,医院3所,医疗网点25个,学校12所,包括中学2所,小学10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1所,广场3处,影剧院1个,文化站1个,农贸市场5个,占地10000平方米,专业市场3个,商业摊点620个,门市830个,理发店63个,饮食服务72家,宾馆、旅馆、招待所15个,能接待3000人,停车场18个,能容纳3000辆车 。

发展优势

涪陵白涛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东南部,距涪陵城30公里,是涪陵区的南大门,全镇幅员面积1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00亩,其中田7440亩,土12660亩,林地93438亩,最高海拔1127米,最低161米,气温差异明显,为典型山区立体气候。该镇辖17个村,124个农业社,1个居委会,3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0755户,人口31116人,其中农业户4882户,农业人口17754人,城镇人口13362人,外来人口5000人,城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现建成城镇面积2平方公里,公用设施水、电、气齐全。全镇厂矿企事业单位98家,工业企业32个,商业企业65个,建筑企业1个,从员人数8300人,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18亿元,年获税利1.6亿元,企业入库税金6000万元,粮食总产量750万公斤,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6元,税费负担28元。

长江一级支流-乌江横贯镇区,流经8村28个社、15公里;319国道横穿腹地;渝怀铁路途经我镇;改造后的涪白路将白涛与涪陵的距离缩短为21公里,行车时间只需20分钟;改造后的白焦路、白龙路将更为通畅便捷;村道路全面实现村村通。汉渝光缆贯穿全镇,程控电话突破2000门,广电宽带网络逐步开通。[2]

交通状况

乌江黄金水道、国道319线、渝怀铁路纵贯全镇,白焦路、白龙路、白天路、白梓路使镇与周边乡镇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

农业建设

镇内盛产水稻、玉米、红苕、花生、西瓜、蔬菜、水果、苎麻等农作物,白涛苕粉、乌江鱼品远近闻名,大溪河、麻溪河旅游风景区极具开发价值,小田溪历史文物保护区全国有名。

发展前景

该镇先后被重庆市列为重点建设的45个中心镇和103个经济强镇创建镇之一,同时被列为涪陵区重点建设的4个中心镇之一。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为重点企业服务为重点,着力培育化工、旅游、物流、建筑和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把白涛建设成为涪陵新兴化学工业城、重庆市旅游名镇、乌江流域最大的山区特色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形成工业经济发达、商贸流通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功能完善、人民生活富裕的新兴小城镇。

乡镇产业

白涛镇生态资源丰富土溪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植被俱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5%,最低处私梨坪海拔400米,最高处凉风垭海拔1124米,相对高差达724米,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植物品种繁多,登临凉风垭极目远眺,但见薄雾轻绕、屋影错落,青山常绿,黑溪河、仓头坝、鱼泉河穿镇而过,恬静中透出几分灵秀,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是都市人休闲放松的天然氧吧。 白涛镇药材资源丰富,其中野生药材就有柴胡、银花、麦冬、细辛、百合、鸡血藤、霍香、薄荷等品种,人工种植的药材有益母草、白芷、杜仲、黄柏、枝子等品种。同时,石墙高岭土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清代制陶业曾一度兴旺,陶瓷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养殖业土白涛农民凭借方便的交通和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养殖业。生猪养殖渐成规模,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有16家,100头以上的有家28家,50头以上的有56家,石墙瘦肉型生猪远销西南各地。按照党委、政府的规划,到12年,每年可出栏优质瘦肉猪42000头以上,良种母猪存栏量达2000头以上。

蛋鸡养殖发展趋势良好。重庆养鸡场达10000只,在近几年内规模将扩大到40000只。鸡鸭养殖在白涛镇还没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党政建设

白涛镇进一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参加区委组织的深圳培训班1人、上海浦东培训班1人,青干培训班1人和经干班培训1人;2名村干部参加了函授大专班学习;2名机关干部继续大专学历教育;6人次参加了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短训;组织61名镇村干部到各地先进地方学习考察。二是利用镇党校、廉政夜校、镇农广校、镇计生学校等为载体,通过请领导、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现场授课,电化教育,以会代训等方式,完成了对镇村社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种养大户、农民工等5个班共600余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及农村实用技术(主要是中药村、烤烟、李子、笋竹、优质稻等骨干产品)等方面,较好地提升了各级干部的素质和种养殖户的技术能力。三是结合机关干部的学习,通过述学、考学、评学相结合,把机关干部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创建学习型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素质,树立服务观、竞争观。 进一步加大了选拔年轻后备干部工作的力度,通过加任务,压担子,有意识的让年轻后备干部到艰苦复杂的岗位锻炼,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同时,加强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镇选配了1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并对他们加强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坚持"三个培养",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支委员,保证每村都有2-4名能胜任村主要领导职务的后备干部,为村级组织换届奠定人才基础。[3]

乡镇企业

重庆拟建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四代核电站,核电站选址初步定在白涛镇。 据重庆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耿春维介绍,08年初,重庆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核电站项目申请报告。8月份,国家发改委专家组赶赴涪陵,就该项目进行论证。

虽然没有透露更详细的内容,但耿称,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性核电站起,核电站已发展到了第四代。世界上的核电站大多数属于第三代。如果重庆要建核电站,将直接建成第四代。第四代的主要优势是更加安全,万一发生事故核辐射不会透出去;其次是经济,第四代的核反应堆体积将更小,但效率更高。

此次拟建的第四代核电站初步拟订的方案是:投资200亿元,建2台9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最迟于2007年动工,6年后首台机组并网发电;项目业主暂定为国内四大电力投资巨头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从05年开始,重庆就开始考虑核电站的规划,但因国家对核电站项目的审批十分严格,项目进展缓慢。2008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发展核电站的新规划。08年4月,因上报时间较晚,重庆核电站计划未纳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

不过,恰巧在这时,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希望将高温气冷核反应这一技术产业化,研究院想在全国物色一个地方,搞一个商业示范堆。重庆建峰化工总厂进入了清华大学的选择范围。清华核研院、国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东电力院组织了一批核电专家到全国进行考察,考察组第一站就来到了重庆建峰化工总厂。参观厂子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在这里建核电站的条件比中国首座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还要好。专家组当即表示,如果重庆方面愿意的话,专家们就不去其它地方考察了。对此,重庆市发改委、涪陵区委、建峰化工总厂、中电投等方面的领导都表示同意建设该项目。就这样,有可能是世界上首座高温气冷核电站的项目初步定在重庆涪陵白涛镇。[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