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猫头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猫头鹰又名雪鸮 (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

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

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

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1]

形态特征

雌鸟和雄鸟相似,通体亦为白色,但头部有褐色斑点,背有暗色横斑,

腰具成对褐色斑点,胸腹和两胁亦具暗色横斑。尾具3-5对褐色横斑。

其余似雄鸟。幼鸟和雌鸟相似,而且横斑更显著。

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

尾短圆,尾羽12枚。脚强健有力,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

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虹膜金黄色;鸟喙铅灰色或角质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

雄性幼鸟的颈部、颈后和尾羽都比雌性幼鸟白。雄性雪鸮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白,

部分年老的雪鸮全身会接近纯白色,而雌性雪鸮身上的一些斑点终身不消失。

白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浓密,这些浓密的羽毛使它们能在气温零下50℃的环境下还能保持38-40℃的体温。

因此,如果它们遇到强风,就会找到石堆、雪堆或是干草堆作为避风处,

然后蜷缩身体贴在地面上,这样它们浓密的羽衣就能为它们御寒。它们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伪装。

栖息环境

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

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

白猫头鹰生活在北极地区。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

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

白猫头鹰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

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

白猫头鹰是一种猛禽,属于体形较大的鸮类,体长约为50-71厘米,雌性平均体长为66厘米,

雄性平均体长为59厘米,雄性体型明显小于雌性;由于该物种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因而通体几乎纯白色,体羽端部近黑色,雪鸮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无其他鸮类常见的耳状羽簇,

嘴基长满刚毛样的须状羽,几乎遮住全嘴。雄鸟通体白色,

眼先和脸盘微沾浅褐色和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颈基具不甚明显的污白色横斑,

并缀少许褐色斑点;腰亦有少许褐色斑点。初级飞羽具横斑。从第3枚开始外翈横斑增多,

内翈仅先端具1-2枚横斑;第一枚初级飞羽内翈,第二枚至第四枚初级飞羽内外翈均具缺刻。

下体几纯白色,仅腹部具细窄的褐色横斑;跗蹠和趾被白色绒羽,

几乎遮住全爪。尾羽白色,几达尾尖。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白色。

分布区域

白猫头鹰分布于 加拿大、中国、法罗群岛、芬兰、格陵兰、冰岛、

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挪威、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斯、

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英国、美国]]。

旅鸟: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

百慕达、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伊朗、

爱尔兰、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 、 卢森堡、蒙古、黑山、

荷兰、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库曼斯坦、乌克兰 。

白猫头鹰的足迹遍布环北极冻土带以及北极圈内的不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岛屿上,

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俄罗斯、新地岛北部和西伯利亚北部。

由于在特定季节食物匮乏,可能漂泊到欧洲南部、

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日本、朝鲜、沿喜马拉雅山甚至可能游荡到印度西北部,

得克萨斯州、佐治亚州甚至加勒比地区也曾有迷鸟记录;冬季,雪鸮可见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

美国南部、冰岛、不列颠群岛、欧洲北部、俄罗斯中部、

中国黑龙江省北部、新疆西部和库页岛也有少数雪鸮出现,在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

虽然白猫头鹰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但种群数量增多会造成苔原的食物短缺,

这使得它们周期性南迁,周期可能为3-4年。雪鸮化石发现地点的南端是北回归线,

有可能此地是雪鸮的起源地;而人们在隆冬时节发现雪鸮踪迹的最北端是位于北纬82°

的埃尔斯米尔岛,在这个季节里极夜仍在继续。

參考來源

  1. 雪鸮概述(附图),有动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