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宽甸县大川头镇,面积7405公顷,198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
气候
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温暖湿润,冬夏、春秋昼夜的温差变化较大。年平均温度5.3℃,绝对最高温度33.7℃,绝对最低温度-32.5℃。该区是东北的暴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在1349mm。无霜期平均为132天。雨热同季,均为7-9月份。
地貌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余脉千山山脉,主峰四方顶海拔1270.5m。山脉走向以四方顶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18座,1000m以上的山峰8座。最低处海拔404m,最高处四方顶海拔1270.5m,相对高差866.5m。有较大的沟谷11条,深达200-600m。
植物资源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低、高等植物共计有249科、1 841种,其中真菌植物56科141属362种,地衣植物20科32属158种,苔藓植物9科144属865种,维管束植物114科1 056种。
动物资源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357种,其中兽类6目16科43种,这些种的地理分区绝大多数属于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与松辽平原亚区;鸟类15目47科254种。绝大数属于古北界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两栖类有2目6科11种,爬行类有2目3科13种。保护区有野生物种2 796种,其中植物有1841种,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0种。脊椎动物357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列为中日保护候鸟协定127种。昆虫598种,呈物种多样性。
保护对象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石砬子的森林生态系统,东北亚地区地带性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态价值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较完整的大面积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枫桦林、岳桦林等典型森林类型分布。本区又是野生珍稀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带,黑熊、野猪、狍子等在保护区内经常出现。森林植被的原生性、生态类型和物种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带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该区域地处长白、华北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科学价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