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羊草

中文名:白羊草

学 名:Bothriochloa ischaemum (L.) Ke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黍亚科

族:高粱族

亚 族:高粱亚族

属:孔颖草属

种:白羊草

命名者及年代:(L.) Keng,1938

白羊草(学名:Bothriochloa ischaemum (L.) Keng)是.禾本科、孔颖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丛生,高可达70厘米,节上无毛或具白色髯毛;叶鞘无毛,叶舌膜质,叶片线形,两面疏生疣基柔毛或下面无毛。总状花序着生于秆顶呈指状,纤细,灰绿色或带紫褐色,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两侧具白色丝状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第一颖草质,背部中央略下凹,第二颖舟形,中部以上具纤毛;脊上粗糙,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二外稃退化成线形,第一内稃长圆状披针形,第二内秤退化;花果期秋季。

分布全世界亚热带温带地区。中国几遍全国分布;适生性强,生于山坡草地和荒地。

白羊草可作牧草;根可制各种刷子。 [1]

目录

白羊草形态特征

白羊草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斜,高25-70厘米,径1-2毫米,具3至多节,节上无毛或具白色髯毛;叶鞘无毛,多密集于基部而相互跨覆,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具纤毛;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2-3毫米,顶生者常缩短,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生疣基柔毛或下面无毛。

总状花序4至多数着生于秆顶呈指状,长3-7厘米,纤细,灰绿色或带紫褐色,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两侧具白色丝状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4-5毫米,基盘具髯毛;第一颖草质,背部中央略下凹,具5-7脉,下部1/3具丝状柔毛,边缘内卷成2脊,脊上粗糙,先端钝或带膜质;第二颖舟形,中部以上具纤毛;脊上粗糙,边缘亦膜质;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先端尖,边缘上部疏生纤毛;第二外稃退化成线形,先端延伸成一膝曲扭转的芒,芒长10-15毫米;第一内稃长圆状披针形,长约0.5毫米;第二内秤退化;鳞被2,楔形;雄蕊3枚,长约2毫米。有柄小穗雄性;第一颖背部无毛,具9脉;第二颖具5脉,背部扁平,两侧内折,边缘具纤毛。花果期秋季。

白羊草产地生境

分布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几遍全国分布;适生性强,生于山坡草地和荒地。 白羊草

白羊草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将刚收获的带芒种子倒入容器中,用足量的水充分浸泡5-10分钟后捞出空净水分,然后放在-20℃冷冻30分钟后,取出用有弹性的细枝条反复敲打,即可脱芒。再将脱芒种子置于容器中,常温下用水浸泡并充分搅拌,5-10分钟后,捞出容器底部的饱满种子沥干水分摊晒至风干,用电风扇的微风除去尘埃,即可得到干净而饱满的种子。

地块选择: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或壤土地块。前茬作物最好为禾谷类作物,忌与豆科作物连作。

翻耕整地:翻耕前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耕地深度应在20厘米以上,耕后耙平,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细匀,无根茬,无坷垃,耕层达到上虚下实。春旱地区利用荒废地种白羊草时,土壤要秋翻,来不及秋翻的要早春翻,以防失水跑墒。水浇地翻后播前灌足底墒水。

基肥施用:播种前应结合整地施用基肥。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肥料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农家施用量22500-37500千克/公顷。化肥施氮肥60-100千克/公顷,磷肥105-225千克/公顷。

播种量:条播时播种量10.5-15千克/公顷,撒播时播量15千克/公顷。

播种期:春播、夏播和秋播均可,春播应在土壤耕作层温度稳定在7-8℃以上后抢墒播种,夏播在雨季来临后播种,秋播在早霜到来50-60天前播种。

播种深度:根据土壤质地墒情而定,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15-20厘米。播后及时镇压。

白羊草栽培技术

除草:返青期及每次收割后结合中耕、松土、追肥等措施清除杂草。化学除草严格按照农业部NY/T 1997的规定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化学除草剂。

追肥:在拔节期、孕穗或刈割时追施氮肥,追施肥相当于纯氮肥75-105千克/公顷。追肥最好是刈割后结果灌水进行。

灌溉:灌溉水质符合GB/T 5084的要求。灌溉方式喷灌、浸灌均可。灌水量1500-1800立方米/公顷。每年灌水3-4次,返青水和越冬水为必浇。

白羊草主要价值

白羊草可作牧草;根可制各种刷子。

参考来源

  1. 白羊草,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