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花蟛蜞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花蟛蜞草
原图链接

白花蟛蜞草是一种中药。古籍名:鳢肠《唐本草》。植物名:鳢肠。别名:旱莲草、墨斗草、白花蟛蜞菊、白花蟛蜞、黑墨草、墨汁旱莲草、鳢肠草、莲蓬草。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生于河边,田边或路旁。喜湿润气候,耐阴湿。以潮湿、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坟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药理作用

抑菌,保肝,抗诱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止血。 [1]

性味功能

甘、酸,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2]

主治

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3]

用法

  • 内服:煎汤,9-30克;或熬膏;或捣汁;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绒塞鼻;或研末敷。脾肾虚寒者慎服。

药用部位

以全草入药。

用量和用法

  1. 肺燥吐血:干用5钱至一两,煎水服。
  2. 小儿疳积发热:配伍用。
  3. 香港脚:生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4. 脚边虫子蛀食痕痒:用法同上。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头状花序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註 1]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参考资料

注释

  1. “苞片”:苞片(bract)是花序内不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变态叶状物。广义上,任何和花序有关的叶片均称为苞片。苞片多数聚生在花序外围的称为总苞(involucre),总苞的形状和轮数为种属鉴别的特征之一。着生于花序梗上的小的苞片称为小苞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