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花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西南部,是一个沿江大镇,东北面与平山、大岭、稔山相接,西南面与惠阳相连,距县城10公里。贯穿境内的主要交通纽带有广州——惠东高速公路、 深圳—— 汕头高速公路,惠东——深圳公路、白花——良井公路、谟岭—— 霞涌公路。面积203.61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多人,居民90%讲 客家语。
目录
基本内容
地理位置 惠东县白花镇是一个沿江大镇,位于该县的西南部,面积203.61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多人,东北面与平山、大岭、稔山相接,西南面与惠阳相连,距县城10公里。贯穿境内的主要交通纽带有广州——惠东高速公路、深圳——汕头高速公路,惠东——深圳公路、白花——良井公路、谟岭——霞涌公路。
社会经济
2004 年全镇社会总产出26.91亿元,其中农业产出3.49亿元,工业产出19.72亿元,其他产业产出3.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9.9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48亿元,工业产值5.99亿元,其他产业产值1.46亿元。
白花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兴镇、项目强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建成太阳工业城、白花第一工业区、白花第二工业区、大统营工业区、中航工业园、家具产业聚集区、佳兆业工业园、莆田—明星工业区、石陂—集联—坦塘—高埠—水口高新技术农业园区等多个工农业园区,平深公路沿线一条新兴富活力的工业走廊渐显成熟,形成了集电子、五金、灯饰、家具、服装、小家电、塑胶制品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工业格局。特色农业活力十足,农业产业化已见成效,培育了东进农牧、信昌种猪、绿美特、白花农场(莲雾)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农业生产
白花的经济以农为主,水稻、甘蔗、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产量在全县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全镇耕地面积65588亩,镇的西南部有个西山管理区,村名叫西山月,那里是一个盆地,终年日照充足,水源丰富,种植的水稻不仅产量高,颗粒饱满,米质嫩滑,而且生长也往往比其他地方短几天,历史上有“白花粮仓”之称,每逢收获季节,整个村庄一片金黄,其场面十分壮观。
白花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而最有名的当属花生和果蔗了,全镇花生种植面积约为15500亩,产量1893吨,约占全县五分之一。白花很早以前就有种植果蔗。这里种植的果蔗肉脆汁甜,味道鲜美,而且产量也特别高,平均亩产可达万斤以上。近几年来,全镇种植面积约为5000亩,主要分布在深汕公路两旁以及莆田、石陂等地。春夏季节,在深汕公路两旁,一片片绿油油的蔗地,远远看去,就像是北国的“青纱帐”,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蔬菜种植,也是该镇发展较快的项目。目前,全镇兴办了5个蔬菜基地,总面积达2600亩,年总产量达21006吨。除了销往平山、惠州外,还直接销往深圳、香港。
该镇的特产是白花三黄鸡。白花鸡以放养为主,其特点是肉质香甜、嫩滑可口,历史上曾与广东四大名鸡齐名,在港澳地区很受青睐。计划经济时期,外贸部门每年都要在这里收购大量的活鸡,出口换取外汇。
手工企业
该镇的传统手工业也比较发达,手工产品中最有名的要数黄沙塘竹器了。黄沙塘位于该镇的北部西枝江畔,在很早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加工后运往各地销售。这里生产的竹器不仅工艺好,而且种类多。过去,惠阳和深圳一带的斗笠、鱼笠和各种竹制品很多就是这里生产的,故历史上有“一把刀养活一条村”的讲法。
自然资源
白花的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凌坑石山是该市最大的石灰石矿藏,初步探明,其储存量在5000万吨以上,而且具有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当地人就开始利用简陋的方法煅制石灰,历史上,惠州地区一带的石灰基本上都是这里出产的。该县的几间大型水泥厂的石料也是这里供应的。
在白花镇内分布着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圩镇的南面,与霞涌交界的铁庐障,海拔700米,山高林密,泉源充足,孕育了壮丽的白水寨瀑布。瀑布总落差45米,分三级奔泻,三级的落差不等。落差大的,飞流直下,气势磅礴;落差小的,舒缓轻流,浅唱低吟。整个瀑布,飞珠溅玉,洁白晶莹,既象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又似一首旋律雄壮的曲子。
人文历史
白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位于白花镇西南端的苏茅垅村,是一个边远山村,方圆不过几公里,人口只有三、四百人,然而,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这里却是英雄辈出,闻名遐迩。罗添,太平天国将领,跟随洪秀全南征北战,名震大江南北。罗仲霍,同盟会会员,在南洋跟随孙中山从事反清救国工作,后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协助黄兴领导广州起义,担任第十路军指挥,不幸受伤被捕,英勇就义,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革命老人罗晋琛的故居也在这里。
相传,白花圩周围原是一片长满芒草的荒山,每逢秋冬时节,芒花盛开,方圆近十里到处是一片白芒芒的景象,故取名白花。
白花建圩,至今已有300多年。据考,在明末开始便有中原、福建一带民陆
续在此定居,建圩设市。此后,圩镇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西枝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大镇。
白花镇属丘陵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西枝江从该镇的西北部蜿蜒而过,两岸翠竹掩映,阡陌纵横,风光十分秀丽。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西枝江,灌溉了白花的土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白花人。
历史上,白花的经济以农为主,水稻、甘蔗、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产量在全县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全镇耕地面积65588亩,镇的西南部有个西山管理区,村名叫西山月,那里是一个盆地,终年日照充足,水源丰富,种植的水稻不仅产量高,颗粒饱满,米质嫩滑,而且生长也往往比其他地方短几天,历史上有“白花粮仓”之称,每逢收获季节,整个村庄一片金黄,其场面十分壮观。
历史上,白花的传统手工业也比较发达,手工产品中最有名的要数黄沙塘竹器了。黄沙塘位于该镇的北部西枝江畔,在很早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加工后运往各地销售。这里生产的竹器不仅工艺好,而且种类多。过去,惠阳和深圳一带的斗笠、鱼笠和各种竹制品很多就是这里生产的,故历史上有“一把刀养活一条村”的讲法。[1]
文化教育
初级中学3所,完整小学30所。 2004 年末,全镇初中在校生3263人,当年毕业生874人,在校小学生9300人,在职教职工615人其中初中185人,小学430人。初中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为1 : 18 ,小学比为1 : 22 。
供电通讯
2004 年全年供电量4867.9万千瓦,其中工业用电量3407.8万千瓦,农业用电量362.6万千瓦,居民生活用电量856.1万千瓦,其他用量241.4万千瓦,比值为70 : 7 : 18 : 5 。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000门,用户12500户,电信网络覆盖全镇95% 以上的居民住宅群,100%的企业、单位、学校所在地。移动通讯用户5520户,经过无线通讯部门的多次改善,目前该镇基本解决了无线网络盲区问题。
基础设施
辖区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另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也在建设中,供电能力大大增强,能够满足未来近十年的用电需求。供水网络改造工程已启动,准备对现有自来水厂改制,完善供水旧管网,新建水厂一座及配套自来水生产线,铺设管道至各新上马项目园区。届时,自来水供应系统将沿平深公路贯穿全镇东西两端,纵向深入沿线各村,全镇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将用上自来水,惠及50%的人口。
历史人物
罗仲霍(1881~1911),名璋,号则君,白花镇联丰村人。其堂叔祖罗添,是太平天国时农民起义军的将领。
霍幼年丧父,母杨氏,生有三子,仲霍居长,日常生计,靠母亲帮人缝补衣服维持。仲霍幼时靠族人资助,在乡间私塾就读。他聪明过人,重师好义,深得老师赏识,悉心教诲,学业日进。仲霍兴趣很广,尤其爱好文学,擅长诗文,他的习作文笔生动,被誉为“神童”。
罗仲霍 (1881~1911)仲霍长大后,娶妻杨氏,生一子。其时母亲年迈,贫病交加,家境清贫,无以为生。加之清军镇压革命党人起义,兵荒马乱,乡人纷纷逃离避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仲霍到南洋谋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槟榔屿得友人资助,入槟榔屿师范学校读书。他一面读书,一面向报刊投稿,以解决部分生活费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仲霍以优等成绩毕业,受聘于吉隆坡遵孔学堂、荷属火水山中华学堂教书,曾任该校校长。
光绪三十二年6月,孙中山到南洋宣传革命,从新加坡到吉隆坡、槟榔屿等地发展革命组织,在槟榔屿建立了同盟会分会。仲霍参加了同盟会。
1910年7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与同盟会干部制定了辛亥年(1911)广州起义的计划,并在槟榔屿发函邀请各地同盟会主要干部前来商量革命方略。其时,仲霍在槟榔屿任报刊主笔,参加会议见到了孙中山。11月13日,黄兴、赵声、胡汉民以及槟榔屿、怡保、芙蓉和东南各省同盟会代表到槟榔屿打铜街120号同盟会会址开秘密会议,拟订了广州起义计划并安排了各项准备工作。仲霍参加会议后,以纸笔当刀枪,在报刊上连续发表文章,指出列强侵欺,清廷腐败,民怨沸腾,中国非革命无以自救。他号召海外赤子为国赴难。
1911年1月,黄兴、赵声、仲霍等人到香港,建立广州起义统筹部,统一筹划起义工作,仲霍被委任为第十路指挥,负责攻打电讯局。农历三月十日,开“发难会议”,议定三月十五举事。后因款械未能如期到达,改期为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于三月二十五日到广州,设立指挥部,进行作战布置。二十七日,革命党准备起义的风声传遍广州,革命党的个别组织已被敌破获。陈炯明认为敌有准备,坚主缓期。多数革命党人表示:有进无退,万无缓期之理!并留下绝命书,整装待发。终于在二十九日下午五时发起进攻,集中兵力攻打总督署。在激战中仲霍不幸负伤被捕,解至南海县署,清吏希图劝降,遭到厉声痛斥。在临刑前慷慨陈词,宣传革命大义,英勇就义,时年30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位烈士之一。
相关视频
航拍一曼故里——宜宾县白花镇-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