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鮮(學名: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是芸香科、白鮮屬莖基部木質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根斜生,淡黃白色。莖直立,葉片對生,無柄,橢圓至長圓形,葉緣有細鋸齒,葉脈不甚明顯,總狀花序;苞片狹披針形;花瓣白帶淡紫紅色或粉紅帶深紫紅色脈紋,倒披針形,萼片及花瓣均密生透明油點。種子闊卵形或近圓球形,光滑。5月開花,8-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寧夏甘肅陝西新疆安徽江蘇江西四川等省區。朝鮮蒙古俄羅斯(遠東)也有分布。生於丘陵土坡或平地灌木叢中或草地或疏林下,石灰岩山地亦常見。
該種根皮製干後稱為白鮮皮,是中藥。味苦,性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治風濕性關節炎、外傷出血、蕁麻疹等。[1]

形態特徵

莖基部木質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100厘米。根斜生,肉質粗長,淡黃白色。莖直立,幼嫩部分密被長毛及水泡狀凸起的油點。
葉有小葉9-13片,小葉對生,無柄,位於頂端的一片則具長柄,橢圓至長圓形,長3-12厘米,寬1-5厘米,生於葉軸上部的較大,葉緣有細鋸齒,葉脈不甚明顯,中脈被毛,成長葉的毛逐漸脫落;葉軸有甚狹窄的冀葉。
總狀花序長可達30厘米;花梗長1-1.5厘米;苞片狹披針形;萼片長6-8毫米,寬2-3毫米;花瓣白帶淡紫紅色或粉紅帶深紫紅色脈紋,倒披針形,長2-2.5厘米,寬5-8毫米;雄蕊伸出於花瓣外;萼片及花瓣均密生透明油點。
成熟的果(蓇葖)沿腹縫線開裂為5個分果瓣,每分果瓣又深裂為2小瓣,瓣的頂角短尖,內果皮蠟黃色,有光澤,每分果瓣有種子2-3粒;種子闊卵形或近圓球形,長3-4毫米,厚約3毫米,光滑。花期5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寧夏甘肅陝西新疆安徽江蘇江西(北部)、四川等省區。朝鮮蒙古俄羅斯(遠東)也有分布。生於丘陵土坡或平地灌木叢中或草地或疏林下,石灰岩山地亦常見。
生長習性
白鮮多生長在向陽的山坡、林緣及低矮灌叢間含沙石土壤上、丘陵土坡或平地灌木叢中或草地或疏林下,石灰岩山地亦常見。其適應性較強,喜溫暖濕潤環境,喜光照、耐嚴寒、耐乾旱、不耐水澇。

繁殖方法

育苗地選擇:選擇陽光充足、地勢高燥、土質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平地或緩坡地栽培。
秋播:每年的10月上旬到11月初進行,將準備好的白鮮種子與3倍細河沙拌均撒播,播干種20克/平方米左右,在上面覆蓋1厘米細土,再在上面覆蓋油松或落葉松松針1-2厘米左右,第二年春天可發
春播:4月下旬-5月中旬,將經過層積處理好的白鮮種子與3倍細河沙拌均撒播,干種用量20克/平方米,在上面覆蓋1厘米細土,再在上面覆蓋油松或落葉松松針1-2厘米左右。

育苗地選擇:選擇陽光充足、地勢高燥、土質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平地或緩坡地栽培。

主要價值

藥用
【藥性】味苦、咸,性寒,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虛寒證忌服。《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① 梁.《名醫別錄》曰:「白鮮。生上谷及宛朐。四月、五月采根、陰乾。」
② 陶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良」。又曰:「俗呼為白羊鮮,氣息正似羊膻,故又名白膻。」
③ 唐.蘇恭曰:「其葉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實,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月、五月采,便虛惡矣。」
④ 宋.蘇頌云:「今河中、江寧府、滁州,潤州皆有之。苗高尺余,莖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開花淡紫色,似小蜀葵花。根似小蔓青,皮花白而心實。山人采嫩苗為菜茹。」
⑤ 明.《本草蒙筌》:「白鮮。山谷俱有,苗莖尺余。葉梢白似槐葉尤繁,花淡紫,如蜀葵略小。根與蔓青仿佛,心實皮色白黃,二月采根取皮,差晚則虛惡也。因臭作羊膻氣息,故俗加羊字呼名(俗呼為白羊鮮)。」
⑥ 李時珍曰:「鮮者,羊之氣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氣,其子累累如椒,故有諸名。」
⑦ 清.《本草從新》:「白鮮皮。近道處處有之。以四川所產為良,江寧府、滁州、潤州所產俱次之。根黃白而心實,取皮用。」
[2]
綠化
白蘚在春末夏初,從葉叢中抽出粉紅或白色花序,恬靜典雅,可配植花境和作切花。
其花形美麗,可用於庭園觀賞、綠化。北京地區分布極少且零散,因花形美麗易遭采折,給種群繁衍造成巨大困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