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舸争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百舸争流
原图链接《沁园春·长沙》

中文名: 百舸争流

拼 音: bǎi gě zhēng liú

释 译: 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

出 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百舸争流,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ǎi gě zhēng liú,意思是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百是虚指,舸是船的意思。 [1]


释义

百舸争流:意思是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


出处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例句

百舸争流千帆尽,波涛在后岸在前。


词语典故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词解读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词语解释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鹰击长空: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击,搏击。


鱼翔浅底:鱼在清澈的水里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ú):强劲。


遏(è):阻止。


参考来源

  1.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点评《沁园春·长沙》]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