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皇后之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皇后之玺
圖片來自搜狐

皇后之玺是一块用新疆和田羊脂玉雕刻的印章。印章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上部雕刻一只螭虎,底部刻有“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

1968年9月,由13岁的少年孔忠良在咸阳的某处渠边发现,后上交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2013年8月19日,皇后之玺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属玉器,编号6[1]

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1968年9月的一個下午,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 13歲的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在渠邊發現了一枚發光的白色小石頭。他撿起小石頭看了看:上面浮雕出一隻小動物,四周刻著圈圈套圈圈的花紋,另一面磨得平平的,還有奇奇怪怪不認識的字。孔忠良把石頭小心翼翼地裝進書包拿回家。父親孔祥發看到兒子撿來的東西,判斷這是一枚印章。雖然孔祥發也不明白印章上的字是什麼,但他想到咸陽地區一向有很多文物出土,這枚印章可能也是文物呢?於是,第二天,孔忠良和父親一道,把這枚小石頭送到了當時的陝西省博物館(現在的碑林博物館)。經專家鑑定,製作這枚印章的材料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小動物是一隻螭虎,更讓專家驚訝的是,印文為“皇后之璽”四個篆體字,藝術價值極高。

皇后之璽印文
圖片來自搜狐

將“皇后之璽”與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舊藏的秦“皇帝信璽”封泥相比較,除了“皇帝信璽”寫在格子裡,“皇后之璽”沒有格子之外,印文筆劃的那種工整精巧、柔中帶剛的風格,簡直如出一轍。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 有這兩個“標準器”作為年代參考,“皇后之璽”的年代便明確了:秦代以後,漢文帝之前。而這一段時間,能稱得上皇后的,只有一位—​​—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 而且,這枚璽印被發現的地點,距離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長陵非常近,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皇后”所指即為呂后的猜測。

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這枚玉璽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皇后璽印,玉璽的主人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 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漢代皇后的用印製度,糾正了史籍記載上的一些訛誤。

玉璽出土之後,還有一段傳奇經歷。當時,江青對呂后、武則天等女性統治者十分欣賞,曾評論:“呂后也了不起。她對漢高祖劉邦的事業起了很大作用。 “

玉璽陳列在陝西曆歷史博物館
圖片來自搜狐

1974年,江青聽說陝西省在前些年發現了“皇后之璽”,是呂雉之物,便連忙追問玉璽的下落。 她命陝西省博物館派人將玉璽護送至北京,遲遲不歸還,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這方“皇后之璽”才又返回陝西省博物館——這個原本屬於它的地方。

1991年6月20日,陝西曆史博物館在大雁塔西北不遠處建成開放,”皇后之璽“這方國寶,此後便長期在館中正式陳列,公開展出。


參考文獻

  1. 94件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中国新闻网. 2013-08-19 [201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4) (中文(简体)‎). 
  2. 陕西历史博物馆.皇后之玺 http://www.sxhm.com/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1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