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皇后之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皇后之玺
图片来自搜狐

皇后之玺是一块用新疆和田羊脂玉雕刻的印章。印章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上部雕刻一只螭虎,底部刻有“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

1968年9月,由13岁的少年孔忠良在咸阳的某处渠边发现,后上交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2013年8月19日,皇后之玺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属玉器,编号6[1]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68年9月的一个下午,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 13岁的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在渠边发现了一枚发光的白色小石头。他捡起小石头看了看:上面浮雕出一只小动物,四周刻著圈圈套圈圈的花纹,另一面磨得平平的,还有奇奇怪怪不认识的字。孔忠良把石头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拿回家。父亲孔祥发看到儿子捡来的东西,判断这是一枚印章。虽然孔祥发也不明白印章上的字是什么,但他想到咸阳地区一向有很多文物出土,这枚印章可能也是文物呢?于是,第二天,孔忠良和父亲一道,把这枚小石头送到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碑林博物馆)。经专家鉴定,制作这枚印章的材料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小动物是一只螭虎,更让专家惊讶的是,印文为“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

皇后之玺印文
图片来自搜狐

将“皇后之玺”与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旧藏的秦“皇帝信玺”封泥相比较,除了“皇帝信玺”写在格子里,“皇后之玺”没有格子之外,印文笔划的那种工整精巧、柔中带刚的风格,简直如出一辙。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有这两个“标准器”作为年代参考,“皇后之玺”的年代便明确了:秦代以后,汉文帝之前。而这一段时间,能称得上皇后的,只有一位—​​—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而且,这枚玺印被发现的地点,距离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非常近,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皇后”所指即为吕后的猜测。

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这枚玉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皇后玺印,玉玺的主人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汉代皇后的用印制度,纠正了史籍记载上的一些讹误。

玉玺出土之后,还有一段传奇经历。当时,江青对吕后、武则天等女性统治者十分欣赏,曾评论:“吕后也了不起。她对汉高祖刘邦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 “

玉玺陈列在陕西历历史博物馆
图片来自搜狐

1974年,江青听说陕西省在前些年发现了“皇后之玺”,是吕雉之物,便连忙追问玉玺的下落。 她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至北京,迟迟不归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又返回陕西省博物馆——这个原本属于它的地方。

1991年6月20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大雁塔西北不远处建成开放,”皇后之玺“这方国宝,此后便长期在馆中正式陈列,公开展出。


参考文献

  1. 94件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中国新闻网. 2013-08-19 [201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4) (中文(简体)‎). 
  2. 陕西历史博物馆.皇后之玺 http://www.sxhm.com/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1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