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影艺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皮影简介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审美特征

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两种艺术成分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美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

二,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分别在皮影雕刻和内容创作上体现出来。

史料记载

皮影戏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南宋末年,闽南移民将皮影戏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逐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吸收了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戏。

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陕西赴辽东戍边的士兵带入的。清代的《滦州影戏小史》记述:明末时期,皮影戏在“长白黑水间颇盛行焉,满洲人尤悦之”。清代嘉庆年间,河北唐山地区的滦州皮影和山东的登州皮影也传入东北,于是东北的皮影戏开始形成了东北影(本地影)、滦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三个流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末民初,从潮汕地区迁入陆丰的卓勤在环林村组建卓家班,演出潮俗皮影戏。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潮州皮影

广东省汕尾市的陆丰皮影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皮影制材

潮俗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人物装扮

潮俗皮影人物共分为公、婆、生、旦、净、末、丑七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个部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传承发扬

清末民初,从潮汕地区迁入陆丰的卓勤在环林村组建卓家班,演出潮俗皮影戏。成为陆丰潮俗皮影戏的第一代传承人。解放后,潮俗皮影戏的第二代传承人、卓勤的儿子卓幼儿又组建陆丰皮影剧团,将潮俗皮影戏发扬光大。

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戏亦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基本特点

泰山皮影戏有四个基本特点:1 、在题材上,许多剧目取材于泰山文化传说。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称。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人物装扮

皮影人物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其面部与发式和帽子相连(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发式和帽子为七分侧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视角度等,这种构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美尽量展现出来。发式和帽子大都为阴刻(去皮留线),其线条疏密虚实、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尤其阴刻的发式和帽子,与配以阳刻(去线留皮)的镂空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和谐而又统一。

逼真造型

所谓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细、装饰性强。景片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景片有挂在影窗上部的装饰图案、彩帘,用来象征典型环境。室外景片有金銮殿、龙宫、将门、帅府、亭台、门楼、阁楼、彩楼、庭院、茶馆、城门、云洞、客栈、桥、河、山石、花草、树木等等。道具分为室内摆设,如:桌、椅、衣柜、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种兵器、车、船、轿、辇、各种灯具、酒具、仪仗等等。

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为阴刻,色彩艳丽,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显得华丽庄重、明快典雅,在设计时要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处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动物雕刻包括一些飞禽、牲畜和走兽的造型。它们一般为阴刻,雕刻时体积小的可雕刻成一个整体;如果体积大,可将头、尾、四肢与身体分解进行雕刻。而后再用线装订。

皮影剧本

潮俗皮影戏解放前上演的全是传统剧目。深圳特区成立后,大批潮汕人到深圳创业。据统计,深圳的潮汕人已达到500万以上,为潮俗皮影戏在深圳的兴起创造了条件。1992年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来深圳定居后成立皮影剧社,编演了大量新戏。在音乐唱腔上,保留了潮戏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还直接借用了许多潮剧原有的曲牌。形成了与其它皮影戏不同的流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唐山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之分。在挖掘传统剧目时,唐山市皮影剧团搜集大部头的连台本就达一百三十多部,单折子戏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没摸清。老艺人有这么一句话:“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可见皮影戏剧目之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珠宝钗》、《三贤传》等戏被人推崇备至,是皮影戏中的代表作。这些剧本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塑造了好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把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1]

除上述剧目外,在冀东地区广泛流行的还有很多,其内容和过去书肆上出售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什么征东、征西、平南、扫北、某公案、某家将等等。这些剧本内容极其符合戏剧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用情节来打动观众,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美学价值,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人类对艺术的审美需求的确是永无止境的,有了能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听觉需求的声音艺术;有了能满足静态空间感受的空间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动态时间感受的时间艺术;有了能满足再现客观现实认识需要的再现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表现主观情感需要的表现艺术……真正优秀的戏剧艺术作品不存在只叙事不表情的场面,也不存在只表情不叙事的情节。

艺术诠释

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乐器和灯光布景的配合,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加上伴唱)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情景。

由于影人和场景均为平面设计,没有层次,没有深度,花纹的间隙又都是雕镂透空的,因此影人和景物不能重叠。这些是皮影艺术先天带来的局限性。可是,影戏艺人根据其不利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幕内操作的有利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动物的生活故事,以精取胜,以细感人。所谓精和细,就是汲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东西,把它提炼加工,变成艺术形象,赋予没有知觉的影人以生命和灵魂,在影幕上载歌载舞,牵动观众的心弦,使之为之神往。这样,皮影戏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变成戏曲舞台不能比拟的优越特点。如飞禽走兽、大炮、坦克、汽车、船舶等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表演题材非常广泛。当然也有不能表现的东西,如《双推磨》中的推磨,《闹碾坊》中的推碾,《刘巧儿》戏中的纺线,这些动作,影戏是难以表现的形式和谐.[2]

皮影雕刻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为材料,如牛皮、羊皮、马皮等。唐山皮影是选用上乘的驴皮精心雕刻而成。唐山北部山区,毛驴很多,驴皮资源丰富。而且山区毛驴多食草,与粮食和其它饲料喂养的毛驴相比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用这种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润泽、质地上乘。前辈艺人曾留下很多关于驴皮使用和雕镂的艺诀,如:“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最直观的反应了对驴皮选料和雕刻的严格要求。 唐山影人的雕刻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阴刻和阳刻。唐山皮影的雕刻风格是强调大的关系、注重演出效果、刀口疏密组织恰到好处。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形象了。行家看影人要看影人各关节部分之间是否圆线,然后再看操纵时是否好用,所以说雕刻艺术的精湛程度直接关系到皮影造型艺术的美与丑。

皮影雕刻艺术是一种极具形式美的艺术,它以传统民俗绘画为基础,不否定绘画的再现、写实功能,并把这种功能融化在它的审美表现和情感体验之中,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之似”,介于真与不真之间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写神”,又是“外师造化”的产物。其色彩、线条和形体的丰富、变化,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承认、赞美它精湛的技艺,肯定它是人类天才创造的造型艺术的代表。

内容创作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内容绝大部分是以稗史、传说为基础,宣扬一种惩恶扬善、携手团圆的美好愿望。如: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五峰会》,是“老四大部”影经之一,其思想性被历代皮影艺人深入研究后加以肯定。《五峰会》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个单出组成,描写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颂了老英雄曹克让全家人爱国爱民的品质。作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其生动的文笔、优美的唱词充分体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总结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可视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艺术的价值就会被真正体现出来。皮影艺术价值完美的体现应该是:首先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作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任何一门艺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是艺术种类不断多样化的过程。这根源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多少年来皮影艺术在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它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还曾不断地流传到国外。文化艺术遗产,唐山皮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尚有许多丰富内涵有待挖掘。在皮影的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尽情展现,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