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盂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 行 2:
  
 
'''盂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至113.49°,北纬37.57°至38.31°之间,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22798人(2017年)。
 
'''盂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至113.49°,北纬37.57°至38.31°之间,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22798人(2017年)。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行 12: 行 11: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 智伯]] [[ 仇犹]] 。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 赵氏]] 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
 秦置郡县。[[ 秦始皇]]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 赵国]] 。置[[ 太原郡]] 盂县,治在[[ 盂丙邑]] (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行 20: 行 19: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隋唐]]时期,辖治屡有变更。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参见兴人寺、岳寺魏武定年间造像碑及千佛寺摩崖造像)。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
[[北魏]]、[[隋唐]]时期,辖治屡有变更。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 抚城县]] ,属定襄郡(参见兴人寺、岳寺魏武定年间造像碑及千佛寺摩崖造像)。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 原仇县]] (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 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 乌河县]] 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行 36: 行 35: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 晋察冀边区]] 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
+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 寿东县]] 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
  
 
===建国以后===
 
===建国以后===
行 48: 行 47: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秀水镇。盂县辖8个镇、6个乡: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梁乡。共有453个行政村。
+
 县人民政府驻[[ 秀水镇]] 。盂县辖8个镇、6个乡:秀水镇、[[ 孙家庄镇]] [[ 路家村镇]] [[ 南娄镇]] [[ 牛村镇]] [[ 苌池镇]] [[ 上社镇]] [[ 西烟镇]] [[ 仙人乡]] [[ 北下庄乡]] [[ 下社乡]] [[ 梁家寨乡]] [[ 西潘乡]] [[ 东梁乡]] 。共有453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於 2019年12月1日 (日) 10:00 的修訂

盂縣,隸屬於山西省陽泉市,位於山西省東部,地處太行山西側,東經112.55°至113.49°,北緯37.57°至38.31°之間,東與河北平山縣井陘縣和山西省平定縣接壤,西臨山西省陽曲縣,南連壽陽縣與陽泉市郊區,北靠五台縣定襄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縣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轄8鎮6鄉、45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為322798人(2017年)。

歷史淵源

歷代變化

夏、商時代,傳說分天下為九州。按地域區劃,盂屬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變更,盂屬并州。實行分封制後,盂屬晉國。春秋時期,盂仍屬晉國

戰國時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仇猶。趙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為趙氏所滅,仇猶屬趙。

秦置郡縣。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滅趙國。置太原郡盂縣,治在盂丙邑(陽曲大盂)。

漢分天下為30郡,郡上設州,郡下隸縣,盂縣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漢以前,盂縣仇猶分治,這時始將盂和仇猶全交為盂縣。

三國時期,盂縣屬并州新興郡。西晉,盂仍屬并州新興郡。晉以後,盂縣為漢、趙、後趙、燕、魏、後燕等國所屬。

北魏隋唐時期,轄治屢有變更。北魏建議無年(公無528年)將盂縣東部併入石艾(今平定縣),屬樂平郡(今昔陽縣);盂縣西北部(興道村以北)置撫城縣,屬定襄郡(參見興人寺、岳寺魏武定年間造像碑及千佛寺摩崖造像)。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縣(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縣城,屬遼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復名盂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縣西部置烏河縣,治在今凌井鎮。貞觀元年(公元62年)將烏河縣並為盂縣,屬河東道、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縣西部之烏河中、上游一帶為漢以前的盂縣,與陽曲大盂一帶為列國之盂邑,縣城以東以南一帶,為隋朝之原仇縣(即春秋戰國時代的仇猶國)。興道以北一帶為北魏之定襄郡屬地,至唐初始統為盂縣。

五代時期,盂縣為梁、後唐、北漢所屬。

宋神宗時,分天下為33路,太原避河東路,盂屬太原府。

金興定年間升為州,受絳州元帥府節制並置刺史,盂縣屬太原武勇軍。

元代因襲金制,盂仍為州,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

明分天下為2京13省。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為盂縣,屬山西省太原。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昇平定為直隸州,盂縣與壽陽、昔陽均屬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國成立以後,廢州制,山西設雁門、冀寧、河東三道,盂縣屬冀寧道。後道撤消。盂縣直屬省。

1937年底,盂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晉察冀邊區四分區領導,到1939年又歸二分區領導。1938年1月,日軍占領盂縣城。全縣廣大地區均為抗日游擊區和根據地。1942年,由於抗日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將盂縣劃分為盂平(山)、盂陽(曲)、壽(陽)東三個縣,並將城東的二,三兩個區(1939年劃分的)劃歸平定縣屬晉察冀邊區北嶽區一專區,二分區領導。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盂縣城解放(8月25日),盂陽、盂平兩縣的原盂縣地區復歸盂縣。1946年將原劃給壽東縣的地區仍劃歸盂縣,屬冀晉區二專區領導。1948年又將原劃給平定縣的兩個區亦歸回盂縣。至此,盂縣轄境復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屬晉中一專區領導。1949年8月1日至20日歸陽泉地區領導。後復歸晉中地區。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日),盂縣屬山西省晉中地區。1952年5月,將縣東南之山底、牽牛鎮以東、東村、蘇家泉、大小西莊、大小河北、東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個村莊劃歸陽泉市;同年年底,又把縣西部劃歸東西郭秋、大小方山、東西漢湖、東西黃龍頭等26個村莊劃歸為陽曲縣。盂縣轄境有所變化。

1958年10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盂縣建制,劃歸陽泉市。11月,成立陽泉市盂縣聯社。1959年4月,上級決定恢復盂縣建制,與陽泉市分開,復歸晉中地區領導。1959年8月,將牛村公社所轄北舁、杜家莊、王家莊、代家莊、孔南莊、咀子上、東林尖、五架山等8村劃歸陽泉市。1983年9月,盂縣歸為陽泉市領導,實行市轄縣。1984年政社分開,25個人民公社改為4個鎮、21個鄉。2001年全縣撤鄉並鎮,由原來的25個鄉鎮改為8鎮6鄉。

行政區劃

縣人民政府駐秀水鎮。盂縣轄8個鎮、6個鄉:秀水鎮、孫家莊鎮路家村鎮南婁鎮牛村鎮萇池鎮上社鎮西煙鎮仙人鄉北下莊鄉下社鄉梁家寨鄉西潘鄉東梁鄉。共有453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盂縣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11.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達4160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3.2毫米,折成水體為14.2億立方米。河川徑流量為10.09億立方米,其中本地河川徑流1.44億立方米,而入境流量高達8.65億立方米。

境內主要河流有兩條,一條為境內最大河流滹沱河,是由定襄的領子底流入該縣,橫貫縣區北部流入河北省。流域面積在縣內約1520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入境流量8.65億立方米。此河包括兩條支流自南而北注入該河,一條為烏河,年徑流為0.326億立方米,另一條為龍華河,徑流量為0.384立方米。滹沱河最大徑流為1300立方米/秒,枯水期保持6-7立方米/秒,每日可提取2.5-3個流量,約20-25萬噸水。

另一條為溫河,上游南源於秀水河,發源於南簍鄉方山,北源為陰山河,發源於北下莊尖山,南北源匯合與溫池,故稱溫河,流域面積668平方公里,支流為秀水河、招山河、陰山河,屬季節性河流,多年平均徑流0.23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89億立方米,其中可開採量為1.18億立方米,不包括外地入境地下水資源。

礦產資源

盂縣礦藏資源種類繁多,主要有煤、鐵、銅、鈾、磷、鋁礬土、石棉、水晶、雲母、長石、硅石、大理石、白雲岩、耐火粘土等二十餘種。其中尤以煤、鐵儲量豐富且分布範圍較廣。目前該縣主要工業有採煤、煉焦、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紡織、鑄造、陶瓷、耐火材料等。

煤炭資源

盂縣是山西省產煤大縣之一,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田位於沁水煤田東北部邊緣,煤炭儲藏量37億噸,分布面積340餘平方公里。主要開採有:3#煤層,保有儲量1800萬噸,可采儲量1200萬噸;8#煤層,保有儲量0.9億噸,可采儲量0.54億噸;9#煤層,保有儲量2.5億噸,可采儲量0.9億噸;15#煤層,保有儲量為9億噸,可采儲量為5.4億噸。全縣已開採的煤礦有97座,2001年,關井壓產和鄉鎮煤礦停產,對非法開採的礦井進行了取締關閉,保留有74座煤礦。其中縣營煤礦5座,分別是東坪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45萬噸;躍進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21萬噸;石店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21萬噸;興峪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21萬噸;南社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14.8萬噸。鄉鎮煤礦69座,主要分布在秀水鎮、南婁、路家村、孫家莊、牛村等鄉鎮。全縣各煤礦設備齊全,採掘先進,產量穩定,質優類多,交通方便,非常利於長期的購銷合作。

鋁土礦產

鋁土礦是盂縣第二礦產資源,全縣已探明大、中、小型礦床八個,共計探明儲量1.85億噸。

銅礦產量

主要分布在梁家寨鄉的部分村莊,探明儲量為3萬噸。銅礦品位含硫酸銅0.5—3.68%之間。

硫鐵礦產

主要分布於牛村鎮、路家村鎮、孫家莊鎮、南婁鎮、秀水鎮等地的煤系地層之下。地質隊在盂縣路家村鎮進行了4.5平方公里的詳查評價工作。探明D級儲量827萬噸,全礦區平均品位為18.24%。

鐵礦產量

盂縣鐵礦資源較為豐富,種類較多,主要是山西式鐵礦、鞍山式鐵礦、下口式鐵礦、大治式鐵礦、屯留式鐵礦五種。更多

磷礦產量

磷塊岩型磷礦:分布於下社鄉夫城口村西部的山頂上,含五氧化二磷6-15%,二氧化硅50%,三氧化二鐵12%。探明儲量50萬噸。

黑雲變粒岩型

分布於上社鎮榆林坪村至上松川一帶,探明地質儲量660萬噸,礦石含五氧化二磷2.5%,含二氧化鈦2.5-2.7%,氧化鉀9%,二氧化硅45%,三氧化二鐵4%,黑雲母15%,其它12%,經選礦試驗,礦石可選,性能良好。五氧化二磷及二氧化鈦選礦回收率達92%,該礦可綜合回收利用。在選礦過程中,主產品為磷精礦粉,還可綜合回收副產品金紅石鈦粉、鉀長石粉和一部分磁鐵礦粉,通過選礦後的五氧化二磷品位達25%,二氧化鈦精礦品位達90%,鐵礦粉達60%以上,尾礦砂主要礦物是鉀長石含氧化鉀9%,可綜合開發利用。磷精礦可用於製造磷肥、磷酸、黃磷等。金紅石鈦精礦可用來製取鈦白粉,還是製取優質電焊條塗層不可缺少的原料。磷鐵礦精可用來煉鐵。含長石尾礦砂可用來做陶瓷、耐火磚等。

磁黃鐵礦

(又名鎳磁黃鐵礦)主要分布於下石塘、寨溝、君子、西潘鄉均才等地。由於該礦地質工作程度低,故無地勘資料。礦石品位,礦石儲量均無依據,僅根據礦床規模,估算地質儲量約300萬噸以上,該礦可用於燒制硫酸、提取鐵、銅、鉛、鎳、鈷、鋅、砷等多種有用元素。

大理岩

大理岩主要分布在盂縣北部地區的梁家寨鄉和西潘鄉等。主要品種有:赤、橙、黃、綠、青、白、紫七大系列,二十多個花色品種。探明儲量為17.33億立方米。其物理性能:硬度平均值在31.1—53.4HS之間,抗壓強度706—1501.55/平方厘米之間,抗折強度74—216kg/平方厘米之間,吸水率平均值在0.03—0.2之間,容重平均值在2.67—2.77g/立方厘米之間,光澤度介於95—105度之間,體積電阻系麥8.6×108—2.8×1012歐姆厘米,電擊穿強度在0.56—72.7千伏特/毫米之間。已興建大理石板材加工廠五座,大理石開採點九處,年開採大理石荒料約2000立方米,年生產大理板材20000平方米,主要用於建築裝飾材料。

蛇紋岩

蛇紋岩是一種富鎂的硅酸鹽岩石,主要用於燒制燒制鈣鎂磷肥。提取金屬鎂、氧化鎂,還可用於燒制高鎂耐火磚,鎂硅磚等耐火材料。該礦僅系發現,無地勘報告。據揀塊化驗分析:含鎂(氧化鎂)36.26—43%,二氧化硅46.08%,五氧化二磷8.06%主要分布於梁家寨鄉燈花村,榆林坪鄉華嘴村,下社鄉貓鋪,桃峪溝也有發現根據己發現的礦點規模。估算地質儲量350萬噸,目前僅燈花村一處開發利用。

含鉀岩石

主要分布於西潘鄉班泉村,該礦系最新發現,據揀塊化驗分析:含氧化鉀16%,五氧化二磷0.024%,二氧化硅61.02%,無地勘報告。儲量不詳,目前尚未開發利用。該礦可用於製取鈣鎂磷鉀肥,鈣鎂鉀肥,提取硫酸鉀,氧化鉀,碳酸鉀等。

鉀長石

主要用於玻璃、陶瓷,還可用於製取鉀肥,質量較好的鉀長石用於製造電視顯像玻殼等。盂縣鉀長石分布範圍較廣,主要分布在上社鎮、下社鄉和梁家寨鄉。儲量約2000萬噸,經化驗分析:含氧化鉀12.6-12.88%,二氧化硅64.82—65.42%,三氧化二鐵0.1—0.35%,開採點四處。年採礦石約5000噸。

硅石

(包括脈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梁家寨鄉,榆林坪鄉、上社鎮和西潘鄉等地。石英砂岩分布在仙人鄉莊只一帶。無地質勘查資料,根據各礦點礦床出露長度和寬度,估算地質儲量約5000萬噸。根據各礦點揀塊化驗分析,含二氧化硅約在96—99%之間。該礦開採點十處。年礦石采出量約3萬噸。硅石主要用於玻璃,陶瓷、冶煉、硅鐵,工業硅、硅轉等。

石灰岩

主要用作冶金熔劑,在化學工業中主要用於制鹼,化石、輕質碳酸鈣,碳酸鉀和在建築工業上用於製造水泥,焙燒石灰,石料,還可用於玻璃配料等。盂縣石灰岩主要分布於土塔鄉,孫家莊鄉,萇池鄉,王村鄉,東梁鄉,南社鄉,西煙鎮,下曹鄉,城關鎮等地。均未做過地質勘查評價。全縣估算石灰岩地質儲量約100億立方米,開採點(包括水泥,石灰,石料等)34個,年礦石采出量約30萬噸。

蛭石

蛭石焙燒後具有比重小、耐凍、保溫、隔熱、吸音等性能,運用於建築、化工、電力、石油及交通運輸等部門。此外,還可以用作潤滑劑。主要分布在上社鎮的肖家匯、邀童來、佛堂子村、下石塘村等地。礦石品級為二級、三級,開採點三處,年採礦量約5000噸。

金紅石鈦礦

由於鈦和鈦合金具有重量輕、強度高、抗蝕性好、耐高溫、耐超低溫等特性,固而在宇航、航空、船舶、化工、電力、海水淡化、輕工、食品等部門有着廣泛的用途。主要分布於上社鎮榆林坪村周圍。目前,金紅石原料90%用於製取鈦白粉,含二氧化鈦2.5-2.7%。

石棉產量

石棉是一種天然纖維狀礦物集合體,廣泛社於手工業、農業、國防等部門。主要用來製造石棉水泥用品、石棉保溫隔熱製品,石棉密封墊塞製品,石棉傳動、制動製品、石棉電工材料和石棉瀝青製品等。盂縣石棉主要分布於榆林坪鄉、梁家寨鄉等地。均未進行過地質勘查評價,石棉礦品級在4—7級,估算地質儲量約50萬噸。

風景名勝

盂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較多。《盂縣誌》載,1990年統計,盂縣有各類古建築127處,石窟寺3處,摩崖造像8處,彩塑1處,寺觀壁畫4處。這些寺、廟、庵、觀、摩崖造像,是陽泉市旅遊業血肉相連的結構性補充。全縣現有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個,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3個,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40個。

乾隆年間盂縣典史周永福有《仇猶十景詩》,清光緒《盂縣誌》依詩定仇猶十景。

盂縣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是藏山,藏山祠相傳為春秋時期晉程嬰、公孫杵臼藏匿趙氏孤兒趙武之處。黑龍池、滴水岩、南天門、拜水洞、水神山和龍鳳松等也都各具特色,古有「藏山十景」之稱。

其他旅遊景點還有:大王廟、千佛寺摩崖造像、諸龍山森林公園、水神山烈女祠、如來洞、玉華洞、程子岩、宋代大鐵鐘、滹沱河漂流、七機岩、陸師嶂、龍堂瀑布、彭真渠、永清寺、建福寺青石寺等。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山西省盂縣申報的「趙氏孤兒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優特產

盂縣花椒

馳名遐邇,是當地有名的特產。主要種植於盂縣北部地區,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盂縣花椒飲譽之晉,頗負盛名,主要品種有:大紅袍、小紅袍、黃金椒等。盂縣花椒的特點是色澤鮮艷,外紅內黃,香味芬芳,人稱「十里香」。具有皮細、籽小、粒大、色鮮、味香、耐貯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點。全縣現有花椒樹60多萬株,年產花椒40多萬公斤。花椒曬乾後,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減,是一種理想的調味佳品,入藥,有溫中散寒,除濕、開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紗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櫃或米缸中,可防蟲蛀。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國外。

核桃

盂縣的主要特產之一,年產量約160萬公斤。盂縣核桃果形美、果實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淺黃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級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皂、化學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點、糖果等食品的輔料。入藥,是名貴的滋補品,具有健腦、補氣、益血、化痰、溫肺、潤腸等作用。產品主要銷往西歐、東南亞各國。

葵花

葵花,又名向日葵,是盂縣的大宗農副產品,年產量邁30萬公斤。主要品種為「三道眉」。

西煙小米

西煙鎮是盂縣主要產糧區之一。這一帶土地平坦寬闊肥沃,自古即有「米糧川」之譽。地處溫寒區,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年均積溫2922度,宜種穀子。西煙小米粒大飽滿,色澤金黃,味美可口,遠近聞名。

莜麥棒子

禾穀類作物。學名裸燕麥。根據播種期早晚分為夏征麥和秋蔽麥。莜麥籽粒瘦長,有腹溝,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頂部顯著。形狀為筒形或紡錘形,莜麥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在禾穀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組成也較平衡。由於莜麥營養豐富,耐飢抗寒,在自治區西部被譽為一寶。征麥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較多的亞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療效食品。加上盂縣的水土的優勢,唯一可以將莜麥面做成莜麥棒子,製成後炒,蒸,煮,拌都是風味絕佳的上等佳肴。

蘋果林是建國後逐年增植髮展起來的,1965年蘋果總產10萬公斤,1985年達到209萬公斤,1990年99萬公斤,上述產品最高年產量收購產值為505萬元。

另外,還有王村梨,大圍蘋果,小豆縣西北部地區多產荊條、柄把,每年推銷簍子、籮筐7萬餘件,價值15萬元,柄把10萬餘根,價值30多萬元。

歷史名人

戰國北朝:赤章曼枝、冀俊、王謙、郭榮;

唐宋:許世緒、張士貴、李蕘、慕容延釗、李謙溥、李允正、李允則;

元明:塔海、張琦、張淑譽、孫繼先、史文煥、張蘊;

清朝:李化龍、武全文、武承謨、王每、劉燦、張在田、田興梅、田嵩年、田雨公、劉紹發、田國俊、張龔保、楊培玉、王學曾,民國:高遠征、穆光政、陳宜勝、潘萬鍾、高特、武寶一、江冰、郭培元、段榮義、劉聲駿、史乃雲、楊定國、肖占良、孫林荷、李枝功、王興愛、郅平、鄭明玉、鄭華璧、高翔藻、楊選士、李光耀、程紹岩;新中國:賈敬之、高雲山、高歌、曹鴻賓、高山河、侯富山、趙忠、劉兆俊、馬兆麟、高壽田、李興堯、胡通德、劉岱峰、高長虹。

視頻

盂縣相關視頻

盂縣旅遊宣傳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