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真诚的回报(苏震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真诚的回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真诚的回报》中国当代作家苏震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真诚的回报

——甘肃省会宁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吴建烈40年讲台历程

对于五十有九,退休在即的吴建烈来说,与其称他为能人,更不如说他是个知恩图报、学成而归、有大爱而做小事、以毕生精力回报家乡会宁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养育之恩的热血赤子。要不然,1961年7月他从西北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不但自己不留省城兰州工作,还要把当时已在兰州某军工厂工作的妻子软缠硬磨地拽回到小县城会宁呢!

吴建烈说得真诚:“我是喝会宁穷山沟里的苦水、吃黄土坡上的洋芋长大的,我深知十年九早的穷山沟里最需要教书人……那么,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的后代不去,谁去?”

吴建烈记得他在山间土庙里上小学时用食指或细柴棍在院子里长串长串画字的过去;也记得因本县无高中可上他前往远在120华里外的定西中学往来步行的艰辛岁月;交不起学费,节假日打工挣钱;肩挑背驮,颈后椎骨留下了终生残疾。

吴建烈对故土会宁一往情深。

吴建烈深深地爱上了故乡的教育事业。

几度有缘

1963年夏,执教两年有馀的吴建烈作为全县数得着的优秀青年教师而被选调到了县委“五反”办公室。这在至今被多数人认为是绝好机遇的美差,对他却无多大震动。出于服从组织分配,吴建烈无条件去了,可他一去就“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惦记着讲台、学生,竟至寻机返回一中的讲台。1966年,终于在常人不解的目光中放弃仕途的良好开端,固执地重返会宁一中重做孩子王。有人曾问的恍惚不解,他却答得干脆明白:“教师是我的理想职业,也是我衷心的选择,我的秉性与讲台有缘,我爱当教师!”你听,是如此实在的衷情。

1973年,吴建烈以加强工作的名义,由县城调往乡里的中川中学,并任校革委副主任。当时,共和国的教育战线,正处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严峻时期,身居要职却不当权的吴建烈,在与他的办学思想极不合拍的气候环境中,出人意料,顶住各种压力,灵活机敏地排除诸多干扰,坚持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愿望出发,坚持“学校要以文化课教学为主”的观点,维持了学校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正因如此,当1975年12月两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红旗杂志》)发表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大方向不容篡改》一文后,他首当其冲地被打成了“邓小平资产阶级复辟路线在中川中学的代理人”而受到冲击,并在上挂下联之下,“吐故”到了县“五·七”红专学校,当该校迁往远离县城一百多里的郭城驿红堡子时,吴建烈才受命主持恢复1969年被文革狂涛解散的会宁县第一中学,从而有缘又成为该校的一员。

是年,正是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吴建烈曾被政治运动封冻的心河,被来自多方的热切信息,冲撞得咯巴巴响将起来了。

审时度势

会宁一中在吴建烈的主持下迅速恢复了,他责无旁贷地主管起了教学。

春江水暖鸭先知,倾心于教育事业的吴建烈,仿佛潜意识的感知到了科学春天的即将来临。于是,他本能地放眼全国,大胆地实事求是地按照教育规律,抓以促进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提高业务素质为重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他以身作则,以学习态度的认真性,时间利用的科学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效率的高效性,在所不辞地建设着屡屡受创的学风呢!

学风建设的至关重要性,行家们不言而喻。新恢复的会宁一中的教师队伍现状,让吴建烈久久不安:中师、高中学历的占了70%,大专的仅占20%,本科的则不到10%。然而,仅仅不安不行,还要有可行的解决办法。恰好,中央电大开播了,吴建烈如苗逢雨,一夜间便有了可观的“长势”:吴建烈为每个教师的课表中安排了相应专业的电大课程,让他们既是本校的教师又是电大的学生,教学相长,更新知识。

事实早已证明,吴建烈的这一举措,“短平快”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也短平快地实现了教师业务水平由不匹配到比较匹配的转变,是会宁一中这所如今在全国有名,当时在当地并不起眼的完全中学,及时地将教育发展的态势汇入到全国教育革命的大潮之中了。

显然,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开创者即吴建烈。不仅如此,还有好多开拓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均出于吴建烈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

进入 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好孬之风均对学校有所影响。面对商潮时尚严重冲击教育思想的现实,吴建烈想在心头干在手下,他夜以继日,初拟、制定了以工作量和教学、班级管理效果为重点,包括师德、出勤、教研成果在内的《工作定量考核条例》,该条例一经上会讨论通过,则实现了会宁一中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到科学的定量管理和由人治到法治的学校工作管理转变,将竞争机制及时地引入了教学管理,达到了新形势下教师自管的目的,大大促进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

90年代,举国上下,教育科研迅速发展,推动了全国教学方法的改进。善于博览收集教育发展信息的吴建烈,深知省内外各地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他不甘寂寞了:针对本校多数教师满堂灌的陈旧被动教学方法之现状,大胆提出并实施了“研究课教学”,促成了从满堂灌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就是这种“研究课教学”,一经倡导推行,就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并在各级讲课竞赛中使会宁一中教师取得良好成绩。曾经不仅多学科地囊括过白银市的第一名,也曾几度夺得甘肃省的一等奖和特等奖,还取得了全国二等奖,从而成为甘肃省在这方面取得最好成绩的学校。就是这种“研究课教学”形式,还被输出到优势在甘肃省会驻地的兰州市教育界,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的吴建烈,贡献大小,价值如何,恐怕只有教育专家与同仁们去评估,最有权威最能服人的了。

有人说:出自吴建烈思想下的好多转型举措与配套有序的严格的常规管理措施,是真正推动会宁一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根有力支柱,从而与其他学校合力举起了“状元县”美丽夺目的桂冠。似乎不是夸张之词,是很有道理的,大有深究之必要。

一颗爱心

好多人至今不会相信,以教导主任著称的吴建烈有时身兼繁重复杂的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事实。事实之下,所体现的全是吴建烈对事业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吴建烈如此说:“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我把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始终放在第一位。因为眼前它是班级凝聚力之所在,从长远看则是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础,也是服务于民众、社会和做人的思想基础。”这不是把抽象的大道理远目标,形象化真实化了吗?如同共产主义目标要从一人一事做起一样浅显而深刻。无疑这是大爱与小爱的辩证关系了。

至今,有关吴建烈教导主任“三任三免”引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插曲,实在很能让你明了他的工作个性、工作能力与一片爱心的。

吴建烈的教导主任在职时间累计长达28年,发生在1982、1986、1996年的三次任免是有些戏剧性的。真实的说,1996年的最后一次是他主动申请给年轻人让贤、另外两次是被易人的新校长所免。究其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吴建烈对领导缺乏“亲和力”。

说到对领导的亲和力,不得不讲讲在吴建烈工作中的为人哲学了:吴建烈饱尝运动之苦,尤其在文革中,他亲眼看着一些人今天还是领导的热心人,明天则是主要问题的揭发者、“反戈一击”的有功者、反目成仇者……因此,无论哪位领导上台,他都保持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做到必要工作请示汇报,会上直述意见,严格执行会议决议,平常不打扰校长,更不去无事有事地联络感情,无话找话地溜须拍马。结果这种吴建烈作风在领导眼里属于“不热心、不顺心”的“冷血”行为而在短期内不被理解,于是就校长负责制的免了两次。好在他每次受免后都很平心静气,一不对领导说三道四,二不发牢骚怨言,只是一如既往的教课,走自己的路。1982年受免后,他在教课的同时,潜心于个人研究,接连在《甘肃教育》杂志上发表几篇化学教学论文,竟然开了全县教育界教学论文变成铅字的先河,让不少人特别是领导大受震动。1986年免职后,他当即申请担任全校最差班的班主任,而且短期内班风大见佳效,最后高考成绩出人意料的显好,他因之又获“白银市优秀园丁奖”。校内校外又是一次不小的震动,活鲜鲜的一块金子,放在哪儿都闪光。贵就贵在他本身的行为;贵也贵在两位校长都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在思想上对他平了反,提请县上重新发文任命复职!由此他还获得了个“不倒翁”的雅号!也见风格,也见爱心,也见真情!

吴建烈于班主任工作管理过程中所坚持的“三个三”方法,既能说明他对事业的忠心,又能说明他对工作的诚心,更能说明他对学生的爱心。

所谓“三个三”即三爱——一爱全体学生,是为教师之美德;二不嫌弃差生,因为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角度上成才;三不鄙视犯有错误的学生,因为人无完人,弱苗更需园丁栽培。三勤——勤观察了解,掌握学生爱好特征;勤谈心倾听,摸清思想脉搏;勤指导,把握解惑关键。三严——从严要求好学生,此乃真爱;从严要求本校教师子女,不搞特殊,有利维护校纪;从严要求班干部,是形成集体良好风气的关键。

文章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加重语气重新强调人间之爱心了。说到爱,也不可不提吴建烈为了学生,放弃执教24年之久总结刊发多篇教学论文的化学专业课,而去填补没有地理课专任教师空挡的事。那是地理课为高考科目之一的80年代初。这一年,唯一一名地理课教师调往老家去了,面对该课无人接替的严峻局面,他竟然接了在别人看来大有声誉大败之可能的地理课。是呀,短时期内要改科去教不曾专业的专业高考课,真的是有些风险的,弄不好近30年的合格甚至优秀教师的好名将付之东流,落个“念老师”、“不会教”的名声。吴建烈不是没有想到这些,而是更多地想到了学校整体工作和学生的课程与前程。然而,在他人看来他毕竟是“假冒伪劣”。可他更不甘于“假冒伪劣”,深信勤奋出天才,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格言。于是,假期,所有的节日与课外时间,都投向地理专业化中去了,他潜心钻研理论知识,苦练绘图技能,竟能比专业者还细研深究。不是么,从1985年到1994年,他利用整整十年的假期,自费1.6万元,六次出外到过27个省、市、区,实际考察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生态、生产建设、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他曾登五岳下沧海,领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气势;也曾亲赏“高峡出平湖”、“小桥流水人家”等诗情画意,还曾去欣赏卡斯特溶洞,惊叹“群龙魔窟”的奇观,贪婪地积淀着感性的地理知识。那年,他专程前往南京,有的放矢,自费380元于南京科学院购买了地理录像带,上课时为学生放映。可喜可贺,吴建烈自谦为“假冒伪劣”的地理教师,所教的班级成绩在1993年以前高考阶段,却高出了省平均线10分左右,撰写的地理课教学论文《用切片观察法讲解等高线》,于1987年就发表在了《甘肃教育》杂志上,同年被评为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并于1993年参加白银市特级教师评选课中获得第一名。他是通过勤奋努力,运用聪明才智,取得合格、优秀的地理课专业待遇的,也把理想的爱,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落实给了无数双渴望在即的农家子弟的目光中了。

说到爱,感人之深的还有吴建烈帮助学生童猛的故事。1989年高考第一天,本班学生童猛在去考场的路上不幸被汽车撞了腿。事故进入吴建烈眼里后,他当即承担了照顾童猛的义务。三天高考期,他每天跟架子车拉童猛于医院与考场的路上。考试结束后,他又照顾童猛养伤,直到痊愈。好在童猛当年就考取了吉林大学。

吴建烈当班主任时被学生称为“靠得住的后盾”。那是因为:平素里学生暂不用的饭票、现金等物什均放在他的抽屉里,以保证安全,也好让学生放心,集中精力学习。另外,班里六七十个男女同学,常遇饭票书费青黄不接的情况,八元十元者不少,甚至二十元三十元者也有,长年累月下来,竟超过千元以上。

刘亚和同学担任室长时不敢大胆管理,晚上熄灯后宿舍不能安静他也听之任之。吴建烈向他指出:当前连这一点小责都尽不了,今后怎样立足于社会,为社会担负起更重的担子呢?刘亚和醒悟了,敢于大胆管理了。第二学期他还更名为刘立,意为做一个勇于负责能自立于社会的人。刘立是立起来了,他那年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现供职于佛山建行。

一位曾由外校转入吴建烈班上的学生在考入武汉大学后给他的第一封来信中直言不讳不含不蓄:“要不是转入您班上,我很可能考不上大学,至少还要补习一年呢!”

真乃爱心所致,桃李香醇,意味无穷啊!

心声悦耳

1995年4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陈耀文来到闻名遐迩的“状元县”会宁!在会宁一中专门采访了吴建烈同志。问答之下,一个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大爱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乘着万里电波传向祖国四面八方,传向五洲四海。

“你教过的学生中有那么多考上了大学,对此你的想法如何?”陈耀文问。

“首先这是我对社会应该的回报,其次是对社会的奉献。”吴建烈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

“现在你教过的学生中肯定有很多职务比你高,物质生活条件比你好,对此你又怎样认为?”

1995年4月26日在会宁一中校院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陈耀文先生采访(马登奎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个教师的心愿;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大,这就说明教师的社会作用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得到延伸,是必然的,应当的,更是作为一个教师所渴望的。至于物质生活条件,我认为:一个人的温饱解决后,最主要的是精神追求……”

春风化雨,花草有言;深水无波,涛声有韵。陈耀文与吴建烈的对答有这样的诗情画意吗?

1996年9月,在甘肃省首届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期间,吴建烈有机会与孙英省长同桌就餐并进行了交谈。在交谈中他坦诚地对孙英省长说:“我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不能误人子弟’的职业责任感,促使我一直勤奋敬业;二是'为人师表’的身份,自觉约束和规范着思想品行;三是学校的管理者岗位,责令我'打铁先得自身硬’,力争事事率先垂范。”

吴建烈在1994年11月于北京接受了辽宁铁岭市教委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理事东缨先生的采访,期间倾心至于无话不说。当涉及他本人几度不公却干得十分认真时引起了东缨先生的注意:那么多不公,你却悠悠满腹情结,尽如游而戏之,为何?

吴建烈坦然而答:“人活着就是尝尽人生百味,像我这辈知识人,早以身相许,离开教书育人,还有活着的趣味吗?哪朝哪代也不能总是风浪大作,日月无光,一旦停了,就有人施展的天地了。因此,我就是这样,干事业不失时机,给一点阳光,就巴不得灿烂呢!”

好一个“给一点阳光,就巴不得灿烂!”聆听之下,谁不能渐入佳境,而又梦幻般想到一种崇高而透亮的精神呢!却又是那么实在而又高大的耸立于你的眼前——人格之路上,一尊完美的形象,伴着和风细雨般的乐章,向你也向我微笑走来……

也是回报

记得有一位伟人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他却愿作叶的事业。因为叶是谦逊地专业地垂着绿荫的。总结吴建烈的40年讲台生涯,所作所为,何不是以叶之功能做其事业呢?但他毕竟衬托了美丽的花朵,并呼吸着芬芳的味道,距果实也近,或者正在享受着果实的甘甜与醇香。

——1991年,国家教委、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甘肃省特级教师”。

——1996年,由国家教委编辑出版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名言录》一书中,收录了他在30年副校长工作岗位上所悟的治学格言,或者说是校长格言吧:“当一名校长,一是强的业务、行政能力能生威;二是公正廉洁的品德能增威;三是民主勤奋的作风能助威;四是对师生具有深厚的感情能壮威;五是显著的办学业绩能扬威!”

——1997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赠词:“事可语人酬对易,面无惭色去留轻。”东缨先生在他的《圣园之魂》中称吴建烈为“会宁的骄子”,理所应当。岂止呢?洋洋76万言中,三百多个全国各地的校长中,甘肃省不就他一人吗?

……

本文写到这里是该结尾了。突然间,我又想起了吴建烈的一段话;“一个人不要成为'腐生植物’,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生存,而要像'绿色生产者’一样,以自己的'光合作用’在为大自然奉献有机物和能量的同时,自己也郁郁葱葱,挺拔而立。”

特摘录于此,作为结束语,是然![1]

作者简介

苏震亚,甘肃会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