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眼轮匝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系面部表情肌之一。呈环形,可分3部分:眶部最宽,在眼眶周围;睑部在上下眼睑的皮下;泪囊部细小,附于泪囊的后面。位于皮下组织与睑板之间,围绕眼眶和睑裂的形似扁环的横纹肌肉纤维组织。可分为眶部轮匝肌和睑部轮匝肌。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当面神经麻痹时,此肌失去收缩作用,而致睑裂闭合不全,角膜失去保护导致暴露性角膜炎。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眼轮匝肌
  • 外文名: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 概述:构成眼皮,负责闭眼的工作
  • 眼轮匝肌介绍:眼皮跳 眼袋
  • 眼轮匝肌功能:参与发自内心的面部表情的生成
  • 眼轮匝肌反射:也称瞬目反射

功能

拉睑内侧韧带扩大泪囊,促使泪液流入鼻腔;眶部和睑部使眼睑闭合;眶部用力收缩时,可牵引额部皮肤向下,与额肌对抗。受面神经颞支和颧支支配。

相关疾病与治疗

1、临床上的眼袋是指下睑皮肤的臃肿下垂,并且呈现双边对称,影响面部五官的整体美观性。临床中患者多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而中老年患者通常伴有明显的眼轮匝肌松弛。本文通过在常规眼袋手术基础上将松弛轮匝肌部分切除后缝合,不仅能够达到恢复轮匝肌适宜张力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控制切除组织大小在不改变轮匝肌功能、解剖结构的前提下重塑较好的轮匝肌外形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本文报告的手术方式,同样是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对轮匝肌的处理上进行改良,通过切除部分松弛眼轮匝肌后缝合,在不改变眼轮匝肌的解剖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动力重建。

优点:

(1)通过对轮匝肌张力重建,重建后紧致的肌肉可起到避免眶隔脂肪疝出的效果。

(2)在不改变轮匝肌的解剖机构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切除对下眼睑有固定作用的横向肌肉,可起到减少睑外翻的效果。

(3)因下眼睑皮肤附着点在轮匝肌上,所以重塑后紧致的轮匝肌可以为表皮提供较平整的基底,可长期维持下眼睑皮肤紧致,减少复发率的长期效果。

3、因肌肉与眶隔血供丰富,术中如果不能确切止血可能导致球后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在切除疝出脂肪以及缝合轮匝肌后,需用电刀确切止血。

其它

1、眼睑外翻,该病症临床表现可以表示为眼睑和眼球脱离,进而导致眼睑无法完全闭合,露出睑结膜。该疾病的诱发原因多为烧伤、外伤、感染,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烧伤。患者一定患上该病症,会导致其结膜、角膜长期暴露在外,一旦处置不当很可能造成溃疡产生,最终导致失明。对于眼睑外翻的治疗,临床中常规治疗方案是通过皮片移植将正常的皮肤移植到缺损的位置。

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以常规手术治疗。

试验组患者行以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沿着眼睑边缘的1~2mm处弧形切开,露出新鲜的创面,松解瘢痕组织,令眼睑复位。随后,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长度和宽度,保证皮瓣位置在皱纹的附近,大小应该比创面略大,随后将皮肤逐层切开,一直到颞浅筋膜层,掀起皮瓣和颞浅筋膜,保留1~2cm筋膜蒂,眼轮匝肌和皮瓣之间要保证一定的联系。将受区间的皮下层和皮瓣旋转点进行锐性分离,创造宽于蒂1倍的皮下隧道,分离开以后检查血运,皮瓣旋转到受区,覆盖住创面,随后进行全层间断缝合,留置胶片进行引流,供瓣区进行直接缝合。

3、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手术修复方式治疗眼睑外翻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比传统的手术方案更好,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也比较高,这表明该手术方法适合进一步推广使用。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修复有以下优势:操作简单;血运可靠;皮瓣颜色贴近上下眼睑,能够直接进行缝合;出现挛缩的概率相对较低;患者恢复时间较短,一般选择局部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综合分析,该手术方案要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方案。另外,在临床手术中需要保证泪囊和睑的完整性[1]

参考文献

  1. 眼轮匝肌是什么?”,大众养身网, 2016-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