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眼镜简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眼镜简史

说到眼镜就不得不提批谕“赐你眼镜两个,不知可对眼否”的雍正皇帝了。

据记载,中国最早使用眼镜的皇帝是清朝的雍正帝。他年轻时视力不好,他的父亲康熙就送了他一副眼镜。这副水晶眼镜乃两广总督进献给康熙,他试用过觉得几好,便将眼镜送给儿子胤禛(即雍正帝)。雍正45岁登基,曾说:“昔圣祖赐朕眼镜,朕眼目原不似今精明。”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十分勤勉,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坚持亲自批阅大批奏折,这也使得他的视力并不好,而清朝已经有了眼镜,雍正就这样走上了“眼镜达人”的路,仅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他就有35副眼镜之多。

据造办处档案记载:“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上好的。”除了用料要上乘,雍正还要求按照十二时辰来定做眼镜,若拍摄一部“紫禁城十二时辰”,那雍正皇帝每一时辰的不同眼镜绝对成为爆款。[1]

眼镜最早的出现:东汉

眼镜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东汉时期。东汉时期的眼镜,从外观上看,镜片多由天然水晶、透明玛瑙打磨制成。随著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重视,眼镜先后经历了单片单柄、双片无腿、双片单腿、双片屈腿等发展。

到了南宋和元代的时候,眼镜的镜框做工变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铜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连眼镜盒都是蛇皮制作的。当时眼镜的造价不斐,所以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

到了南宋和元代的时候,眼镜的镜框做工变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铜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连眼镜盒都是蛇皮制作的。当时眼镜的造价不斐,所以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

著名的义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其游记中译“(马可波罗行记”或“东方见闻录”)中描述了西元1270年代(元朝初年),在中国看到人们戴眼镜的样子。如果该书记载确实可信,则是目前所知西方有关眼镜的最早纪录。然而马可波罗行记并非马可波罗亲撰,而是经其口述,由其狱中的难友卢斯提伽洛笔录润饰并将其发表。

在西方,眼镜的发明大概是在1268-1289年间。当时,主要佩戴者是僧侣和学者,由于当时的眼镜没有办法做到像现在这么精准,所以只能架在鼻子上手动调节距离。

到了1452年,随著眼镜在西方的普及,受到了中产阶级,上层阶级的青睐,出现了更优雅,更精美的金银框眼镜。17世纪,眼镜有重要发展,固定的镜架替代了铆接的镜头,使眼镜可以平稳的架在鼻子上。

中国眼镜古称:叆叇

中国本身的文献则是有赵希鹄在1240年左右写成的《洞天清录》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叆叇】(读作ㄞˋ ㄉㄞˋ)与大钱币相像,颜色

像云母。老人在眼花和视力减退后无法读书,所以把“叆叇”戴在眼睛上,然后,他们能再次集中视线,字的笔画也显得更加清晰。

就是眼镜在中国的古称。赵希鹄的纪录比义大利的相关文献早了半个世纪。但也有史学家认为上述文字是在明朝(西元1368至1644年)才由后人添加上去的。明朝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刊于明万历元年,西元1573年)中如此写道:“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大如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此二段文字如此雷同,不免令人有误植之疑。

比较肯定的是,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墨镜,即太阳眼镜,很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金末元初刘祁所著的《归潜志》记载,墨镜是用烟晶制造的,一般只有衙门的官大人们才能戴,不是为了遮挡刺眼的阳光,而是在听取供词时,不让别人看见他的反应。

史料,一探古代眼镜

明代张宁在《方洲杂言》中说:“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又于孙景章参政所再见一具,试之复然。”可见是老人不辨小字时使用。

孔尚任在《桃花扇传奇》之《迎驾》一出中,就写到:“腰内取出眼镜戴。”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正大光明殿大考翰林,诗以眼镜命题。

清代杨米人所写《都门竹枝词》中说:“车从热闹道中行,斜坐观书不出声。眼镜戴来装近视,学他名士老先生。”可见,近视眼镜后来还和名士老先生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举目远眺

据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近视率急剧上升,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近视,因此,还是需要注意用眼卫生,多多放下手机,举目远眺啊![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