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短槐是北宋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以低矮的槐树比喻自己才不称位、空妨贤路。后二句以僧人请人绘槐作画屏,暗喻受到朝廷重视的情况。作者以短槐自比,足见其谦逊美德。[1]

[]

作者简介

刘敞(1019-1068年),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他是 刘攽之兄,庆历六年(1046年)中进士第二名。累迁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曾奉命出使 契丹。擅长研究《 春秋》,不拘泥于前人评注。有《 春秋权衡》《 春秋传》《 七经小传》《公是集》等。

作品原文

短槐

蹒跚不称三公位 ,偃蹇空妨数亩田 。

只有僧人偏爱惜,倩人图画作春屏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蹒跚(pán shān):本谓跛行貌,此处形容槐树低矮姿态不美。三公位:周时朝廷前植三槐九棘,朝会时公卿大夫分别位于槐、棘下。后遂以三公称辅弼大臣。

⑵偃蹇(yǎn jiǎn):屈曲貌。 淮南小山《 招隐士》:“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枝相缭。”

⑶倩(qìng):请人代作某事。春屏:绘有春景的画屏。

白话译文 低矮的槐树配不上三公的地位,枝干盘曲白白占据了几亩宽的中庭。只有僧侣偏偏还将它爱惜,请人绘成春景做一扇画屏。

创作背景

作者自注云:“短槐在水陆院”。水陆院是山西晋城一座僧院,由此可知是作者游览水陆院后有感而作。很可能作于 嘉祐(1056-1063年)年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二句表现短槐的姿态委琐可笑。本来,一般树木即使身段矮小,也不会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但槐树却例外,因为它和社会生活中庄严不凡的“三公”形象联系在一起。据《周礼·秋官·朝士 》载:“面三槐,三公位焉”。原来,周代外朝植有三棵槐树,三公之位则依次班列其下,于是后人便称三公为“三槐”。这样,槐树在中国古代的人们心中,就被涂上了一层神圣色彩。而反过来,人们也就要求槐树仪态环昂,以与它所代表的名位相称。可是水陆院的这株槐树,它身材短小,枝叶盘姗,一副衰败老迈的样子。同认识现实中所有的畸形事物一样,诗人正是从它极端卑微的形象与极端神圣的象征意义之间的对比感到了它的荒唐:是啊,由这样一个角色来扮演三公,岂不令人忍俊不禁?于是,就从“盘姗不称三公位”着笔,一语中的,然后又用“掩抑空妨数亩庭”的实写进一层否定,喷涌而出,一气流注,嘲讽得酣畅淋漓。很明显,诗人的矛头是指向那些既不称职而又贪恋禄位的老官僚。

嘲讽短槐说到底是为了嘲讽老僧。如此“短槐”,既无观赏价值,又无价值。除了极端反常的人,没人会“爱惜”,这一次,仍然是通过对比——通过“老僧偏爱惜”与人们谁也不爱惜的对比,诗人强烈地意识到这个和尚性情的乖谬。说“只有”,正是为了强调除“老僧”之外再无他人,突出了“老僧”和他人的对比;说“偏”,则更进一层勾勒出他的乖谬,从而自然引出一个结论:这老和尚太反常了。由此可见,诗人不仅善于从对比中发现对象的滑稽可笑,也善于勾勒突出,写得丰满完足。

“倩人图画作书屏”由第三句生发,具体表现出老僧的“偏爱惜”之情。自然界有多少动人的景致,他单单将短槐绘人屏风,确实够偏爱了。然而,仅仅写出这点,仍旧稍嫌浅直,更精采的一笔在于用“倩人”二字写出了“图画作书屏”的曲折过程:如果是老僧亲自描绘,那样倒也罢了;但他没有这个能耐,他还要去请人。于是,这老僧的“偏爱借”之情,他的庸俗性格,就表现得入木三分,更耐人寻味。

这首诗中“短槐”和“老僧”的形象,既是实写,但又通过二者概括了现实生活中某一些人的特征,所以富于象征意义:这一类诗,极易写得庄重有余,情味不足,但刘敞能以轻松的笔调出之,寓庄于谐,饶有风趣。

名家评价 陈衍《 宋诗精华录》:“自谦之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