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翅佛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翅佛蝗

短翅佛蝗是竹子上新發生的害蟲,在浙江一年1代,以卵越冬,5月上中旬孵化,雄若蟲4齡,45~50天老熟,

雌若蟲5齡,48~63天老熟。雄若蟲取食竹葉98~122cm,雌蟲215~295cm。7月下旬成蟲羽,成蟲壽命90~110天,

成蟲取食竹葉量雄蟲155~232cm,雌蟲660~820cm。該蟲為散生蝗,但蟲口密度大時可以聚集,取食量又大,造成重大損失。

中文名短翅佛蝗

拉丁學名angustidorsis

界動物界目直翅目科劍角蝗科

亞 科佛蝗亞科屬佛蝗屬

國內分布

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貴州。

分布範圍

近年來在湖南、浙江發現危害剛竹、淡竹、毛竹甚烈,常將小片竹林竹葉吃光。

生活習性

研究浙江的黃脊竹蝗生物學特性後得出:該蟲的若蟲發育起點溫10.65℃、若蟲期積溫786.58日度;

日均氣溫在22~30℃範圍,若蟲和成蟲的取食量與氣溫成正比;相對濕度在80%~96%之間,取食量與濕度成反比。

形態特徵

雄性 體中小型。顏面傾斜,側觀內曲,顏面隆起極狹,在中眼以下漸趨寬。頭頂長,自複眼前緣到頭頂頂端

的距離略長於複眼前最寬處,頭部背面具中隆線。觸角劍狀,較長,到達後足股節的基部。複眼長卵形。

前胸背板狹長而平,前緣平直,側隆線平行,在溝前區微凹,後橫溝位於背板的中後部,後緣圓弧形或圓角形突出。

後胸腹板側葉分開。前翅較短,其頂端僅到達後足股節的2/3處,不到達腹部末端。下生殖板頂端較尖銳(圖108b)。

尾須圓柱狀,頂圓。陽具基背片橋窄,橋拱較深,側板較寬,冠突狹長(圖108c)。陽具複合體如圖108d。

雌性 體較大。頭部背面具中隆線(圖108a)。觸角略短,僅超過前胸背板的後緣。產卵瓣外緣光滑。余相似於雄性。

體色 體黃褐或暗褐色。觸角端部具灰白色頂。前胸背板側隆線外側具黑色縱帶。後翅透明,頂端煙色。

後足股節橙黃褐色、黃褐或暗褐色;膝部黑褐色。後足脛節暗褐、淡綠褐色。

體長:♂20.0—21.0 mm,♀25.0—30.0 mm。

前胸背板長:♂4.0—5.0mm,♀6.0—7.0mm。

前翅長:♂11.0—12.0 mm,♀13.0—14.0mm。

後足股節長:♂12.0—13.0mm,♀14.0—14.5 mm。

防治措施

根據該蟲習性,總結出一套以營林措施為主,廣泛應用生物、物理及化學的防治方法,並在生產上

大面積竹林推廣應用,均得到理想防治或控制害蟲的效果,其主要方法。

1.加強竹林經營管理,促進立竹生長健壯,創造不利於害蟲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

(1)林地撫育可分劈山清除雜草和挖山清除雜灌。前者僅砍草漚肥,後者為鬆土改變林地植被、改變土壤中肥、

水、氣的條件,是竹林增產的重要措施。經撫育後,除去竹林中雜草,使竹筍禾夜蛾、筍秀禾夜蛾等無中間寄主而能發生。

(2)適時砍伐,保持竹林合理的密度和竹齡結構。竹林經營及害蟲生境均應保持合理的密度及竹齡結構,

如毛竹林一般保持200~350株,以250~300株為佳,竹齡1~2年占30%,3~4年占30%,5~6年占30%,余為10%。

(3)及時挖除退筍,竹林出筍的成竹率為40%~60%,不能成竹的筍稱退筍,竹筍從生長緩慢、停止生長到退死有7~10多天,

極易遭受竹筍期害蟲侵入取食,若及時挖掘可以食用,降低竹林內害蟲的蟲口密度。

2.保護天敵及人工釋放赤眼蜂竹林內昆蟲天敵資源極為豐富,捕食性天敵有鳥類、蟾蜍、蜘蛛、螳螂、蛉類、步甲、虎甲、

食蟲蠅及螞蟻等,捕食害蟲的成蟲、幼蟲和卵,尤以蜘蛛、螞蟻對害蟲發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寄生性天敵約為百餘種,

一般對竹林害蟲的種群增長起到抑制作用。[1]

參考資料

  1. 短翅佛蝗,搜狗, 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