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額負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額負蝗 學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 var 類屬:蝗總科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0~30mm,頭至翅端長30~48mm。綠色或褐色(冬型)。頭尖削,綠色型自複眼起向斜下有一條粉紅紋,與前、中胸背板兩側下緣的粉紅紋銜接。體表有淺黃色瘤狀突起;後翅基部紅色,端部淡綠色;前翅長度超過後足腿節端部約1/3。卵長2.9~3.8mm,長橢圓形,中間稍凹陷,一端較粗鈍,黃褐至深黃色,卵殼表面呈魚鱗狀花紋。卵粒在卵塊內傾斜排列成3~5行,並有膠絲裹成卵囊。若蟲共5齡:1齡若蟲體長0.3~0.5cm,草綠稍帶黃色,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環若干,全身布滿顆粒狀突起;2齡若蟲體色逐漸變綠,前、後翅芽可辨;3齡若蟲前胸背板稍凹以至平直,翅芽肉眼可見,前、後翅芽未合攏蓋住後胸一半至全部;4齡若蟲前胸背板後緣中央稍向後突出,後翅翅芽在外側蓋住前翅芽,開始合攏於背上;5齡若蟲前胸背面向後方突出較大,形似成蟲,翅芽增大到蓋住腹部第三節或稍超過。[1]

發生規律

年發生1代(華北)或2代(華東),以產於土中的卵塊過冬。卵呈傾斜狀排列並有3-5行,且為膠質絲繞裹着。若蟲期共脫皮4次,5齡。隨着齡期的增長,後胸上的翅芽也不斷加長。初孵若蟲常多隻集結於葉背表面,啃食葉肉;3齡後則分散生活,被害葉片呈缺刻狀。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以及豆類、棉花和蔬菜。[2]

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南、西南以及台灣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短額負蝗發生嚴重地區,在秋季、春季剷除田埂、地邊5cm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或凍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蓋土厚度,使孵化後的蝗賄不能出土。

②在測報基礎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時,每667m2噴撤敵馬粉劑1.5~2.0kg,也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15ml,兌水400kg噴霧,其他藥劑還可選用:敵殺死、高氯菊酯等。

③保護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蠅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參考文獻

  1. [https://www.docin.com/p-705308298.html 黃臉油葫蘆與短額負蝗馬氏管組織結構比較 分享]豆丁網
  2. 馬鈴薯短額負蝗來襲如何防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