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作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作衡
軍人
出生 1905年
山西省渾源縣
逝世 194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軍人
知名於 抗日英雄
知名作品 《長城抗戰》
《中條山戰役》

個人簡介

石作衡(1905-1941),山西省渾源縣泉頭村人。

石作衡自幼勤奮好學,在本縣高小畢業後,於一九二一年考入山西陸軍學兵團,後又入北方陸軍軍官學校、中央軍校高教班第四期。在學習期間,他懷着富國強兵,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願望,努力學習,刻苦鑽研軍事學術。

畢業以後,石作衡分到第九師第十五旅。由於他為人稟性正直,辦事認真負責,後晉升為本旅特務連中尉排長。

  • 1931年日寇侵占中國東北後,1933年又向華北進攻,石作衡奉命率部出師參加長城抗戰,並晉升第二十七旅四三三團一營營長。
  •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石作衡因戰功升任第二。九旅參謀長,1938年秋又調任第八旅代理旅長,
  • 1939年初升任旅長,1940年秋因戰功卓越晉升為第四十三軍第七十師少將師長。
  • 1941年在中條山戰役中,石作衡率第七十師在山西垣曲的天盤山、望仙莊一帶與日軍血戰,重創日軍。1941年9月,石作衡率部在絳縣的丁家窪阻擊大舉進攻的日軍。9月6日第七十師陷入日軍重圍,石作衡在率部突圍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6歲。[1]

屢挫日軍

百戰名將

  • 1927年底,閻錫山率晉軍參加北伐,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石作衡率部參加了北伐軍的戰鬥行列,在蔚縣西河營及繁峙縣分水嶺諸戰役中作戰勇敢,屢挫敵鋒。
  • 1928年,晉軍進入平、津地區,石作衡升任本旅第三十八團八連連長。他善於帶兵,賞罰分明,部隊訓練頗有成效,深受師長李生達將軍的賞。
  • 1933年,日寇侵占東北後,仍野心不死,將魔爪繼續伸向華北,
  • 1933年2月,日寇又南下進犯中國熱河,進攻我長城一線軍隊,我奮起反抗,開始了著名的長城抗戰,重創日軍。石作衡因也奉令率部出師古北口,率部抗擊日寇有功,被晉升為第二十七旅第四三三團一營營長。同時,他苦讀兵書,帶頭訓練部隊,隨時準備為國家效命疆場。
  • 1934年夏,石作衡奉命赴南京高級軍校進修學習。
  • 1937年夏,日寇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全國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人民都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閻錫山將軍也命令晉軍投入全面的抗日戰爭,保家衛國,消滅入侵的日本強盜。石作衡營曾參加南口、大同、平型關、忻口諸戰役,他每戰必身先士卒,奮勇殺敵。[2]

救援南口

山西境內地勢雄固,易守難攻,是華北的天然堡壘,自此東進可以控制河北,南下可以逐鹿中原。中國軍隊固守山西,可以從側背威脅日軍,並牽制其進一步南下進攻。日軍為解除側背之憂,調集主力第二十師團全部,第五師團、第十師團各一部,配合酒井旅團沿平綏線,向退守神池、雁門關內長城一線的中國守軍發起猛攻。當時,中國軍隊奉命於山西各地縱深疏散配置,多線設防,節節阻擊,以遲滯、消耗日軍。中國守軍前敵總指揮湯恩伯率第七集團軍防守晉北南口正面陣地,在日軍飛機大炮的猛攻下,疲於防守,形勢萬分危急。石作衡奉命率部從右翼側擊日軍,以解燃眉之急。與敵鏖戰數日,怎奈日軍炮火猛烈,石部陣地終被日寇突破。8月15日,日軍突入內長城一線。

忻口負傷

南口陷落後,石作衡所在部隊退入平型關內休整補充,被編為第一預備軍,作為機動部隊,策應各方友軍。

9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主力進攻平型關,石作衡率部在團城口正面出擊,與日軍遭遇於關隘內。石作衡指揮部隊乘敵受地形限制。不能發揮火力優勢之機,與之肉搏近戰,打退日軍進攻,部隊堅守平型關陣地十日,令日軍主力第二十一旅團寸步不前。

10月,雁門關一線被日軍突破。石作衡部只好撤至忻口一帶設防。

忻口右托五台,左倚雲中,是太原北面的屏障。

10月13日, 日軍第五師團、關東軍第一師團、第十二師團等部約5萬餘人直撲忻口,在飛機、大炮等猛烈火力的掩護下,採取中央突破的戰法,以坦克為先導,拚命進攻中國守軍中央陣地的南懷化高地。石作衡率全營士兵,冒着槍林彈雨頑強抵抗,與日軍反覆爭奪南懷化東北高地,所部將士大多陣亡,石作衡亦身受重傷。此戰也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伏擊韓村

1937年冬,石作衡傷愈歸隊。因戰功調任第二零九旅上校參謀長,協助旅長王鴻蒲克復浦、隰各縣。次年秋,又調任獨立第八旅參謀長,率部駐防汾東地區,並在浮山一帶積極整訓部隊。是年冬,臨汾日軍傾巢出動,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石作衡率部進駐洪洞、趙城、臨汾之間地區,襲擊日軍之側背,並迫敵撤退。1939年春,日軍再次進犯浮山、韓村。石作衡偵知敵情後預設伏兵,痛殲日軍,消滅日軍數百人。之後不久,獨立第八旅旅長田樹梅因病離職,石作衡奉命代行旅長職務,駐守高平、馬游、社寨一帶。石作衡率部屢挫強敵,戰功累累,威名遠揚,[3]

殞命東凹

  • 1940年8月,獨立第八旅因與日軍頻繁作戰,損傷過大,被調往河南休整補充。同年秋,閻錫山整編部隊,以獨立第八旅和第二一七旅合編為第七十師,任命趙世鈴為師長。不久,又將駐防晉西的暫編第四十六師與第七十師合併,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三軍,任命趙世鈴為軍長。石作衡因英勇善戰,晉升為第七十師少將師長,駐防垣曲縣望仙村一帶。
  • 1941年春,日軍一個聯隊及偽警備隊千餘人向垣曲和繹縣之間的橫嶺關發起攻擊,並攻陷了該地區。第四十三軍派一部奪回橫嶺關陣地,同時命令石作衡師在東西桑池、跑馬池設置第二道防線.阻止日軍繼續推進。同年5月,日軍調集6個師團、兩個獨立混成旅團及偽軍一部,共計十餘萬人,且裝備精良,並配以第三飛行集團協同,經過充分準備,對駐守黃河北岸中條山地區中國軍隊實施包圍作戰,發起中條山戰役(又稱中條山會戰)。中條山位於晉南地區,南臨黃河,北通I臨汾,東連太行山,西北與呂梁山相望,進可攻,退可守,是地勢險要的天然屏障,又是進入關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 1941年5月7日下午4時.日軍第四十一師團主力及獨立第九旅團大部共計3萬餘人,採取中央突破的戰法,猛攻橫嶺關方向的第四十三軍陣地。激戰至次日凌晨2時,日軍突破第四十三軍正面陣地。當時,石作衡正率部在垣曲天盤山、望仙莊陣地堅守。因各路日軍先後突破防線,向劉張、同善方向深入,第七十師退路被日軍截斷,形勢萬分危急。為緩解不利局面,石作衡奉軍長趙世鈴命令率部向陽城方向撤退,先退入東西哄哄一帶的山林,再尋機突圍。

至同年8月,石作衡得知中條山內中國軍隊主力已經陸續渡過黃河,退出戰場,日軍陸續攻占黃河北岸各渡口,以圍殲尚未渡河的中國軍隊。經過艱苦努力,石作衡部與第十五軍和第九十三軍餘部取得了聯絡,並約定同向敵後防守薄弱地區展開游擊。石作衡率部從陽城東西哄哄山上下來,經沁水撤至絳縣,暫駐丁家窪,開展瓦解敵偽勢力的工作。

  • 1941年9月3日下午,日軍集結重兵,攜大炮十餘門,裝甲車數輛,兵分五路突襲第七十師駐地。日軍在空襲之後,包圍了第七十師駐地,9月4日拂曉,日軍攻占塔兒梁。此時,石作衡指揮部隊主力經東溝凹,翻茅連溝向東撤退,先頭部隊行至茅連溝東坡時,遭遇日軍阻擊。因日軍炮火猛烈,遂退回茅連溝。石作衡親率第二。九團向南突圍,行至溝東凹前,猝遇日寇援軍,腹背受敵,形勢危急。石作衡臨危不懼,沉着指揮,用寧死不當亡國奴的道理鼓勵所部官兵浴血奮戰,殺敵報國。在他的帶領下,官兵們不顧日軍的猛烈炮火,拚死抵抗,與數倍之敵血戰兩天一夜,終於打開了小神殿方向的缺口。

9月6日晨8時,部隊開始突圍。不料,部隊行抵東凹時,又與大批日軍援軍遭遇,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肉搏戰。石作衡親率所部將士猛烈進攻,並最終突破日寇陣地,占領了溝東凹。在激戰中,石作衡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身受重傷。在生命垂危之際,石作衡將軍留下遺言諄諄叮囑部下石伯英: "要協同一致,親愛團結,以鐵血保衛祖國,完成復興大業,吾死亦無憾矣!"說罷,壯烈殉國,時年36歲。

石作衡將軍殉國後,為了紀念石作衡將軍,丁家窪曾改名子玉村。國民政府明令褒揚石作衡將軍的英勇事跡,並追晉其為陸軍中將。

  • 1997年4月,石作衡將軍的後人在絳縣人民政府的大力協助下,終於尋找到將軍忠骸,安葬在太原市雙塔革命烈士陵園。[4]

子玉村由來

一九四0年駐防山西垣曲縣望仙村一帶。一九四一年,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當時的情況是,日軍占據着大部分城鎮,四郊除八路軍外,有第一戰區司令長 官衛立煌部劉戡高桂滋劉茂恩孫殿英龐炳勛等部。此外,還有第二戰區第四十三軍的三個師,即第七十師、暫編第四十六師、暫編第四一卜七師,以及第一 九六旅的第二團。第二戰區的部隊都由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山西省第三行署主任楚溪春指揮。行署駐在垣曲,副主任是李冠洋。楚、李是於一九四一年陰曆正月接 替前主任孫楚而來的。第四十三軍駐在垣曲行署附近。日軍這次大"掃蕩",在一九四一年春天就開始了。日偽軍一千多人,向垣曲和絳縣之間的橫嶺關我守軍進 攻,經過幾天的爭奪戰,暫編第四十六師打退日軍,收復了橫嶺關。五月,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部又調集日偽軍數萬人,大舉"掃蕩"。日軍分數路圍攻垣曲,首先 攻破橫嶺關。第四十三軍邊打邊撤。最後撤到陽城東西哄哄一帶山林里。這次大"掃蕩",由於日軍不僅使用飛機和大炮,並且由空降傘兵占據了垣曲縣城,因而我 方損失很大。這時,第一戰區部隊大都退出中條山,第三行署也撤到黃河以南。七、八月間,第四十三軍從陽城東西哄哄山上下來,經沁水縣撤到絳縣,第七十師駐 扎丁家窪。日軍兩千餘人跟蹤追擊,在空襲後繼以炮火掩護步兵猛攻。經過兩天一夜的苦戰,石作衡將軍於九月六日(陰曆七月十五)晨八時率部突出,行至溝東 凹,不幸中彈殉國,終年三十六歲。此戰結束後,為了紀念石作衡烈士,丁家窪村曾改名為子玉村。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吉縣克難坡召開了追悼會,宣布石作 衡為抗日烈士,特追贈石作衡為陸軍中將。一九四三年,國民政府頒發了褒揚令,令入忠烈祠並按規定供給石的遺孀、兒子和副官共三人的生活費用。[5]

文獻參考

  1. 石作衡-陸軍中將個人簡歷
  2. 抗日英雄論文網
  3. 成為令日寇膽寒的名將。
  4. 石作衡博雅人物網
  5. 石作衡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