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挥 | |
---|---|
演员 | |
出生 |
1915年 天津 |
国籍 | 中國 |
别名 | 石毓涛(原名) |
职业 | 话剧演员、电影导演 |
知名于 | 荣获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
知名作品 |
《我这一辈子》 《家》 《大雷雨》 《云南起义》 |
石挥 (1915年-1957年),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
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2]
早年经历
石挥,1915年生于天津。他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和电影院的售票员。
演艺经历
1934年,石挥加入北平明日剧团,开始做剧务,后来做演员和导演;1935年11月,石挥在雷电剧团担任演员;1937年7月之前,他加入沙龙剧社,演出过《日出》;1938年5月,石挥加入北京剧社并成为中坚人物,在戏剧家陈绵提携和点拨下,塑造了《茶花女》中的阿尔芒和杜瓦尔、《日出》中的李石清、《雷雨》中的鲁贵等重要角色 。
1940年,石挥来到上海,相继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艺术团体,参加演出了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30个剧目,塑造了多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上海话剧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演员之一。
1941年,石挥开始从事电影表演,拍摄了《世界儿女》、《乱世风光》两部影片后,继而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了《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哀乐中年》等一批有影响的影片。
1950年,石挥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这一辈子》,并亲自担任了影片的编剧和主演,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1952年,石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兼导演,先后在《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宋景诗》、《情长谊深》中扮演了角色。1955年石挥导演的《鸡毛信》是新中国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片,该片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1979年2月,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3]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剧名 | 上映时间 | 剧名 | 上映时间 | 剧名 | 上映时间 | 剧名 | 上映时间 |
---|---|---|---|---|---|---|---|
1957 | 1955 | 1955 | 1953 | ||||
1952 | 1951 | 1951 | 1950 | ||||
1950 | 1950 | 1949 | 1949 | ||||
1948 | 1947 | 1947 | 1947 | ||||
1941 | 1941 |
话剧作品
上演时间 | 剧名 | 扮演角色 | 备注 |
---|---|---|---|
1937年 | 《日出》 | 沙龙剧社 | |
1938年 | 《雷雨》 | 鲁贵 | 北京剧社 |
1939年 | 《茶花女》 | 杜作直 | 北京剧社 |
1940年 | 《日出》 | 李石清 | 北京剧社 |
1940年 | 《大雷雨》 | 库里金 | 中国旅行剧团 |
1940年 | 《雷雨》 | 鲁贵 | 中国旅行剧团 |
1940年 | 《欲魔》 | 胡大忠 | 中国旅行剧团 |
1940年 | 《家》 | 高老太爷 | 中国旅行剧团 |
1940年 | 《正气歌》 | 文天祥 | 中国旅行剧团 |
1940年 | 《愁城记》 | 林孟平 | 中国旅行剧团 |
1940年 | 《花木兰》 | 花弧 | 中国旅行剧团 |
人物评价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
《我这一辈子》由导演、演员石挥自编自导自演,影片充分展示出石挥的电影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石挥表演艺术戏路宽广、感情真挚,并努力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其导演作品虽然不多,但同样体现出能够适应不同的风格和题材的特点,且始终贯穿着富于个性的艺术追求。
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伟大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社会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一个人的辈子就是整整一个旧时代的苦难缩影,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在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来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以"我"的口吻,将"我"一生的辛酸坦露无遗。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体现,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史述的叙事结构和对比手法,又有《马路天使》的隐喻手法和表现手法,也有《神女》式省俭场面过渡方式。 [6]
个人生活
石挥在拍摄影片《母亲》时认识了京剧女演员童葆苓,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爱情。由于石挥比童葆苓年长16岁,所以起初童家不接受石挥,但在童葆苓的坚持下,童家只能同意他们的婚事。1953年,二人成婚 [7] 。 [8]
文献来源
- ↑ http://hnrb.hinews.cn/html/2017-05/15/content_22_1.htm
- ↑ 瞿弦和朗诵试听]网易云音乐,发布时间;
- ↑ 电影界曾经的一代奇才的陨落——石挥品论影视
- ↑ “话剧皇帝”石挥文艺大杂汇
- ↑ 石挥爱奇艺泡泡
- ↑ 话剧皇帝:石挥这一辈子中国作家网
- ↑ 余之. 石挥与童葆苓[J]. 世纪, 2007(6):74-77.
- ↑ 石挥中文电影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