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桥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桥古镇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石桥古镇,位于四川之东北,(东经107度,北纬31度)地处达县铁山以西,距县城61公里,南临渠县,西接营山,北通平昌,素具达县“西大门”之美誉。有“巴彭”省道东西穿镇而过,乃为县西之重镇和物资集散之所。

全镇幅员面积56.3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22个村民小组,9221户人家,总人口70000人,其中场镇人口近40000人,2005年全镇GDP总收入突破1.8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达3135元。

石桥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纯厚的民俗风情,更有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红色第一街”,这使得该古镇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传统的“烟花”“龙灯”“狮舞”“唢呐”“烟火架”(1959年、1968年两次参加四川省在成都举办的烟花比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翻山跤子”等蜚声华夏,享誉神州。石桥镇198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7年被达州市誉为“一级文化站”。

基本内容

中文名:石桥古镇

地理位置:四川之东北

外文名:Stone Town

别称:西大门

基本资料

“列宁街石牌坊及红军标语”被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石桥镇1991年被省建设厅列入“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被原达县地区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3年进入全省100个重点镇之列,200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国家旅游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桥列宁街”列入川、陕、渝红色旅游经典区,2007年石桥镇又被四川省评为“首批民间艺术特色之乡”。 ­

石桥古名太平城,四县界达营渠平 ­

山川秀丽好风景,四面高山聚宝盆 ­

仙女笑迎旭日升,红豆北岩挂金星 ­

巍峨老君顶北斗,璀璨明珠坐中正 ­

梁子大井从东升,抚州后街进衙门 ­

烟市糖市广东街,太平新场鲁家坪 ­

工农红军三三年,“列宁主义”定街名 ­

石刻标语留豪言,红色业绩万古存 ­

古传湖广来填川,八省移民把场建 ­

街道纵横十一条,河上石桥通两边 ­

条条街市神仙境,座座庙宇显威严 ­

神龙背上节孝坊,钟灵毓秀有宝善 ­

禹王龙母万寿宫,神龙文昌老会馆 ­

五庵威武龙凤寺,歇马庙住何道仙 ­

高寺绢机场两头,关仓坝上树旗杆 ­

土肥地沃物产丰,仙女莲花盛特产 ­

谁不夸咱家乡好,携手同心建家园

深远的历史沿革

据县志云:石桥汉代建场,唐(618-907)置石桥为太平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太平县,唐置巡省,故治在今达县西。”《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云:武德二年(619)置太守,贞观元年(627)析永穆长置,属万州,省县入永穆县(今桥湾乡)。按《大清一统志》《唐书地理志》述:太平县废址在县西,疑今达县石桥河,非县东南大竹之石桥。又旧志云:相传昔为柳杨县,县址在离今场镇西南2公里的高寺寨,因明末张献忠率大军入川,该城屡遭兵燹,柳杨县城为战火所毁,到清初(顺治六年)“湖广填川 ”移民迁建新城,是为今址。大小街道十一条,因有挑水河及数条小溪穿街而过,上架有石拱桥数座衔接东西街道,故而得名“石桥(河)”。 ­

清嘉庆十二年(1808),绥定府设外委于此,委署设于后街,衙门口即因此而得其名。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石桥先后设保甲公所、团甲公所、镇、乡,实行保甲制。(其中的1933年——1934年,红军在此置区并成立了乡苏维埃政权。)1949年石桥获得解放,1950年4月,保甲制被废除,乡下设村、组。1985年4月,以镇代乡,建镇至今石桥镇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艺术远近闻名。有近两个世纪校史的“宝善书院”,有“湖广填川”八省移民联建的会馆宗祠,有象征西方文明的“天主教堂”,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四大“节”“孝”牌坊,更有红军北上抗日留下的豪言壮语。有“青石的街道向晚”,也有吊脚的窗扉虚掩,有全新的“河东走廊”,也有小桥下的流水依然。骑马柜台四合院,当街牌坊九重檐……每一个地方,每一处胜景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老街

石桥场镇原有长短老街11条,分别由八省移民各姓所建。 ­

抚州街(今红卫路一段):由江西省抚州市的移民所建,东起文昌宫,西至场口,全长195米。 ­

广东街(今花市街):由广东的移民所建。后因长期从事棉花交易,更名为花市街,上与列宁街相接,全长130米。 ­

梁子街:东从现石桥中学大门口外20米处起,西至大井街,全长240米。 ­

大井街:东从梁子街起,西至红卫路,全长50米。因街旁有一口具数百年历史的大井而得名。 ­

平桥街:北从文昌宫起,南至烟市街,全长53米。 ­

烟市街:东接梁子街,西至平桥花市街,全长170米。 ­

糖市街:北从文昌宫起,南至米亭子,全长53米。 ­

后街:从文昌宫起,至新后街止,全长367米。 ­

列宁街:原太平街、新场街、鲁家坪合为一条街。东起挑水河,西至鲁家坪,全长695.3米。

自“湖广填川”以来,地处浅丘的石桥,人们以农业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数代人的不断迁徙成就了他们那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也形成了凡事必胜的信念。

“客居”的移民人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内地生活,其生活习惯已与内地的习俗基本一致(除天主教外),且更重视生活细节,更关注节气的交替,如春节的腊月,从杀年猪、磨豆腐到煮腊八,继而扫扬尘、贴门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岁,开门炮、开财门、抢金银水等等。立春时要“接春”;元宵节要“闹灯”(孔明灯、烟火架);清明节要“祭祖”上坟;端午节门前必挂菖蒲、艾草,吃新麦包子,有河流的地方要划龙船;秋收后要“尝新米”、祭天神;七月半要 “祭祖先”,民间称之为“烧月半”;中秋节要“祭月亮”;重阳节称为“九月节”,要请老人吃饭。从这些习俗的形成、延续以及重视程度分析,不难看出与客籍人家长期的颠沛流离,无数次的迁徙跋涉有着密切的关系。

石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艺甚多,至今广为流传,可概括为“唱”“耍”“玩”“打”“吹”“烧”“扎”如:

1.川剧座唱:继1912年广安全胜戏班落达后,石桥王国华组建了川剧班,1937年川剧班解体。解体后,由部分演职人员自发组织川剧座唱,多为丧、嫁、寿和茶馆开展演唱,延续至今。

2.火龙:石桥人为求得平安、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每年的元宵节前连续四夜,九名青壮年汉子只穿短裤、各举一节用麻布、竹篾做成的火龙,伴随着锣鼓声沿街高唱,街民用硝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的烟花,尽情地对神龙进行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绝。

彩龙是根据传说中龙的形象,用竹篾、竹棍、布帛、纸张等材料装扎后加上彩绘而成的,只是白天游街舞、玩或在人众宽敞之地舞动,龙身随宝灯蜿蜒翻腾,引人眼花缭乱。

3.娃娃班:起源于清朝。用大方桌翻过来扎成花亭,两侧上木杠,台面安置小演员,扮成“辕门斩子”“空城计”“穆桂英挂帅”“庆丰收”“报平安”“贺新年”等古今角色,在锣鼓声中沿街转游,以示喜庆。

4.车车灯:原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赞许自由恋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每年的春节,彩车中的舞女扮演美丽的新娘,乘车缓步行进,车前是能说会唱的情郎,以打动人心的言词,说动新娘,争取过上幸福生活。

5.划旱船:因石桥没有河流,每逢春节便以划旱船替代龙舟。旱船用彩纸和竹篾相扎结成,船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个俊俏的舞女腰间,船前一个船公做撑船动作,伴随着唱腔将金钱棍的两端交替敲击。旱船一路行游,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和。

6.哭嫁:姑娘出嫁时,邀请好姐妹互唱歌曲,畅叙友情和离别祝词,以表达养育之意,教育儿女出嫁后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演职人员一般5人左右,以连唱方式进地。

7.巴山背儿歌:解放前,交通不便,内地产品要通过人力背出关外,换回商品,经常以三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结队上路背运,背力人为消除疲劳,自创的以山歌为主要形式的歌谣。

8.石工号子:是广大工匠在长期的开山打石过程中,为了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独创的开山打石歌谣。石工自编歌词,可随心所欲,随口即唱。

9.气功:石桥独创的“法门气功”源于清雍正年间,主要是健身祛病。继世传人郑宗周,依据中医理论结合气功的独特治疗方法颇有影响。石桥武术协会的四代传人正在将此功发扬光大。

10.武术:石桥的武术历史悠久,它包括刀、枪、箭、戟、散打、拳击等多种武艺,颇受青少年的喜爱,现石桥巴山精武馆学员济济。

11.狮舞:狮子系兽中之王,石桥人把狮舞列为各种喜庆活动的重要内容。狮舞一般为金毛狮,表演大多是舐抖、搔毛、打蹁等动作,阵分为文阵三十六、武阵七十二、文阵平地起舞,武阵高台子表演,同时配有锣鼓助阵,甚是热闹,颇受欢迎。

12.翻山跤子:由4—6人与锣鼓组成表演方阵,表演人双手持长绳系钵,上下左右翻打,响声、动作一致,使观者眼花缭乱

13、烟火架:其传人易德明是他纸扎艺术中的一绝,其制作方法是用篾条做筋,外壳糊纸,形似蜂巢。大小根据内容多少而定。一般高4尺,宽3—4尺,内分若干层,每格内容或是一折戏,或是山水人物,或是飞禽走兽,或是政治宣传,或是喜庆恭贺等等。燃放前,将做成的“烟火架”凑空高悬。燃放时,只要在地下对准“烟火架”就靠一根精心安排的火药线的燃烧,让其内容有先后次序一层一层、一格一格的从整体中脱离出来。每一格就是一个表演内容,表演中既有爆竹上下左右的翻飞和各种节奏的震响,又有五颜六色的烟花凌空爆泻。无论是人物的活动或飞禽走兽的争斗全都靠引燃的火药驱动来完成动作。每个“烟火架”的燃放过程一般都在一个钟头左右。整个燃放过程不仅内容紧凑,而且绚丽多彩,丝丝入扣。一个个形象各异的人物,滑稽浪漫的凌空表演,往往令观者喝彩不绝,大饱眼福。一般每年正月十五日的晚上看过龙灯,再放“烟火架”。为一睹为快,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扶老携幼不愿错过良机。 ­

在石桥还有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如孔明灯、小丑剧、打花鼓、金钱板、抬花轿、踩高翘等,在当地已流传甚久。

这些民俗文化的广为流传,也带来了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如今天在石桥文化市场中的鼓号队、腰鼓队、威风军乐队、太极拳、太极剑、精武馆等,十分活跃。这些队伍在各项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中,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精神粮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腾飞的现代经济

石桥的经济在发展中不断地呈现出新的跨越。过去五年中,全镇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负重求发展,实现了既定目标。国民经济一直以12%的年均增长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5元。全镇农村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型农业机械得到推广,“三百”粮食示范工程进展良好,水稻、玉米规范化普遍推广。200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大关,畜牧、家禽、养鱼等总产值突破35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800万元,集市成交额达1500万元。

1.农业

石桥因系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左右,再加上东、西、北三面环山,南边为浅丘地段,全境丘包起伏,沟坝相连,属浅丘带坝地貌,地势平缓光照资源丰富,土地自然肥力较高,所以农业生产一直走在前面。建国后,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再上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农作物品种日趋繁多,加上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石桥镇的农业收入不断攀升。近几年,全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两大基地”“三大产业”(粮油基地、蚕桑基地,畜牧产业、蔬菜产业、水果产业)具规模。石桥已成为达州市蚕桑第一镇。优质水稻、“两高双低”油菜产量在90%以上。大棚、反季节蔬菜已占据石桥市场,并畅销外地;水果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品质优良。

2007年石桥镇制定了“特色农业立镇”的指导方针,确立了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全镇人民立足镇情,在“农”字上大做文章,以“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带动农村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先抓好蚕桑业、蔬菜基地建设,力争在今后的五年中实现养蚕5000张,产茧12万公斤。全镇将以四方井、东升、鲁家坪村为依托,完成2000亩蔬菜基地建设,并在满足场镇蔬菜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外销市场。 ­

2.商贸

石桥镇的商贸集市一直比较繁荣。民国时期,石桥镇的私营商业网点密布,集于街市。大小百余家店铺经营着各种日杂、五金、副食、百货以及土布、黄裱纸以及生产生活资料,并负责土特产的运销。同时集市也很兴旺,石桥是县西大米、棉花、山货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贩常集于市,每逢场期,各类货摊摆满了大街小巷,街道热闹非凡。如今镇上更是店铺林立,大小综合超市分布于各大街口,服装店、电器城比比皆是。

3.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手工作坊曾给石桥人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为石桥经济增添了活力。如今政府决定依托乡镇企业强镇:依靠我镇的地域优势,利用我镇的资源,广泛吸引外来资金,强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4.其他

随着石桥经济的逐步繁荣,外来人口源源涌入石桥,这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如今已成为石桥经济的一大亮点。在近几年,石桥镇新区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道纵横南北,与充满古色古香的老街相映成趣。使这个城镇既透露出现代气息,又不乏古典风情。古镇人家小桥流水依然,新街社区高楼气象万新。如今每一个因慕名而来石桥的人都会留下如此印象。

与此同时,大型的酒楼餐厅、休闲娱乐会所也不断涌现。红色旅游已初显经济效益。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可观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理念,金融业和服务服务行业的规模在不断地升级。石桥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居民中已有上千余户用上了天然气。

石桥的经济腾飞了,在希望中腾飞,在西部大开发的际遇中腾飞,在党政领导发展的战略眼光中腾飞。

四、广阔的发展前景

石桥镇以其独特的风韵,使之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2007年3月,一位成都的考古学者曾如是说:石桥古镇的名气和魅力,可归结为“五绝”,即工艺精湛的石牌坊镂雕艺术,传统的封建“节”“孝”文化,血染的红军石刻标语,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川东民居和青石板街面,恬恬幽静的小桥流水,原汁原味的川东民俗风情。这一高度的概括意味着石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

正因如此,石桥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将石桥经济规模的发展融进古镇保护思路中,力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最终制定了“利用古文化,开发古镇旅游,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保护”的宏远战略。 ­

在此基础上,新一届领导班子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达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三五七”发展战略目标,以红色旅游区——列宁街的开发打造为龙头,着力推进场镇城镇化。要打造一个全新的石桥,就得首先打造一个全新的领导班子,为此党政领导强抓干部队伍建设,时时以“执政为民干实事,求真务实促发展”的实干精神,切实解决群众一直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商贸企业发展等方面着手,高起点,高规格地谋划石桥的发展。 ­

新一届镇府领导班子还即将启动“打造列宁街”的第二期工程,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规划措施: ­

1.编订了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手册,建立了以行政一把手为负责人的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领导班子。 ­

2.测定了以列宁街为中心的传统街巷片区为古镇保护区,严禁随意新建、改建、扩建,力求按历史原貌恢复建设,做到外观返璞归真。同时,依托古镇,以古镇保护、古镇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如商贸、餐饮、娱乐、交通等服务行业。 ­

3.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打造古镇旅游,提升石桥知名度。 ­

4.加大投入,保护性修缮牌坊,按规划拆除牌坊周围的现代建筑,拓宽牌坊群的观赏空间。 ­

石桥古镇名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商贸繁荣,享誉巴蜀,在这古韵十足的场镇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西部大开发的际遇中,石桥在不断地腾飞,石桥镇勤劳的人民正万众同心、八方合力,共绘石桥发展宏图

石桥古镇位于四川简阳市城西4公里,沱江流经这里自然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回水沱”。千百年来,石桥镇一直是连接川西、川中、川东和川南各地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解放前,沟通成都和重庆的官道——东大路经过石桥镇。解放后,成渝公路、成渝铁路经过石桥镇。改革开放后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也穿越石桥镇境。如今,石桥古镇已成为“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辐射范围。成都市民可以借助成渝高速路,飞车到石桥看古镇。[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