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梓(学名:Gmelina chinensis Benth.)是马鞭草科石梓属乔木,高可达12米,树皮暗灰色粗糙,小枝粗壮,叶片对生,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表面无毛,背面灰白色,叶柄具纵沟。聚伞花序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总花梗被毛;花萼钟状,花冠漏斗状,白色稍带粉红色,裂片广卵形,花丝扁平,子房倒卵形,花柱上部具稀疏腺毛,下部无毛,核果倒卵形,4-5月开花,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林中。

该种可作造船、建筑、家具等用,也可做绿化树种和药用。[1]

形态特征

乔木,高4-12米,树皮粗糙,暗灰色;小枝粗壮,幼时被黄褐色绒毛,以后脱落近于无毛。

叶对生,厚纸质或纸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5厘米,宽3-7-(9)厘米,全缘,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表面无毛,背面灰白色,被微柔毛和腺点,基生脉三出,侧脉3-5对,在背面隆起;叶柄长2-5.5厘米,具纵沟。

聚伞花序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总花梗长5-10厘米,被毛;花萼钟状,长0.5-1.2厘米,外面被毛和密生灰白色腺点及黑色盘状腺点,内面无毛,仅疏生腺点,平截或具4个小尖头;花冠漏斗状,白色稍带粉红色,长3-3.5厘米,顶端通常4裂,有时5裂,裂片广卵形,近于等大;雄蕊4,二强,花丝扁平,被稀疏腺毛;子房倒卵形,上部密被灰白色绒毛,下半部光滑无毛;花柱上部具稀疏腺毛,下部无毛,柱头不等长2裂。

核果倒卵形,长约2.2厘米。花期4-5月,果期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林中。 [2] 北纬23°以南为石梓适生地区,年均温20.5-24.5℃,极端低温-1.5℃,年降雨量1200-2000毫米,年平均风速<2.5米/s。适宜立地为地形开阔,阳光充足,土壤疏松,表土层含有机质>2%,全氮>0.1%,速效磷土>0.25米克/100克,pH4.5-6.9,土壤含水率10%-24%。

分布范围

石梓原产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中国云南省南部也有天然分布,引种在广州以南、海南、台湾等省。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繁殖方法

种子催芽:经浸沤和浸晒处理的,播种后7天发芽,发芽率为84%和81%,不处理的,播种后17天发芽,发芽率72%,在室内用温箱38-40℃湿沙覆盖的经4天发芽,发芽率53%,从而纠正了过去误认为室内不发芽是缺光之故。

播种季节与气候有关。海南省全年均可播种,南亚热带地区应避开低温时期,因低温种于发芽困难,幼苗易受寒害,播种适期为5-9月。海南省在8-9月造林,培育切干苗宜在2-3月播种,容器苗宜在5-6月播种。南亚热带在春雨期间造林,培育切干苗宜在6-7月播种,客器苗宜在9月播种。育苗宜选沙质壤土,撒播芽苗移植。经催芽的种子均匀平铺在苗床上,用木板将种子压入土中,然后覆一层薄火烧土,忌盖草。

第一对真叶展开时,按株行距25厘米x30厘米移植。根据大、中、小子叶芽苗移植试验,分别分床的苗木生长至两个月后差异甚小,三种芽苗移植均可达到。

栽培技术

造林地选择:在褐色砖红壤选择飞机草、次生林、刺灌丛、低佳草地四个类型,大青山赤红壤一杉木林类型选坡上和坡下两种立地进行造林。

整地施肥:采用两种规格的穴状整地:60厘米x60厘米x50厘米,40厘米X40厘米X40厘米。增加磷酸钙o.25千克/穴。

造林密度:石梓抗风性能差,株行距以2米x3米为基础,3米x3米、3米x4米。

造林方法:选1.5年生低切千苗、1年生裸根全苗、4个月容器苗,同坡面造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