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油地質學

於 2021年7月5日 (一) 10:04 由 风雨同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教科书。A.I.莱复生著。1954年在SanFrancisco由W.H.Freeman and Company出版。莱复生去世后,他的朋…”)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石油地質學》,石油地質教科書。A.I.萊復生著。1954年在SanFrancisco由W.H.Freeman and Company出版。萊復生去世後,他的朋友、學生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教授貝利根據萊復生的遺願對該書作局部補充修改後,於1967年仍由原出版社在San Francisco和London再版。第1版中譯本周家珩譯,地質出版社1959年出版。第2版中譯本李漢瑜等在周家珩譯本基礎上進行補譯與修訂,1975年地質出版社出版。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5部分共15章,分上、下2冊,約53萬字。再版時,貝利對水動力和毛細管壓力部分作了修改和補充,將原第3篇第8章調到新的第2篇第5章,其他章節也作了局部的調整和修改。

第1部分包括第1、2章,闡明了石油、石油地質學的概念、任務和勘探史,並簡明介紹了世界已知油氣的產出情況。第2部分包括3—8章,分別介紹了油貯(即油氣藏)和儲集岩、儲層孔隙空間、油氣藏中的流體——水、油、氣和圈閉(分為構造、地層和複合圈閉三大類),是本書的精華和核心。逐一解剖了構成油氣藏的基本要素,並列舉了大量實例論述各類圈閉的成因類型及特徵,強調了認識地層圈閉、複合圈閉在勘探程度較高地區的重要性。第3部分包括第9、10章,為油貯動力學,從石油地質學基本上是流體地質學這一觀點出發,分別介紹了油貯流體性質,流體力學及油氣開採動力學。將油貯動力學作為石油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書的又一特色。第4部分包括第11、12章,為石油的地質歷史,論述了油氣的成因、運移和聚集,其中對水動力在油氣運移和聚集過程中的作用,經貝利補充後,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由於60年代後期以來在石油成因和運移領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因而有些內容有點過時。第5部分包括第13—15章,石油地質學的應用,包括地下地質(第13章),含油氣區(第14章)和石油勘探(第15章),着重介紹了與油氣藏過程有關的地下情況(如區域地質史,包括沉積和構造史),流體動態和常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

本書是作者長期從事石油地質勘探、教學及研究工作的結晶,內容非常豐富,圖表很多,結構新穎系統。它培養和造就了兩代石油地質工作人才。至今仍是石油地質學教學研究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A.I.萊復生(A.I.Leforsen,1894—1965),美國石油地質學家、歷任斯坦福大學地質系主任、斯坦福礦業學院院長、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美國地質學會和美國地質學家協會3個學會會長的顧問。在油氣勘探和地質研究中,他強調正確的思想方法對找油的重要性。曾主編地層型油氣田專著,最先提出了地層圈閉的新概念,這對美國以至全世界地層圈閉油氣藏的勘探起了重大作用,後又提出了尋找複合圈閉的新任務。1942年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和明尼蘇達大學分別授於工程博士、科學博士學位。1948年和1963年獲得Sidney能源獎(AAPG最高獎),俄克拉荷馬石油巨子獎。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參考文獻

  1.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2.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