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獅市博物館占地10.3畝,位於石獅市文體中心,與文化館、體育館、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職工活動中心、文聯活動中心等文體設施連為一片。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總投資2400萬元,系石獅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重點建設項目。2008年11月23日落成開放,並列為福建省第一批免費開放博物館。
發展歷史
石獅於1989年9月,組建文化館、圖書館[1]、博物館「三館合一」的石獅市文化館。1999年6月,石獅市博物館從原來「三館合一」的石獅市文化館中分設出來。2000年6月,博物館順利通過省文化廳的檢查驗收。
基本陳列
設立《閩台獅文化》專題展覽、《勇立潮頭》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暨石獅建市二十周年成就展和《魅力石獅》歷史文化展三個特色展覽館。三大特色展覽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重點突出「閩台獅文化」、「閩台對渡文化」、「海峽人遠古文化」、「華僑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展覽的推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展現了「石獅」文化品牌,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促進閩台文化交流構築文化平台。
在辦好陳列展覽的同時,注重發揮館藏族譜文獻資料在協助台灣同胞尋根謁祖中的特殊作用,設立譜牒文獻研究中心,開通「台灣鄉親尋根網站」。發揮「閩台獅文化」、「對渡文化」與「譜牒文化」優勢,先後與金門縣文化藝術創作協會、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台灣省宜蘭縣河東堂獅子博物館、台灣鹿港文教基金會等團體結成文化交流協作單位。共同在石獅、金門等地開展《閩台對渡文化論壇》、《福建省石獅市·金門縣族譜文獻聯展》等系列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獅文化」特色展
石獅市博物館的「閩台獅文化專題陳列館」珍藏了500餘尊收集自閩南各地的「獅子」,見證了閩台一衣帶水,閩台文化一本同源的血肉關係。早在漢朝,獅子作為「殊方異物」,由當時的月氏國、安息國等地進貢中國。這種威猛的巨獸被認為是吉祥之物,很快成為中國人的守護獸,鎮守官衙、大宅之門;守護陵寢;升任風獅爺,為百姓抵禦風苦。獅文化融入閩南文化後,形成秀美、富有動態變化的閩南獅雕造型風格。
石獅市博物館展出的「獅文化」藏品,包括石雕、木雕[2]、根雕、磚雕、瓷器、陶器、紫砂、玉器、鐵器、書畫等,品種多樣,形象別致。有宋代大型石獅雕像、罕見的明代臥式墓首獅、清代磁灶窯醬釉「瓦將軍」、獨特的民國磚雕風獅爺等。其中百餘個清代陶質武士騎風獅爺陶俑群,每一尊風獅爺的表情、動作不一,列陣而立,頗為威風。
館內收藏的一對大石獅據稱是清代的,高度擬人化。一般的石雕對獅都是四爪着地,而這對獅子的前爪都沒落地。雄獅雙「手」捧繡球,回首深情地望着母獅,雕刻師巧妙地用一條垂到地上的「絲帶」作為支撐;母獅亦回首,雙「手」含羞擺弄一條絲帶,它則是利用身下的小獅子作為支撐。
金門着名的風獅爺陶藝創作大師王明宗先生,贈送4尊金門風獅爺給石獅市博物館收藏。4尊陶藝風獅爺每尊身高1米,雕刻細緻、造型各異,或懷抱彩球,或持官筆掛帥印,或手按古銅錢,或擁捧太極圖案的八卦牌,分別寓意為有求必應、加冠功名、招財進寶、平安吉祥。
展館眾多藏品中,最令人驚奇的是一尊擺放在展館一端的「獅頭石舟」雕刻。長約五十厘米的石刻小舟兩側雕着浪花、水紋,石舟內有一個小孔,令人不解的是,舟首還雕刻着一個獅頭。「這個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李館長稱,這個石雕估計是清朝中期的作品,最特殊的就是石舟前方雕刻着一個獅頭,國內還沒有類似石雕的報道。從石舟的大小、樣式看,專家估計這是一種精緻的擺設,用於種花或養魚,但專家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海峽人」陳列展
2008年石獅市博物館推出《遠古家園》專題展覽,成為大陸唯一以陳列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生物化石為特色的博物館。石獅文物考古重大發現,最有影響的是1999年2月在石獅市祥芝鎮發現4000多件從台灣海峽打撈出水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化石,引起我國考古學界的重視和國內外新聞媒體的關注。其中古人類肱骨化石經科學鑑定為早期智人骨骼化石,人類學權威、中科院院士賈蘭坡教授為之命名為「海峽人」,並親筆題字祝賀此重大發現。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解說詞中說:「這是建國以來我國考古事業的重大發現之一,為遠古時期大陸與台灣一體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石獅市博物館在此基礎上,策劃開放「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化石」陳列室,使之成為全國唯一的特色博物館專題陳列。
所獲榮譽
《閩台獅文化》特色展覽榮獲福建省第一屆博物館陳列展覽優秀獎,博物館先後被授予石獅市文明單位、石獅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獅市青少年市情教育中心、泉州市文物保護先進單位、泉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視頻
石獅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圖書館人的指路明燈:圖書館學五定律,搜狐,2018-01-15
- ↑ 木雕歷史知多少:該藝術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啦!,搜狐,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