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珍棘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砂珍棘豆 |
中文学名:砂珍棘豆 拉丁学名:Oxytropis psamocharis 分布区域: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豆目 科:豆科 属:棘豆属 |
砂珍棘豆,高10~15厘米,全株被长柔毛。根长。几为无茎。叶多数,长5~20厘米;小叶对生或4~6枚轮生,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7~10毫米,宽1~2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长柔毛。总状花序,几头状,密生多花,长10~15毫米,生在根生叶的腋间;蝶形花冠粉红色或带紫色;苞片线形,被长柔毛,长4~5毫米;萼钟状,外面被长柔毛,萼齿线形,两面被长柔毛;子房被短柔毛,无子房柄,花柱基部亦被短柔毛。荚果卵形,膨胀,长10~12毫米,直径6毫米,1室,被短柔毛。花期5~8月。果期8月底开始。[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15 (-30) 厘米。根淡褐色,圆柱形,较长。茎缩短,多头。轮生羽状复叶长5-14厘米;托叶膜质,卵形,大部与叶柄贴生,分离部分先端尖,被柔毛;叶柄与叶轴上面有细沟纹。密被长柔毛;小叶轮生,6-12轮,每轮4-6片,或有时为2小叶对生,长圆形、线形或披针形,长5-10毫米,宽1-2毫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时内卷,两面密被贴伏长柔毛。
顶生头形总状花序;总花梗长6-15厘米,被微卷曲绒毛;苞片披针形,比花萼短而宿存;花长8-12毫米;花萼管状钟形,长5-7毫米,萼齿线形,长1.5-3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红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匙形,长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渐狭成瓣柄,冀瓣卵状长圆形,长11毫米,龙骨瓣长9.5毫米,喙长2-2.5毫米;子房微被毛或无毛,花柱先端弯曲。
荚果膜质,卵状球形,膨胀,长约10毫米,先端具钩状短喙,腹缝线内凹,被短柔毛,隔膜宽约0.5毫米,不完全2室。种子肾状圆形,长约1毫米,暗褐色。花期5-7月,果期6-10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及宁夏等省区。生长于海拔600-1900米的沙滩、沙荒地、沙丘、沙质坡地及丘陵地区阳坡。蒙古和朝鲜也有分布。
为草原带的沙生植物,较喜暖,其分布区位于海拉尔棘豆之南,偶而也见于草原植被中。由于生境不同,本种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如小叶的长度、总花梗的长短、花序形状及花的大小等均多变异。
饲用价值
一般饲用价值不高,绵羊、山羊很少采食,但落叶后,山羊采食其茎,其他牲畜多不采食;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及陕西横山一带则认为是一种很好的牧草,牛、羊、马、骆驼皆采食(据野外记录)。全草入药,能消食健脾。
无论青、干状态的砂珍棘豆,绵羊、山羊和骆驼均喜食,牛、马、驴、骡采食较差;在陕西和内蒙古东部则认为是低等饲用植物,仅山羊、绵羊少量采食。化学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见表68–2、表68–3,其化学成分含量显示出无氮浸出物和粗蛋白质均较高;粗脂肪偏低,粗纤维含量也偏低,属于良等牧草。此外粗灰分含量也较高,灰分含量中钙较高,磷较低。砂珍棘豆采种容易,种子易发芽。可以引种驯化,可作为草原和荒漠草原放牧地补播改良的草种。花有粉、有蜜,是一种辅助蜜粉源植物。全草可入药,消食健脾,主治小儿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