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硬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硬幣(coin;specie;hard currency;hard cash;piece),即 用金屬鑄造的貨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最早的金屬鑄幣是商代的寶德銅貝,距今已3000多年。 金屬幣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損,流通壽命長等優點。它除了自身所具備的貨幣職能外,還有很高藝術欣賞和收藏保值功能[1]

[]

(一)古代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它的出現是以商品交換的發展為前提的。 (1) 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銅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國已完成了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手工業內部又分成許多門類,各門類又分成許多專業,各專業內部又有很細的分工。這種細緻的分工,必然引起廣泛的交換活動,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 (2) 商品交換的發展,促使古代貨幣的產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為了交換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種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3)在漫長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到一種商品上,這種商品就是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貨幣就興起了。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班固《漢書·食貨志》也記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興自神農之世。」《初學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等等。 (二)古代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着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着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意義: 1、貨幣的統一是鞏固中央集權政治,促進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措施。 2、貨幣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3、秦始皇對貨幣的規定是中國貨幣史上第一個貨幣立法,半兩錢對以後歷代錢幣的形式有深遠影響。 4、半兩錢以重量為名稱,又是中國量名錢的開端。 漢「五銖錢」 這次錢幣改革是對以前近千年錢幣形制的總結,再次肯定了銅錢外圓內方的形狀和5銖的重量,規定了錢幣的大小、成色,成為唐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鑄造錢幣的標準。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廢除五銖錢,鑄通寶錢。 通寶錢仿五銖錢,每枚重2銖4纍,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成色以銅為主,摻以錫和白鑞,錢面鑄「開元通寶」4字,錢文用隸書。自此,在中國歷史上行用了數百年的銖兩貨幣被廢除,進入通寶錢階段;錢幣名稱同錢幣重量完全分離,中國錢幣進入了年號錢階段。這是中國錢幣的重大變化。

介紹與分類

硬幣介紹 新中國發行的硬幣,大致可分為普通流通用的硬幣;流通用的金屬紀念幣和收藏用的貴金屬紀念幣 [1]。 其中貴金屬紀念幣,即一般人俗稱金銀幣,價格昂貴,發行量極少,國家出於政治、經濟和創匯上考慮,在銷售上目前主要注意開發國際市場同時,也開始培育、立足國內市場、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普及開來。 分類 硬幣「本職」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着收藏和投資需要,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幣。雖然對硬幣可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從集藏需要出發,按照發行目的進行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為: 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投放市場,交換中按面值流通。流通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製成;發行量不限,一般較大;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硬幣有不同發行年代。按其實際使用情況,又可分為「已退出流通」和「正在流通」兩種流通幣。 ①主幣與輔幣流通硬幣元幣(長城幣,牡丹幣,菊花一元)是人民幣主幣;流通硬幣中只有角幣、分幣才叫人民幣「輔幣」。 ②流通幣的收藏。流通幣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幣可被收藏,當前對初涉硬幣集藏的幣友來說流通幣收藏還是主體。 當然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通常高於甚至遠高於其流通價格,所以對這類幣來說,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的。面值較小的幣「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是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難集「全」。 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它不充當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但可作為收藏品(商品)在市場流通。如我國1984年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發行價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過說明它是「幣」而不是「章」。也決不會有人用此幣作為10元流通幣使用。 收藏幣一般由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上百萬枚),而且要公布發行量。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不能連續發行。 所以,收藏幣雖是硬幣中的一種,但一般只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流通」。廣大公眾從未使用過,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 紀念幣與收藏幣:長久以來,紀念幣這一名詞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幣的同義語。事實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紀念幣是主權發行機構經過批准(美國需經國會通過),為了紀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發行的硬幣,其目的是藉助於硬幣這一「大眾傳媒」來充分發揮其宣傳功能。但是紀念幣可以是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幣似乎更具有宣傳優勢。如美國1976年美國獨立200周年1/4美元流通紀念幣在實際流通中和常規1/4美元硬幣完全等同,如可用於打投幣電話。而美國1994年世界盃足球賽1/2美元收藏紀念幣發行價即為11.5美元,只有在錢幣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幣,一般美國公眾不了解,也見不到此幣。誠然,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收藏幣為紀念幣,但收藏幣的內涵要比紀念幣寬廣。它應該包括:紀念幣、生肖幣、風光幣和各種主題幣(如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各種主題幣似乎很難 套用「紀念」這一概念,但屬於收藏幣無疑,即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面值價格出售,一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和精製,限量發行並公布發行量,一般每種幣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 由於收藏紀念幣發行機構所獲的利潤遠高於流通紀念幣, 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某些中小國家)收藏紀念幣的發行已有「濫發」之勢。個別國家一年發行近百種收藏紀念幣。其特點是材質多為貴金屬,大量發行精製幣,總發行量較少,甚至將一些與本國毫無關係的人物事件列為本國紀念幣內容(如利比里亞發行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紀念幣)。這些幣在發行國基本不銷售,而是有目的地傾銷到特定地區,以獲取暴利,甚至內外勾結,坐地分利。這種現象已日益為廣大公眾和收藏者所識別,並遭到非議。顯然,如果紀念幣大都成為收藏紀念幣,它的「宣傳教育」作用本職無形中大為縮小,不過僅在收藏者中「紀念」而已。 至於本應流通的流通紀念幣實際上大量「沉澱」,並不流通,甚至高價炒賣,應被視為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如我國新發行的各種流通紀念幣)。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權發行機構在發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場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責任與問題。 一句話,紀念幣只是收藏幣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硬幣在流通中的宣傳教育作用,應該多發行流通紀念幣,少發行收藏紀念幣。為了滿足廣大收藏者的需要,應該擴大紀念幣以外的各種收藏幣發行。並建議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幣這一名稱,將收藏幣與紀念幣加以區別。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有意識地將流通硬幣轉變為收藏幣的情況。這就是各造幣廠將當年該廠所生產的未流通及流通硬幣封裝為造幣廠套幣,或專門為收藏者生產精製套幣。國外常稱之為非流通法幣。至於錢幣商將未流通(或已流通)的流通硬幣自行進行各種封裝出售,當不屬此範疇。 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投資幣雖也由主權發行機構發行,但常無面值或面值是象徵性的(表示為主權發行機構認可的「幣」),發行量和發行年代並不重要,市面圖案相對固定,便於辨認(如加拿大楓葉銀幣,南非克呂格爾羚羊金幣)。重要的是制幣貴金屬成色和幣重。 投資幣價格主要根據貴金屬價格變化而漲落,一般為所含金重量或純銀重量再加以3%~10%的附加費。 所以投資幣不過是「幣」形貴金屬,便於保存和交易(較之金錠、金條、金項鍊、金戒指),並能保值和增值。這類幣按其本質似應譯為「錠」幣,但不通俗;因其成色較高,應稱為「純」金銀幣,但多加一「純」字似乎累贅。若簡稱為金銀幣,又易與金銀收藏紀念幣混淆。所以建議仍以「(貴金屬)投資幣」這個名稱為最佳選擇。事實上一般硬幣收藏者並不涉及此領域。 區分流通幣與收藏幣 準確的原始資料應是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不少國家(地區)也定期出版收藏幣(紀念幣為主)圖冊。但在一般錢幣目錄(手冊)中並未明確加以區分,以下判據可供參考。 1.材質。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範圍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金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銀幣。 2.發行年代。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發行年代,成組收藏幣(如生肖幣,保護野生動物幣,奧運會幣)常有不同發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流通幣常連續多年發行。 3.發行量。發行總量在萬枚(0.01百萬枚)以下的大體不會進入流通領域。但發行量達百萬的也可能是收藏幣。 4.品相等級。精製級為收藏幣。 5.交易價格。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和精製級的大體是收藏幣。交易價格中有極美級。優美級以及更低等級的大體是流通幣。但有極美級的也可能是收藏幣,因在交易過程中幣品品級降低。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的也可能是流通幣,因為該幣剛剛發行,流通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極美級或優美級交易價格。 總之,收藏幣與流通幣的區別必須綜合判斷,而且常有例外。

參考文獻

  1. 硬幣怎麼寫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