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硬毛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硬毛杜鵑

中文名稱:硬毛杜鵑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hirtipes Tagg

界屬:植物界、杜鵑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杜鵑花目、杜鵑花科

種:硬毛杜鵑

分布區域:中國西藏東部

硬毛杜鵑(Rhododendron hirtipes Tagg):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2-4米;葉常3-5枚,密生於枝頂,革質,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總狀傘形花序,有花2-5朵,花萼杯狀,5裂,裂片橢圓形或卵形,花冠鍾狀漏斗形,粉紅色,喉部有深紫紅色斑點,5裂,裂片近於圓形,花絲基部線形,被叢捲毛,花葯長橢圓形,子房圓柱狀錐形,蒴果圓柱狀,花期5月,果期7月。 生於海拔3300-3700米的山坡、河邊的針闊葉混交林下及灌木叢中。產自中國西藏東部。該物種因花朵美麗,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1]

信息

海 拔:3300-3700

命名來源:(西藏植物志)[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 40 1930]

中國植物志:57(2):105

亞組中文名:漏斗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Sel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2]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高約2—4米;小枝細瘦,直徑約3毫米,幼時嫩綠色或淡棕 色,被密長約3—5(--7)毫米的腺毛, 以後逐漸脫落;老枝灰白色,常無毛。

葉常3—5 枚,密塵於枝頂,革質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 長6—10厘米,寬4—5.5厘米,中 部以上最寬,先端圓形,有短尖頭,基部圓形至微心形,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 色,有稀疏小腺體, 中脈在上面下凹,呈淺溝紋,近基部有腺頭剛毛,在下面顯著隆起, 有同樣的毛;側脈12—15對,在兩面平坦能見;葉柄圓柱狀, 長約1.5—3厘米,上面有 淺溝紋,密被腺頭長剛毛。

總狀傘形花序,有花1—5朵,總仙短,長1--3毫米,具腺頭剛毛;花梗長約1—2厘米, 密被腺頭剛毛; 花萼杯狀, 長8--12毫米,5裂, 裂片橢圓 形或卵形,長5—10毫米,寬3—4毫米,膜質,不等大,外面基部及邊緣具短柄腺體,內面光滑;花冠鍾狀漏斗形, 長3.5—4厘米,粉紅色,喉部有深紫紅色斑點,5裂,裂 片近於圓形,長約2.5厘米,寬約2厘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0,長約1.5—3厘米,不 等長,花絲基部線形,被叢捲毛,花葯長橢圓形,長2.5毫米;雌蕊長3.5—4厘米, 與 花冠近等長;子房圓柱狀錐形;長約5毫米,密被有柄腺體,花柱下部的三分之一有同樣 的腺體,柱頭膨大,微分裂。

蒴果圓柱狀,長1.5—2.2厘米,徑約6毫米,微彎曲. 花期5月,果期7月。[3]

近種區別

該種幼枝及葉柄上有長達3-7毫米的腺頭長剛毛,花梗上亦有腺頭剛毛,較短;花萼發達,長達5-10毫米,在本亞組內是較為突出的特徵,與其它各種顯著不同。[4]

亞屬概述

常綠灌木至喬木,稀為匍匐狀小灌木.葉革質,較大,常橢圓形至寬披針形或近於圓 形,無毛至下面具各式毛被,稀具腺體或上面有蠟質,無鱗片。頂生總狀傘形花序,常多 花,稀僅有1—2花;花萼小,環狀,稀增大發育成杯狀,綠色或紅色,5(--6--8)裂; 花冠較人,鍾狀,管狀,漏斗狀,稀杯狀或碟狀,粉紅色、白色、紅色至紫紅色,稀黃 色,基部有深色的蜜腺囊或否,5裂,稀6—8裂;雄蕊常為花冠裂片的1倍,通常10, 稀11—20,不等長;子房常圓柱形或卵圓形,無毛或具稀或密的各式毛被,稀具腺體,5 —18室;花柱細長,常無毛或通頂被毛或腺體。蒴果圓柱形,直或彎曲,被毛或否,成 熟後室間開裂;種子多數,周邊常具膜質的薄翅。 亞屬的模式種:Rhododendron.Japomcum(Blume)Schneid.(Hymenanthes japon- icum Blume) 本亞屬僅有1組。[5]

產地分布

產我國西藏東部。生於海拔3 300—3 700米的山坡。河邊的針闊葉混交林下及灌木叢中。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林芝。[6]

生長習性

杜鵑花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3-5月開花,杜鵑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7]

繁殖方式

扦插

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8]

主要價值

杜鵑枝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是花籬的良好材料,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9]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