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依米他韦胶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磷酸依米他韦胶囊磷酸依米他韦胶囊(东卫恩)案例,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丙肝后如不进行及时治疗,会引起肝硬化[1]、肝衰竭及肝癌,进而导致死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4月份更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慢性HCV感染率约为1.1%,感染人数约1亿。我国是全球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1000万例。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呈现出“高隐匿、高漏诊、高慢性化”,以及“低认知、低就诊、低治疗”的三高三低防治特点,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据报道,我国有约72%的丙肝患者未被确诊,约73%的未治疗患者,每年新发丙肝患者约55万人,而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仅有4万名左右。
HCV呈高度异质性,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目前尚无有效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问世,但其仍属于可防、可治的疾病。针对HCV感染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病毒治疗。早期临床用药使用的是聚乙二醇[2]干扰素(Peg-IFN,P)联合利巴韦林(RBV,R)治疗方案,但该方案对于基因1型患者应答率较低,存在一些治疗禁忌症,同时也伴有较多和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全球小分子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的研发,丙肝治疗已获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含有DAA的药物组合相继获批上市。与传统的SOC(INF联合RBV)治疗相比,包含DAA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持续应答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缩短疗程。虽然已有多种药物批准上市,但药品可及性仍较低,随着公共卫生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丙型肝炎基础知识的不断普及,患病人群的检出率和愿意接受治疗的人群比例不断增加,预计未来需要接受治疗的人群及临床需求将越来越大。
磷酸依米他韦胶囊是我司自主研发的1类抗丙肝NS5A蛋白酶抑制剂,临床上用于基因1型丙肝患者的治疗,可为国内更多丙肝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研发设计
研究思路和总体方案如下
研发历程
我司针对NS5A靶点,以BMS-790052为阳性参照,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通过大量的前期筛选,2012年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抗病毒活性、药代、安全性都非常优秀的化合物磷酸依米他韦(DAG181)。
经过对磷酸依米他韦合成工艺的优化、质量研究、制剂工艺处方的开发,试制了申报批、毒理批、I期临床样品,2014年成功申报临床并获得I期临床批件。随着规模的放大和商业化生产的需要,对本品合成工艺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优化,通过小试进一步确认主要生产工艺参数,深入研究和了解各反应参数对工艺和产品的影响,进行多批次GMP生产规模的样品试制,于2016年申报并获得II/III期临床批件。
2016年-2019年,本项目共开展8项临床研究,分别是磷酸依米他韦胶囊I期临床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70932);磷酸依米他韦与索非布韦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单中心、开放、稳态药物相互作用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61058);磷酸依米他韦胶囊II期临床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70624);磷酸依米他韦胶囊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80228);磷酸依米他韦与奥美拉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82439);磷酸依米他韦胶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90144);磷酸依米他韦在肾损伤与健康受试者中的临床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92599);磷酸依米他韦在肝损伤与健康受试者中的临床试验(试验登记号:CTR20192649)。其中II/III期临床结果表明,依米他韦针对基因1型患者的SVR12达99.8%,展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2019年9月磷酸依米他韦申报上市(受理号:CXHS1900030),同年11月获得优先审评资格;并于2020年12月获批上市(批准文号:H20200015),成为我国首个本土原研的抗丙肝1类新药。
参考文献
- ↑ 肝硬化有哪些表现,该如何治疗,搜狐,2023-04-26
- ↑ 这些聚乙二醇的型号你必须要了解!,搜狐,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