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市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县、岷县,南连武都区,北与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接壤。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15镇14个乡,568个村,截止2016年人口54.29万。
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名优特产有礼县大黄、当归、羊肚菜、酒柿子等。有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秦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等景点。
2018年5月21日,礼县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1]
目录
基本概况
礼县是甘肃省陇南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西汉水上游。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天水市秦州区、西和县,西边宕昌县、定西市岷县,南边武都区,北边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面积4299平方公里,人口56.8万。邮政编码 742200,县政府驻城关镇。辖有15镇14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祁山镇、永坪镇、永兴镇、红河镇、宽川镇、中坝镇、龙林镇、雷坝镇、罗坝镇、崖城镇、洮坪镇、上坪乡、固城乡、马河乡、湫山乡、雷王乡、白关乡、王坝乡、滩坪乡、肖良乡、三峪乡、桥头乡、草坪乡、江口乡、沙金乡。
历史沿革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
2018年,礼县通过扶持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建立脱贫带动机制等措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创业创新实施方案,成立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一扶一带”产业扶贫奖补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累计创建创业创新园区(基地)100多个,发展合作社1657个、龙头企业30个、电商团队42个、电商企业63家、网店2800个、微商3000人,农村创业创新人数达到2万多人,有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贫困户快速增收、稳定脱贫。
历史建制
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
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
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
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
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
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
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
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
建国前后
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地理位置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全县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长103千米,东西宽约88千米,辖4镇25个乡,11个社区居委会,568村,全县总人口54.3万人,常住人口为49.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7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满、蒙4个少数民族。礼县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10.9℃,平均降水500.7毫米,全年日照1761.8小时,无霜期202天。礼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
礼县永兴镇、永坪镇境内有秦人先祖西垂陵园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在城关镇以东,距离城关镇12公里,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特点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气候节特征明显,冬长夏短,春秋适中。
春季,3月至5月,70天左右。入春后的天气,处于冷暖空气交替期,天气多变,冷暖起伏大。“有一日三变”现象,这时期常伴低温,有连阴雨天气发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是一年的第一个好季节。
夏季,5月至8月。5月以后逐渐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雨量集中,暴雨频繁,偶有山洪暴发而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雨季结束早,降雨量少而造成高温伏旱。7、8月正值盛夏,以晴热天为主,午后到夜里多有雷阵雨。气温高、日照强、蒸发大,有一段干旱期。
秋季,9月至11月,夏末秋初,冷暖空气再次交汇,9月以后,时值农历8月前后,一般有一段阴雨绵绵的天气。10月份天气比较稳定,常呈现天高云淡,爽气宜人的气象,这是一年第二个好季节。
冬季,12月至2月。这个时期往往因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的侵入,气候寒冷,缺雪干燥,成为寒冷干燥季节,河水结冰、草树脱叶。次年“立春”后,因寒潮强度影响,出现霜冻灾害,气候反常时,有的年份出现春雪,果木花蕊受害,南山地区小麦受影响。
行政区划
15镇:城关镇、石桥镇、盐官镇、白河镇、永兴镇、永坪镇、祁山镇、红河镇、宽川镇、罗坝镇、崖城镇、中坝镇、龙林镇、雷坝镇、洮坪镇。
14乡:马河乡、固城乡、湫山乡、上坪乡、沙金乡、白关乡、桥头乡、草坪乡、王坝乡、滩坪乡、肖良乡、三峪乡、雷王乡、江口乡。
宏观区位
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地区北部,地处东经1 04°37’—— 105°36’至北纬33°35’——34°31’,属北半球典型内陆区域。
自然区位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甘谷、武山接壤,境内面积4300平方公里,海拔1080——3312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968小时,气温9.9℃,降雨量483毫米,无霜期183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行政区位
全县设14乡及15镇,共有568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 2667个村民小组。全县南北长l03公里,东西宽88公里,总面积 4299.92平方公里。它东连天水市、西和县,西连宕昌、岷县,南界武都,北接武山、甘谷。距省会兰州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陇南市府驻地武都250.5公里。
人口分布
截止2010年,礼县总人口52.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万人,农业人口48.17万人。
民族分布
礼县以汉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满、蒙4个少数民族。
地形地貌
礼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 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川坝地,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境内流水,由东北向西南径流,在西部、北部、南 部的山区,有天然次生林,植被覆盖较好。
礼县地貌特征明显,主要有四种: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属轻切断黄土梁峁中山区,面积为1044.74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297%,坡度15—25度, 海拔1500—19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区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梁峁上黄土受到侵蚀,泥岩、砂砾岩裸露,遇到雨季,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泥石流发生频繁,阴雨季节常有滑坡出现。
东南部为重切断土石中山区,这主要是西汉水下游河谷两岸山 区,面积834.83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415%,海拔1100—21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0米。这类地区,山势陡峻,峡谷幽 深,基岩裸露,石质山顶覆盖薄层黄土,岩性以页岩、板岩为主,另 外有未变质的砂岩,砂砾岩,地表是厚而疏松的风化层,岩石表层风 化强烈,每遇洪涝,山体滑崩,泥石流遍地。
西北、西南部为中切断石质中山及亚高山区,面积2207.10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1.330%,属秦岭石质山地,海拔1340一3312米,相对高差2000米左右,坡度25—35度,从山脚至山顶,古生代 基岩处处皆是,土壤以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草原草甸土和山地草 原土为主,这类地区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覆盖尚好,水土流失较轻。
川坝河谷平原区,分布在西汉水及其支流的流域里,为新构造运 动以来的洪水冲积河谷平原,主要地形有河床、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平缓斜坡,面积213.17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5%,海拔一般在1400—1500米之间,相对高差100米左右,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是全县的主要产粮地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2010年,礼县有土地资源628.35万亩,其中耕地199.63万亩、园地6.22万亩、林地198.21万亩、牧草地111.84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62万亩、交通用地3.76万亩、水域8.5万亩、未利用地99.75万亩。农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属于农林牧结构的土地利用现状。
矿产资源
矿藏主要有金、锑、铅、锌、铁、玛瑙石、大理石等。最为驰名的礼县金矿带,特别是罗坝金矿带,洮坪金矿带,远景储量十分丰富。黄金生产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2007年,黄金产量达1012公斤。
经济发展
礼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从宏观上看,礼县位于西北经济区的南缘,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区位:礼县位于甘肃南部陇南山地,交通网络系统还很不完善。礼县不通铁路,交通方式较单一,距天水和洛门火车站都有近百公里的距离,主要以公路为主。境内G247国道(礼武公路)沿西汉水纵贯全境至武都区,G7011(十天高速)东到天水市、南到西和县、成县。
S306徐礼公路(徐家店——礼县),由天水沿华双公路南行25公里到徐家店,分岔西南行,经平南乡、小天水至祁山堡到达礼县,全长72 公里。
礼洮公路(礼县——洮坪),由礼县城关镇,经石桥,从瑶峪向西进沟,自白金上山经马泉下山,翻石狗山到洮坪乡,西北方向溯洮坪河,止于上洮坪,全长4 3公里。
四礼公路(武山四门——礼县)礼县境内42公里,四礼公路接定天公路是通往省会兰州的一条捷径,比礼县经天水少走43公里。
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2631万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120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05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552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0%、13.2%、17.3%。 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6276万元,同比增加2811万元,增长81.1%。全县财政支出达到57587万元,增长38.6%。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158万元,同比增长29.5%。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整体效益逐步提高。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860万元,同比增长17.1%。销售产值完成31166.3万元,产销率达99.9%。
2011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统计核算,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781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3.9%,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18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3.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83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3.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679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8.8 %,同比增长10.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2020万元,同比增长15.0%。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4.14:26.20:39.66。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07987万元,较上年增长7.87%;实现农业增加值69184万元,较上年增长6.3%。一是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42136.1吨,较上年的134477.3吨,增产7658.8吨,增长5.69%。分作物看,小麦总产量为68227.5吨,同比增长1.38%。玉米总产量为23794.1吨,同比增长15.45%。洋芋总产量为43020.4吨,同比增长9.27%,其余各项作物均较上年有所增长。二是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势头强劲。苹果产量达56580.52吨,同比增长0.74%;花椒产量达2031吨,同比增长48%;核桃产量达3639吨,同比增长63.5%,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劳务产业依托品牌优势,通过强化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效益。全县累计输出劳务工13.43万人,同比增长4.76%。实现劳务收入14.34亿元,同比增长27.7%,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25元,完成年计划的100.2%,人均增加326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分别完成911元、1183元,同比增长14.3%、4.14%。
工业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全县工业经济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季节性因素与矿山企业卫片执法停产等不利因素,积极整合黄金矿产资源,加强工业生产调度,强化企业管理,确保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3779万元,同比增长19.2%。完成增加值2959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7.3%,同比增长19.2%。销售产值完成63561 万元,同比增长23.5%。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售电量1195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3%。黄金完成931公斤,同比下降3.5%。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1年,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物价上涨双重作用推动下,全县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3.1%,同比增长23.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0700万元,同比增长26.14%;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9300万元,同比增长18.9%。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县上下抢抓重大政策与投资机遇,积极主动地争项目、上项目、抓项目、促项目。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689万元,同比增长35.9%。其中:城镇和农村投资分别增长为38.85%、9.27%。特别是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秦人广场、图书馆、西汉水风情线、清水河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县一中、县医院、县实验中学、县二中、盐官小城镇建设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增长和城乡基础设施改善。
财政收入增速趋缓,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全县全年大口径收入完成1629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3.3%,同比增长2.6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18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9.6%,同比下降4.54% 。财政总支出160337万元,同比增长11.98%%。截止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48502万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5352万元,同期增长26.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完成121021万元,同比增长22%。
礼县全县辖4镇24乡,,面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口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土豆)、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亩,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农副产品
礼县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花牛”、“富士”苹果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生产的花椒粒大、味浓、色泽红润、芳香弥久。生产的核桃皮薄仁大,营养丰富。礼县适宜于多种中药材生长,药材种植面积大,家种药材品种多,所产大黄、半夏、红芪、党参、当归等药材,高产质优,被喻为药族“五朵金花”。尤其是西南部铨水—带所产的“双鹿牌”大黄,出口东南亚多国, 出口量占全国的56%,被誉为“中国铨黄”。
其他资源
2016年5月22日,甘肃省2016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评审结果公示,礼县上榜。
社会事业
2007年,承包科研项目22项,已验收项目17项。科技推广户达4263户,科技示范户达21420户。全县29个乡镇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为98.2%,用电户比重为80.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为99.1%,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全县共有学校492所,教师4669人,在校学生1067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全县共有医疗机构40个,病床368张,医务人员83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21807人。
文化事业
截止2011年,礼县有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赤土山园林管理所、祁山武候祠管理所、文物保护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礼县秦剧团.礼县先秦既三国研究会、礼县私、公立书画院各1个,基层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市场滩点40处。有各类专兼职文化工作者100多人。
社会保障
2013全年,礼县减少贫困人口4.46万人。实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新扩面1549人,落实各类社保专项资金5.05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12年提高15%和28%,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600元,新增城镇就业4565人。
医疗卫生
2007年,礼县共有医疗机构40个,病床368张,医务人员83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21807人。[27] 2013年,礼县建成3所乡镇卫生院和26个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97.1%,一卡通实现全覆盖。
基础设施
2013年,礼县实施重点管理项目196项,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十天高速、洛礼公路、礼武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建成通乡油路2条、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8项、便民桥5座,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到100%。2013年礼县全面完成4个小城镇建设总规、市政设施专项规划、风貌特色专项规划和10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全县29乡镇总规全覆盖。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18.5%。
科教事业
2013年,礼县实施教育建设项目31项,完成科技培训11万人次。
截至2008年,礼县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已达4868人(其中女2066人),本科学历693人(第一学历189人),大专学历2249人(第一学历1179人),中师及其他学历1926人。专任教师共4628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2.1%,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具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467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1229人,初级职称2808人,其他未评审职务人员共 612人。
旅游资源
礼县地处兰州、西安、成都三大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北邻丝绸之路旅游线,又同时处在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线上。天水、宝鸡、汉中、广元和九寨沟等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市、区,环绕在礼县周围。运用大旅游、大发展、大产业的观念确定礼县旅游发展方向,大胆创新、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就能够变劣势为优势,变资源为效益。
礼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秦人发祥地,三国古战场”之美誉。这里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沃土。据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大堡子山秦人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诗圣杜甫流寓秦州留下《盐井诗》的卤城盐井祠和姜维与司马昭交战之地——铁笼山等。礼县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东汉赵壹出生于西县,五代王裕浣肠于西江,南宋吴璘抗金于永兴,元朝蒙人设府于天嘉,明末李自成战斗于是邑,民国吉鸿昌视察来斯邦。礼县还是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门克新的故里。值得一提的是,秦西垂陵园震撼了世界,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被选入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著名的名胜古迹有:赵盂頫书赵世延家庙碑、文庙大殿、赤土山园林、香山风景区、翠峰寺、黄金寺、洮坪林区、大河边草原、红河水库、苗河水库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盐官盐井、祁山武侯祠、三国古战场铁笼山、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等,更是美不胜收。
日月交辉盈紫气,山川聚秀景醉人。天嘉福地风物美,仙乐柏耕月夜琴。 东台无影传佳话,西江有感焕人文。祁山暮雨山容静,汉水春波水浪新。幽谷金瓜本地秀,广福玉像白天成。龙泉天影星斗灿,圣阳仙洞日月明。西湖一脉连绝岸,王台半岛锁龙门。圣泉夜月鉴今古,雷峰夕照赤乾坤。碧潭倒影景愈奇,黑峪悬石险绝伦。 金轮月照仙迹渺,峦亭瑞雾兆年丰。江口观潮波如澜,翠峰听涛水若风。悬忽石动地欲舞,间歇泉飞奏瑶琴。山头日照谷底雨,云海蜃景天趣生。显迹赤土殊砂染,南海碧水绿如茵。香山烟雾连苍宇,古泉鱼跃乐升平。
祁山堡
祈山堡始建于西汉,在礼县城北23公里处,位于祁山乡西汉水之滨北侧,正当天水至礼县、西和公路之傍。上有武侯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祈山堡是依山就势修建的城堡。在东西长达百余里的宽阔川坝中,一峰突起,高数十丈,峰顶平坦如坻,宽广约2000平方米,古木森森,浓荫蔽空,朱甍画栋,幽静肃穆。登堡远望,西汉水绕堡滚滚西去,堡北山麓诸葛大军的九寨故垒历历在目,堡南有集驯战马的圈马沟,
祈山堡,《三国演义》称祁山大寨,是诸葛亮的祁山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孔明在此建节指挥三军攻魏,其军事大家的风范令人折服。其实,祈山堡并非祁山,而是祁山(今称祁家大山,在西和县北长道镇南侧屏风峡两侧)北侧西汉水边一座小丘堡。《西和县志》载:“西和县北四十里屏风峡,左右两山皆号祁山,《水经注》亦称祁山。
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出祁山攻魏,兵败街亭,挥泪斩马谡。建兴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庙内有宋郭恩祁山神庙碑记,亦以屏风峡为祁山”。《水经注》载:“西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山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是城也。汉水经其南,城南三里有诸葛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
祈山堡地势险要,是居民富庶、粮草充裕的军事要塞。东可进取盐官、天水关,西可攻取陇右,南可退回祁山,回军汉中,确是进可攻,退可守,是当年重镇要塞。
武侯祠
武侯祠屹立在祁山堡的苍松翠柏中,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系清代重建,分3殿3院,房屋30余间,为硬山顶土木结构。大门外有照壁和戏台,正殿内有诸葛亮的塑像,高约3米,羽扇纶巾,仪态端庄,神情自若,一派宁静致远的超然情态。两旁侍立姜维、杨仪 ,关羽、关兴、张苞等人塑像,是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9座武侯祠之一。祠内有历代名人书写的匾额30余面,楹联5副,历代碑刻20余通,这些碑文均以清秀的笔峰,精练的文字,赞美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流芳百世的一生。千百年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广泛流传,文人雅士热情讴歌,颂扬孔明匡扶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和卓越军事才能,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优秀诗篇。清代诗人刘方霭《谒祁山庙诗》写道:“胜地登临景色幽,武侯事业震千秋依山立壁埋芳草,指土为粮绕绿洲。历数将终逢主暗,兴师未捷已仙游只今寂寞遗孤庙,带恨河声一水流。”
每年二月庙会,当地居民前来焚香礼拜,络绎不绝。其中老年人最多,他们手执拐杖爬上祁山堡,在诸葛亮塑像前点燃三炷香,亦步亦趋,顶礼膜拜。之后,还要摸摸塑像的手脚,祈求保佑自己眼明耳聪,家谐邻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祁山暮雨
祁山暮雨是祁山堡和武侯祠的总称,涵盖整个山区,站在横跨汉水的祁山大桥远眺,东西长达百余里宽阔的川坝中平地突出一峰,高33.3米,峰顶坦如席面,宽广约2000平方米。乔木森森,浓荫遮地,朱甍画栋,幽静肃穆,风景恰人,素有“祁山暮雨”之景观。登堡远望,西汉水绕堡滚滚西去,站在堡顶,四面观望,北山麓诸葛大军的九寨故垒历历在目、隔道相望。相传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在那里扎下九个营寨,宛如一字长蛇阵。有孔明试马的上马石,南面遥对的即是岿然屹立的大祁山,东北有当时称卤城的盐官,过卤城则是射杀魏将张郃的木门道和天水关。东可进取盐官、天水关,西可攻取陇右,南可退回祁山,回军汉中。祁山自古富庶,十分有利于诸葛亮就地养兵的耕战政策,确是进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粮草充裕的军事要塞。[2]
风俗民情
礼县地域广阔,有汉、回、藏族居住,受地域和环境影响,礼县风俗民情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地域的不同,各民族、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有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过去的一些风俗也渐渐失传。对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说春
说春:春官(民间称说春的农民为“春官”)“说春”是流行于礼县龙林、太塘、大滩和西和石峡地区的一种原始说唱艺术,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甘肃绝无仅有。据说,古代每年“立冬”之后,皇上将新一年的“节气表”,通过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后,再传给各州、府、县,然后再由各路春官通过“说春”的形式分给各家各户。过去春官外出说春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所得收入也要纳税。相传,在某一朝代,龙林一带天旱无收,当地群众难以饱腹,于是求告于县官。县官将说春的差事专门给了这一带的春官,要他们用说春所得以补天年。这样代代相传,说春习俗在龙林一带就传了下来。
过去,说春有一套严格的组织纪律,每年冬至节前,要由大家选举出“春官头”主持召集本地区的春官开会,协商活动路线,一旦商定后,就不能越境到别的春官活动区域内去。立冬后“春官”肩搭钱衩,手提响环棍,每二人一组,怀抱缠绕五色丝线的木雕“春牛”,揣一叠木刻印制的廿十四节气表,走家串户说唱,祝愿主人家吉祥、安康、发财,并给说唱过的人家赠送一张廿十四节气表,接受主人家的赏钱和面粉,次年立春前春官都要返回。
说春唱词,一般开头先唱一段“开财门”、“十二送春”,然后按照主人家的身世、职业特点,按行业说古道今,祝福祝寿,尽量取悦于主人,以求主人优厚的赏赐。唱词大致可分为:招财进宝、敬状元、铁木石画匠、店铺洗染、药房书斋、猎手漆工、绣房馆舍等。除传统的唱词外,春官们也常常根据眼前的情况,即兴编唱,出口成章,欢快活泼,浅显易懂,深受主人家和围观群众的喜爱。因此,这一独特的说唱艺术盛行至今,经久不衰。
庙会
庙会为民间祭祀神灵的一种形式。即确定一个日子,附近乡民持香秉烛集聚祭祀神灵,这个日子为“正会”。正会前后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戏,曰“神戏”。关于“正会”日期的来源,已无资料考究,大体都按老“会路”“会期”进行。一般包括三个含义:一为神的生日。“神”大多为历史人物,则以某位历史人物的生日为“正会”日子。二为选取“神”曾建功立业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日子为“正会”日子,如农历九月十三为圣帝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三为因演戏排“台口”而顺推的日子。中华民国时期。我县庙会盛行。
有庙祠,一年要办两次庙会。解放后,随着许多庙祠的拆除,庙会大都消失,“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四旧”被彻底扫除。“文化大革命”后,各地庙会又逐渐恢复。但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旧有的意义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庙会上除少数老年人求神拜佛外,年轻人相邀相约,踏青游玩。庙会除保留了传统的唱戏形式外,还增加了摄影、乒乓球、台球等活动。当地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各地国营商店设摊贸易,庙会的意义基本从本质上进行了变革。
乞巧
乞巧是流行于西汉水流域(礼县永兴地区入西和长道、石峡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赐于灵慧、利巧的意思。根据史料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乞巧节演出,从七月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参加者大多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时姑娘们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七月初一举行迎巧仪式,由姑娘们化装成巧娘娘,身着洁净艳丽的的服装,唱着迎巧歌,在村外把巧娘娘造像迎请到事先商定好的一家庭堂,即为迎巧和坐巧。
初二至初五乞巧活动正式开始,姑娘媳妇们连日歌舞,以唱为主,歌唱内容除乞求巧娘娘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外,主要歌颂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抨击包办和买卖婚姻,以表达对美好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初六日为“巧娘娘赐花瓣”或叫“取水”。天尚未明,姑娘们抬着巧娘娘,唱着取水歌,来到泉边或井边,将水盛到盆子里,将生好芽的豆芽菜掐上芽扎上红头绳(或掐鹅黄葱绿的五种庄稼禾苗的叶穗)投入水中,然后就着灯光看叶穗或豆芽折射在盆底的图案,以测吉祥。七月初七傍晚送巧,姑娘媳妇们抬着巧娘娘造像来到大路边或河边焚烧,姑娘们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遥望银河,齐声高唱送巧歌送别巧娘娘,歌声婉转悠扬,气氛悲凉。
文物古迹
秦公簋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甘肃礼县盐关、红河一带发现了著名的青铜器“秦公簋”,引起世人的关注。
西垂陵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礼县县城东十三公里的大堡子山及其附近的圆顶山,发现了大规模的秦人墓葬群,出土铜
礼县风景
器、玉器、陶器、石器、金器、骨器、漆器等大批珍贵文物。这些墓葬和文物,被专家确定为早秦墓葬器物,从而确定大堡子山秦陵为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垂陵园的发现,为寻找秦人早期都邑,探索秦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镇: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红河镇、宽川镇、祁山镇、永兴镇、永坪镇、中坝镇。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21日,礼县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相关视频
大美礼县(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