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礼贤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礼贤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境内。 古称魏台,故址在魏县旧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东南。明初,县治毁于漳水,遂移治五姓店(今魏城镇),魏台亦渐趋荒废。嘉靖间知县陆柬改筑魏台于外城东堤上。万历十九年,知县梅守相建奎光塔于上。清代改称礼贤台,并屡有修葺。至民国,礼贤台奎光塔尚存。解放后,台塔俱毁。2010年,礼贤台移于魏县城东北五公里重建。[1]

名称由来

魏县礼贤台之名称,出自战国魏文侯礼段干木这一典故。 魏文侯求贤若渴,筑台招贤纳士,故名礼贤台。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记载: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姓李,名克,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其数名好友先后为将,唯段干木清高隐居。魏文侯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他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

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期间,车夫问其故,文侯曰:“我富于势,干木富于义”。成语“干木富义”即源于此。周安王六年(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秦王遂停止对魏国用兵。 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开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雄才大略辅政安邦密不可分。礼贤台是魏文侯访贤、礼贤、敬贤之历史见证。

历史背景

考诸典籍,明代以前魏县无有魏台及礼贤台之记载。关于魏县魏台的最早出处见于明正德《大名府志》卷九古迹:魏县魏台,相传魏文侯所筑。 明正德《大名府志》所载“魏文侯所筑魏台”,考无出处。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载:洹水,旧县,苏秦令六国之将相会盟于此水上,即此。 据此,魏台恐为会盟台之讹。

明代隆庆年间,魏县进士郭思极撰《重建魏台记》,详细记载了魏台的历史渊源:吾邑古有魏台,父老相传以为其地即乡者段干木所庐,而文侯所式焉者也。其时因台焉,迨岁久远,台榭遂以芜没不存,仅仅遗一土基耳。梅侯来侯,以公暇登眺其上,四顾踟蹰,怅然曰:胜览哉!夫台何以魏名也,客进曰:“是乡者魏文侯式庐处也,故名。”侯洒然异之。夫(段)干木古之守清道而抱雄节者也,可令其高踪湮没不传,与荒原断陇无异。遂令乡之人不知乡之先有贤人君子如彼也者。

可为尸祝,则我亦浅乎,为丈夫矣矣。且今日圣天子在上,求贤若渴,魏之人文复籍是以兴,则我又何难。于是捐俸倡众,饬材鸠工,丞举厥事。始于万历辛卯(十九年)之二月,越六月而事竣。台之中为堂,堂之后为塔,塔之稍次而东西各为小室。巍如焕如,昔何颓落之甚,而今乃壮丽也,盖雄于观哉!……

明御史郭思极所言“父老相传其地为段干木住处,因魏文侯于此访段干木而称魏台”,则更是谬也。文献记载,段干木隐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魏文侯都安邑(今山西夏县),皆在山西境内。唐贞观元年,卢士牟撰《段干木庙记》载:陕之芮东有祠署于道,曰魏文侯师段干木庙。 魏文侯礼段干木在今山西,典籍多有记载,稽考有据,言之凿凿。然魏文侯礼段干木魏县之说多见于明清魏县方志,多为传说,无有说服力。

清代,魏县魏台已逐渐改称礼贤台。 清康熙《魏县志》记载,魏台,明嘉靖间知县陆柬补筑治东南外城上,建亭为礼贤馆。万历十九年(1591年),梅守相任魏县令期间,重筑礼贤台,并建奎光塔于其上。

康熙《魏县志》县城图已明确标出魏台位于城东南角外城。 雍正《魏县志》卷一古迹记载:礼贤台,魏文侯礼段干木处,久被漳水冲没,明嘉靖间知县陆柬补筑治东南外城上,建亭为礼贤馆,万历间知县梅守相以堪舆家言于亭北建奎塔,高耸摩空,作文笔峰。都御史郭思极记。以后科第联绵,似为有验。国朝顺治九年知县孙鸿儒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县王清彦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马襄重修。魏县古“洹阳八景”“回隆古庙”改为“高馆礼贤”,礼贤台遂成为魏县名胜。

清乾隆魏县举人崔述,历任上杭罗源知县,清朝著名的考古辨伪学家。崔述常居魏县礼贤台下,专心写作,著述颇丰。所著《考信录》一书,具有较强的疑古思想。《考信录》卷一《礼贤台新居记》记载:礼贤台者,魏之故老相传以为文侯馆段干木之故墟也。南倚郭,北望城。其前则漳水环郭而东折,岸狭流驶,林木蓊蔚。其上则敞亭三楹,矗塔数丈,左右房序庖湢之处悉具。后则湖水回环,周十余里,城处其中若岛屿然。

湖中植荷数顷,夏秋花发,香满亭内。雨后启轩,则太行诸峰蜿蜒起伏,毕列槛外,柴门烟井,历落于芦洲蓼渚间。亦可谓魏城之巨观矣!乾隆丁丑,城没于漳,官舍民庐椽薪壁砾,而台亦就荒。又八年,予始卜居来此,亭榭轩槛已无复有存者,惟孤塔岿然插云及柏下断碑数片而已。

清乾隆时期,崔述目睹礼贤台由盛转衰,并详加记载。可是,对于礼贤台之来由,直言“魏之故老相传以为文侯馆段干木之故墟也”。堂堂考古辨伪学家,对于礼贤台的出处也是莫衷一是,不置可否,未加详尽考证。

至民国年间,已有学者对礼贤台质疑。民国《大名县志》卷三十载:礼贤台,在旧魏治东南隅,《府志》谓魏文侯礼段干木处,前人题咏或诗或文,直作逾垣之地。考段干木隐处曰虞原,在山西蒲州南三十里麻谷山下【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与直隶魏县无涉,此台乃强相附会。

建国初期魏县礼贤台和魁光塔尚在,后台塔俱毁。 2010年,礼贤台移于魏县城东北五公里重建。镶嵌于礼贤台南侧《重修礼贤台铭记》叙述:“昔礼贤台者,魏之故老相传,乃九州礼贤下士之标志,开华夏尊礼崇儒之先河。肇建之史,先邯郸丛台二百余载;众口之誉,与铜雀、冰井、金凤三台齐名。”一介传说故事,于今坐实魏县,成为当地文化精品名牌而大力传播。

今日礼贤台

魏县古礼贤台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魏文侯招贤纳士、访贤、礼贤、敬贤之杰作。现礼贤台位于漳河湾入兴源河口处,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梨乡水城”建设重点工程。为挖掘深厚的魏文化,规划建设高度为26米的礼贤台仿古建筑,并顺势开挖125亩的墨池湖,形成西有漳河湾、东有兴源河、南北有墨池湖的景观。

工程于2009年11月3日正式动工建设,由河北天厚建筑安装公司承建,投资1.096亿元。礼贤台面南背北,占地面积20亩,总高度26米,基础平台高14.19米,东西长96米,南北宽69米;拾阶而上,即可在基础平台广场游览;再向上是高12米的主峰台,东西长39米,宽29米,四周板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用仿古砖装裱,主峰台上建仿古房屋9间,凉亭2个,立石碑4块,礼贤台东南角跨兴源河处建铁索吊桥1座,西南角建一石拱园林桥,墨池湖中间建梨花仙子汉白玉雕像1座。

位于礼贤台西南侧,开挖总面积145亩,总投资 万元,该工程由河北天厚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于2009年10月开工,2010年8月底竣工蓄水工程由魏县水利局工程站承建。投资1980万元。

地理位置

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境内,北环城路与新定魏线交叉口(交叉口是一个转盘),顺东风渠(今改兴源河)西岸北行。

礼贤台赋

洹水汤汤,九鼎声响。 天赐沃土,建国封疆。 君侯圣明,奋发图强。 尊儒变法,刑德相彰。 巍巍高台,礼士拜将。 群贤毕至,国富兵强。 任能治邺,变患为利。 平籴惠农,民心所向。 赳赳武卒,西河破秦。 兵锋北指,中山灭亡。 领袖三晋,东败田齐。 南下击楚,七国雄长。 昭昭文治,奠基霸业。 赫赫武功,匹世无双。 天界仙子,凝脂如玉。 人世杜郎,侠肝义肠。 幻妪假疾,以试壮士。 舍肉为引,撼动心房。 人仙有别,天条当废。 梨花飘馨,共剪西窗。 ——丙申年庚寅月癸酉日 张钺竑作于魏县九州宾馆,戊寅日定稿。[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