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來自 360網 的圖片

中文名: 社會主義社會

外文名: Socialist Society

簡單定義: 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

分屬科學: 社會科學

思想源頭: 空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階級基礎: 無產階級

屬 性: 社會形態

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

目錄

科學劃分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和中級階段。

社會制度

有五種形態說,即「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後來,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把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思想概括為五種社會經濟形態,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制的、封建占有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

社會關係

有三種形態說。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着。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

二者聯繫

這兩種劃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係」;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18世紀的啟蒙運動等三大思想運動,孕育了西方國家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就在同一歷史時期的1516年,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寫下了《烏托邦》一書。他以生動的文學筆調,揭露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罪惡,描繪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一種理想社會,從此開啟了人們批判資本主義、追求美好社會的先河。在人類思想史上,這被看作是空想社會主義的開端。

隨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一次又一次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完善。在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宣言》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它較為完整地表述了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核心: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國家的主權在於人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等。這種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思想,代表着社會進步的潮流,並且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登上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舞台。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也同時得到發展。繼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出現之後,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與人類價值觀的矛盾,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9世紀40年代共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的確立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發現,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剝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社會主義從此擺脫了空想,走出了烏托邦荒原,成為令人信服的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有力地指導並推動無產階級的解放地運動。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

兩種價值觀和兩種社會制度發生、發展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第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對立,集中體現在生產關係上:一個要維護私有制,一個要消滅私有制。第三,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第四,當代社會可以從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運動中找到存在的意義: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資產階級占據社會的統治地位,而在社會主義國家裡,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第五,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日益顯現出比較優勢,現代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得不借鑑和吸收社會主義的營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總是在相互比較中存在、在對立統一中發展。而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總要取代落後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所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複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形態發展

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生產關係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係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着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規律,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的重大理論命題,對於正確回答以下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為什麼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搞「全盤西化」,為什麼中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不是簡單地「補資本主義的課」、與「資本主義趨同」,為什麼「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為什麼「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中間的優秀分子也可以入黨」;對於加深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政策;對於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正確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廣大人民群眾解疑釋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三,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在競爭中並存發展。

中國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同當代資本主義性質不同,但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在這一大的形態中,生產力的發展服從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貨幣市場、交換價值的存在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市場經濟既可以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以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用。

在這一大的形態中,物質利益原則是決定生產關係和人們社會關係的基礎性原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任何忽視物質利益原則的政策,都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應。資本主義國家被動地兼顧社會公正,社會主義國家主動地和自覺地維護社會公正。

在這一大的形態中,資本、僱傭勞動、剝削都是客觀的經濟現象,由「物的依賴性」決定。過去,我們對這些客觀事物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簡單地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籤加以排斥,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規律,關鍵在於正確認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及其反作用,這樣才能腳踏實地地回到物質的大地上來。僱傭勞動、剩餘價值、剝削等經濟現象儘管不符合人類先進的價值觀念,但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又具有相對合理性,「因而馬克思也承認剝削,即占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暫時的歷史正當性」。一方面,當人類社會還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發展階段,僱傭勞動、剩餘價值、剝削這些經濟現象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通過自身特殊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交換方式、分配方式、消費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上層建築,通過多種政策和法規來恰當限制和不斷調整這些不合理的經濟現象,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減少社會的不公正。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消滅剝削,擺脫「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

今天,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在求同存異中生存,在競爭借鑑中發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鑑、發展,鬥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着平等競爭、互相借鑑、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中間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替代一般規律中的資本主義階段、為實現共產主義準備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基礎的社會階段,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的社會階段。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隨着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就是我們的立場和態度。

本質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關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方法與實現方式,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的部分內容。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只有生產力發展了,剝削消滅了,兩極分化消除了,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基本特徵

有以下五個層面的特徵: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並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台,極大地激發着人們的創造活力。在這方面,我們黨從制度和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於這些利益訴求,我們黨充分尊重,並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於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徵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係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各得其所,指每一個社會成員按照一定的規範,能公正地得其所應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質,公正產生和諧,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根據有的同志的觀點,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個社會能使社會成員各得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則、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崗,就是人有其崗,而且使人的能力與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職,就是社會成員要具有職業精神,能夠認同並恰當地承擔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在其職盡其責,做好本職工作;各守其則,就是每個社會成員要具有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遵循社會規則、角色規範和規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會成員應根據能力和貢獻來獲得相應的職位和社會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會成員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和諧相處」,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徵是以各種關係的和諧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秩序。從外延來講,和諧相處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和人的和諧相處,人和組織的和諧相處,人自身內部各要素的和諧相處。而人和人的和諧相處,又主要包括黨和人民的和諧相處、幹部和群眾的和諧相處、黨員幹部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個人和他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代際之間的和諧相處等。這裡,幹部和群眾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根本,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關鍵,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基礎。從內涵來講,和諧相處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們之間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個人、包容個性差異,並通過協商共識,使多樣性之間達到協調、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即社會各階層、群體和成員之間能保持一種互惠互利關係。

第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從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並使社會充滿活力,到尊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再到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與和諧相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使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共生共進,即形成一種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進」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對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社會矛盾來講,達到和諧是目的;對促進當代中國發展來講,和諧又是手段。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進而形成合力的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進發展:既是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人和組織、人自身內部的各要素達到共生共進,也是為了使黨和人民之間、干群之間、黨員幹部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各民族之間、代際之間,以及社會各要素之間達到共生共進,又是為了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達到共生共進。

主要矛盾

人類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問題以矛盾的形式存在。任何社會形態都充滿了各種矛盾,而紛繁的矛盾中,只有一個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共產黨人解決問題講方法,也就是找當前的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一大批與主要矛盾相生的次要矛盾也就隨之解決了。然後再找尋主要矛盾,解決之。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解放生產力。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主要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國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核心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的意義。 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兩類,一是社會主義一般價值觀,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強調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家的重 要課題。

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現實和全局出發,借鑑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

起源流派

據從西方來的說法,社會主義思想最早出現在十六世紀初的歐洲,也就是1500年初年,這比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早約300年。 「社會主義」一詞出現比較晚,一般認為,它產生於十八世紀中葉,它的出現也比馬克思早約100年。也就是社會主義這個東西在馬克思 以前就出現了,就在社會中產生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為實現社會主義首次提供了第一種欲想的可能實現的方法和理論。後人列寧領導的蘇共依照馬克思思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國家——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成,讓很多人讚賞、贊同,也讓很多人看到問題、弊端,如伯恩斯坦、哈耶克。於是一些國家的人學習效仿蘇聯,在自己國家建立馬恩理論的社會主義制度,如中國、古巴。另一些國家另找方法,建立不同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如北歐社會主義,伊斯蘭社會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等等。

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過渡,所以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所在,但前文提到的社會主義改造需要經過一些階段。因為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需要具備一系列必要條件。

1 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

2 全體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人。

3 全體社會成員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極大地提高。

4 在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及其思想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消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以及反映這些差別的資產階級權利,這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社會政治條件。

5 無產階級革命在全世界取得勝利。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國家要把公平合理,民主平等,富裕小康,人際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作為社會改革的頭等大事,這都是在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作準備!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對社會主義運動方向和共產主義實現途徑作了理論預測。「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從很多角度印證了兩極世界理論的理論預言。兩極世界理論預言,在社會主義中國推動下,通過社會主義對外「產權合作」的方式,階級差別將逐漸消滅並最終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對外「產權合作」的第一階段是第四區和第三區的國企合作,第二階段是第四區、第三區、第二區的金融合作,第三階段是第四區、第三區、第二區、第一區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的經濟政治合作。

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中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

發展規律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認識: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的現實選擇。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 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相應的政治國家。」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之所以走了許多彎路,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不顧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而自由地選擇了社會形式,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們黨根據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水平得到顯着提高、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這正是適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當代社會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人類雖然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自由地選擇社會形式,但在一個大的社會形態中,人類社會為最終邁向共產主義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條件的道路卻是多選的:它可以選擇資本主義,也可以選擇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選擇和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看誰的生產關係能夠最終地和最大限度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屬於人類社會發展三大形態中的第二大形態,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屬於人類社會發展三大形態中的後兩大形態。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左」的思想混淆發展的不同階段,「右」的思潮否定不同階段的連續發展。把資本主義絕對化,把社會主義簡單化,把社會形態教條化,是造成思想理論出現混亂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所必須經過的一個大的社會形態。它存在着獨具特色的發展規律,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

在中國,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着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生產方式是封建地主占有制為基礎的,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社會就是封建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是以「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為基礎的,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同理,中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占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貫通於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它正確地反映了中國現階段不發達的生產力同與之相適應的基本經濟制度之間的和諧關係,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現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都是代替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產方式的先進生產方式,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準備更高的生產方式。二者既有一定聯繫又有本質區別。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是社會主義本質的現實物質載體。它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同時繼承和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

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在英國可以直接建立,因為那裡的無產者現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數。在法國和德國可以間接建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民不僅是無產者,而且還有小農和小資產者,小農和小資產者正處在轉變為無產階級的過渡階段,他們的一切政治利益的實現都越來越依賴無產階級,因而他們很快就會同意無產階級的要求。這也許還需要第二次鬥爭,但是,這次鬥爭只能以無產階級的勝利而告終。

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

到21世紀初期,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僅有5個,即中國越南朝鮮老撾古巴,這5個國家都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由共產黨執政,但黨的名稱不一樣。中國、越南、古巴是共產黨,朝鮮是勞動黨,老撾是人民革命黨。

除了上述五個國家外,也還有一些國家因為共產黨或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政黨通過選舉上台後,也推行社會主義政策,但這不能改變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這類國家有委內瑞拉等。

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等。

馬克思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鬥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準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然而,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以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一批落後國家,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而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當初劃分社會形態時所始料不及的。

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三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高度抽象的,是概括本質的,是反映一般規律的。而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係,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占有。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事實是, 我們可以認為,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這個階段的社會制度,不單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應該有多種社 會制度可供選擇。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換句話說,從封建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中間必須經過一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形態。卡爾·馬克思把它籠統地稱為資本主義社會,但這已經不能科學地概括今天的實際。從當代社會實踐看,它可以是資本主義社會,也可以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這個選擇依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情況而發展變化,是包含着共性的個性形式,是普遍真理與客觀實際的有機結合。

特點介紹

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一八四〇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社會危機空前深重。從鴉片戰爭開始,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鬥爭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敗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事實表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期待着新的社會力量尋找先進理論,以開創救國救民的道路。

」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改造歷史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後,中國社會經濟中存在五種成份,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中國的經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為了引導農民和手工業者走社會主義道路,從1953年起,國家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改造採取自願互利原則和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對手工業採取自願原則和逐步改造的方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國家根據民族資產階級即有剝削,又有擁護憲法接受改造的兩面性特點,採取贖買政策和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初,全國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完成了改造任務。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着我國生產關係的革命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開始。

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必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

主要特色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中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以上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社會政治穩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目標又是過程,需要經過長期奮鬥、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