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经衰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经衰弱
原图链接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近世纪,神经衰弱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变迁,随着医生对神经衰弱认识的变化和各种特殊综合征和亚型的分出,在美国和西欧已不作此诊断,CCMD-3工作组的现场测试证明,在我国神经衰弱的诊断也明显减少。 [1]

英文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neurasthenia 神经内科、精神科、心理咨询科 精神因素、社会工作压力、不良性格 乏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

病因

神经衰弱病因
原图链接
神经衰弱
原图链接

很多患者患病前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偏于主观急躁好胜心切,因而易于导致对生活事件的弛张调节障碍,使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而发病。 [2]

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症状
原图链接

常见症状乏力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失眠记忆不佳常忘事,不论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稍久即感疲乏。对刺激过度敏感,如对声,光刺激或细微的躯体不适特别敏感。 [3]

检查

为了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需作心电图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等检查。

诊断

神经衰弱症状
原图链接
神经衰弱症状
原图链接
神经衰弱预防
原图链接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_-3),其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力差,思考效率下降)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

并至少有下列2项 :(1)情感症状

(2)兴奋症状

(3)肌肉紧张性疼痛

(4)睡眠障碍

(5)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严重标准

患者因明显感到脑和躯体功能衰弱,影响其社会功能,为此感到痛苦或主动求治。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 排除以上任何一种神经症亚型;
  • 排除分裂症、抑郁症。

治疗

治疗原则是在详细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配合药物及物理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

其他治疗包括体育锻炼,旅游疗养,调整不合理的学习、工作方式等也不失为一种摆脱烦恼处境、改善紧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的一些好方法。支持性和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消除继发焦虑。

预防

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因此,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进行预防。

一、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知识才能、社会适应力等要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或避免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体力和精神的活动,好高骛远,想入非非,杞人忧天,为了名利和地位而费尽心机都是不好的。

二、培养开朗的性格:自己的脾气、性格一旦形成,一朝一夕是很难改变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对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心有意,良好的性格自然形成。

三、要顾全大局:遇事要从大事着想,明辨是非。如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理解、 体谅,是防止人际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

神经衰弱预防
原图链接
神经衰弱预防
原图链接

四、善于自我调节,有张有弛:对于工作过于紧张。过于繁忙,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活压力很大的人,都有必要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这样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防卫能力。神经衰弱的发生与患者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为了预防神经衰弱的发生,必须首先对不良个性进行改造,比如变孤僻为合群,变多疑为开朗,变胆怯为勇敢等等。

六、培养良好的兴趣。良好的兴趣,不仅能增强大脑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预防神经衰弱的发生。如果缺乏兴趣,勉强去做就会造成大脑功能紊乱,长此下去,就有可能发生神经衰弱。

七、注意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不好容易使人精神萎靡,神经错乱,容易疲劳,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衰弱。

注意劳逸结合。神经衰弱的发生有的是由于用脑不当,或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不注意劳逸结合所致。因此,要预防神经衰弱就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持续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 [4]

视频

神经衰弱!

[5]

神经衰弱的根治方法

[6]

参考来源

  • 马洪方,叶朝兴.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神经衰弱80例临床分析. 《 中医药研究 》 , 2000
  • 汤甫琴,伍绪忠,向义安等. 神衰果素片治疗神经衰弱症候群的临床观察.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1998
  • 孙学礼,刘协和. 抑郁症,神经衰弱和正常人的睡眠障碍研究. 《 vip 》 , 年
  • 王静怡,林海,王晓燕等. 心理测验与神经衰弱辨证分型关系的探讨. 《 中医杂志 》 , 2001
  • 周珏倩,梁秀龄. 黛安神治疗神经衰弱30例疗效评价. 《 新医学 》 , 1997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