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禅静寺造像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禅静寺造像碑,位于今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和平村第十四初级中学院内,刻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1]

该碑原立于长葛市禅静寺宝刹前面,后来掩埋地下。清乾隆三年(1738年)这通石碑被当地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碑文记述了东魏重臣敬显儁担任地方官时治理有方、勤政爱民的事迹。造像碑重见天日后,曾被移至当时的长葛陉山书院建亭保护。

简介

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北朝造像碑刻,集书法雕刻和史料于一身。

石碑高2.5米(碑座除外)、宽84厘米、厚26厘米。90厘米高的碑额上精工刻有6条倒首盘龙,供奉着释迦佛像,佛像的下边龛着9个供养人,碑侧为夔龙纹图案。

正体碑身高1.6米,碑文计字1265个,字体扁而匀称,用笔圆润含蓄,是难得的“龙门二十品”外之精品。碑文于清代辑入《书法大字典》,拓片于1973年在日本展出。康有为编著的《广艺舟双楫》中把《敬显俊刹前铭》(即禅静寺造像碑)列为碑品中的“逸品上”;1993年碑文又被收入《北魏石刻艺术》一书。

1963年,石碑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文物局拨款修建碑亭,1984年建成。2004年,省文物局再次拨款10万元,于2006年8月、9月重新修建了正方形的保护房,并在碑体外加装了玻璃罩以供观赏[2]

书法价值

其书法婉雅朴厚,古气磅礴,字体扁而匀称,圆润含蓄,古厚精劲,既继承了张玄墓志之遗风,又开了唐楷之先河。堪为虞世南、褚遂良的前驱。是书法艺术由魏碑向唐楷转型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与《张黑女墓志》有相契合处,清人所著的《金石萃编》有所记载。

此碑是魏碑晚期作品,所以,已经没有了早期作品中那种荒疏、粗率,任意为之的特点,它已为魏碑向唐楷的转化作了铺垫,此碑文字完好且含篆意,用笔精雅而圆融,一派恬静安详的意态和趣味。在起收笔中方圆兼具,以内敛笔致见长,不求张扬,显得古厚精劲。

此碑初拓本七行之字未损,字无裂痕道。稍旧拓本七行字未损。

视频

禅静寺造像碑 相关视频

田蕴章书法讲座243【尽】简评《广艺舟双楫》(一)
2018西泠春拍丨张廷济批校《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全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