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福寿螺 |
中文名:福寿螺 拉丁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别称:大瓶螺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亚纲:前鳃亚纲 目:中腹足目 科:瓶螺科 属:福寿螺属 种:福寿螺 亚种:无 英文名:Channeled Applesnail |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均有养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因此,我国严禁食用福寿螺。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福寿螺
拉丁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别称:大瓶螺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亚纲:前鳃亚纲
目:中腹足目
科:瓶螺科
属:福寿螺属
种:福寿螺
亚种:无
英文名:Channeled Applesnail
命名者及年代:Lamarck,1822
保护级别:(IUCN)2010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福寿螺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称。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福寿螺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1]
生活习性
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吃带甜味的食物,也爱吃水中的动物腐肉。当没有更多食物时会食漂在水面的微小物质(身体倒过来用足运动沾物取食)。
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爆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成年螺的呼吸器可伸到5-10厘米长或更长一些。
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玉米、麸皮等精饲料,幼螺以细萍、腐殖质、精饲料为主。饥饿状态下,成螺也会残食幼螺和螺卵。喜食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物种入侵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最容易辨认的特征是雌螺可以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粉红色的卵块”。
福寿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生殖习性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良好饲养条件下,3~4月龄可达性成熟。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0℃。交配通常在水中白天进行,时间长达3~5小时,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产卵历时20~80分钟。产卵结束后,雌螺腹足收回,掉入水中,间隔3~5天后,进行第二次产卵,一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受精卵在空气中孵化需10~15天,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掉入水中。
生3代,一代幼螺生长93天开始产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历期102天,日均温27.1℃,相对湿度88%,二代螺生长63天产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历期74天,日均温29.5℃,相对湿度87%。三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为幼螺,日平均温度18.2℃,相对湿度78%,各代螺重叠发生。螺龄为20一80天,每只螺经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孵化率为70.1%,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2]
相关事件
事件起因
2006年6月,北京市友谊医院热带病门诊接诊了一位病人。该病人因为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食用由福寿螺加工制作的“香香嘴螺肉”(凉拌螺肉),而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随即,北京出现多例因食用福寿螺而患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人。而调查发现,正是因蜀国演义酒楼在加工福寿螺时,未彻底加热导致螺肉中广州管圆线虫未被杀死,引起北京爆发广州管圆线虫病。[3]
事件经过
2006年6月24日,北京市友谊医院热带病门诊接诊一位病人,临场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据悉,这位病人于5月22日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食用过“凉拌螺肉,随后出现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等症状。同一天进餐的两个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2006年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生到西城区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和该酒楼朝阳区劲松分店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并检测出在14只螺中有2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
危害特性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
福寿螺作为高蛋白质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寄主: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危害特点: 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福寿螺是新的有害生物。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今年6月份四川爆发福寿螺殃及稻田事件,农民朋友下农药、人工捉、鸭子吃……一场人螺大战正在四川省新津县白鹤村上演。半个月前,村民们刚栽下的秧苗被田里的福寿螺吃光。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因其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食用危害
1981年引入中国。因其肉质不好,被市场抛弃。只能作为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均有养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而管圆线虫病是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线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脑膜脑炎。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因此我国严禁食用福寿螺,非法售卖福寿螺的餐厅会被依法处置。
防治方法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河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 (1)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
- (2)施用2%三苯醋锡粒剂(TPTA)每公顷每次施用15—22.5kg,于栽植前7天施用,田水保持3cm深约1周。水温高于20℃,可用15kg;低于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过22.5kg。也可用80%聚乙醛可湿性粉剂(Metaldehyde),每公顷每次1.2kg,于栽植前1—3天,加水稀释,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cm深约7天,气温要求高于20℃时施用。
- (3)每亩(667平方米)施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5kg,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触过药剂的福寿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适期,以产卵前为宜。
- (4)茶粕含有破坏福寿螺表面黏膜结构的活性物质,每亩用茶粕(或桐籽麸)粉10~15公斤拌干细土10~15公斤均匀撒施;也可每亩用6%密达颗粒剂0.5公斤拌干细土15公斤均匀撒施。施药后田中保持有5厘米左右的水层,时间约为7天,杀螺效果最佳。 试验表明,用茶粕2—15kg/667㎡防治水田福寿螺,药后三天死亡率达98.1%以上,从室内试验看,茶粕施用后2-3小时福寿螺活动迟缓,即表现中毒症状。茶粕防治福寿螺防效高,适合于防治水田福寿螺,可在大田生产中广泛使用。建议使用时,用茶粕2—4kg/667㎡拌细沙土15kg,在福寿螺盛发期施用,施药后要求田间保持有水7天左右。[4]
养殖方法
注意
我国严禁食用福寿螺,养殖福寿螺只可作一些水生动物的饲料。
养殖场所
福寿螺对养殖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只要水源充足,水质不受污染,一般池塘、水坑、河沟、莲田等均可放养。但要求水源充足、水交换方便、水中溶氧充足。
- 1,池塘。一般养鱼池塘都可养螺,但塘埂要高出水面50厘米,或四周用竹篱、网片等围栏。进出水口要设置栏网。池塘面积一般为 1000~1334平方米。
- 2.零星水面。荒废浅塘、浅水坑、沟渠、低洼地等零星水面,只要稍加改造,水深保持40~50厘米即可。
- 3,水泥池。池高60厘米左右,池宽1、5~2米,长形,池塘垂直光滑,池两端设进排水口,并安装防逃设施。新建水泥池应浸后清法使用。
幼螺放养
- 1.放养前准备。一是幼螺放养前要排干池水,彻底清除野杂鱼;二是不能与鲤鱼、青鱼、罗非鱼等混养;三是池水温要与孵化池水温基本一致;四是池内栽些和放些水藻、水葫芦、水花生、树枝等,供螺食用、附着、产卵、乘凉等,面积为池面积的25%。[1]
- 2、放养量。选择个体均匀、色泽光洁、无破损的个体。每平方米放养只重5克左右的幼螺60~100个。经3~4个月养殖,一般个体重可达60克。
饲养管理
- 1.饲料投喂。幼螺以浮萍、嫩菜叶、瓜皮、麸皮等为主,每天投料3~4次,以后还应增投一些精料。青、精科比为5:1,成螺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为螺重的10%。
- 2.水质调节,要保证水中溶氧充足,一般每9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4天换水-次,微流水养殖更好。
- 3.防逃防害。除建好防逃设施外,可在池周围撤石灰等碱性物质防逃。要采取多种方法灭鼠,同时防止家禽的侵害。
- 4.收获。福寿螺一般16℃停止生长,这时可干池捕捞上市。同时,挑选个体大、色泽光洁、无破损的作为种螺。
- 5.种螺越冬管理。福寿螺8℃休眠,6℃以下就会死亡。室外越冬可选用避风向阳的小池塘或小水泥池,池深1.2米,池底有15厘米左右淤泥,水深保持50~60厘米,水面上搭设塑料膜保温,两边留门,定期通风增氧。还可利用温泉水、井水建池越冬。室内可用电热棒加温。水温一定要保持10~12℃,并适时换水和适量投喂。
参考消息
相关视频
过去农村常有的福寿螺,现在怎么几乎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