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州三坊七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里坊街区,保护面积达40公顷,位于福州市老城区中心,是经过抚州老城区拆除建设后剩下的一部分,非常珍贵,是福州历史的源泉、文化的根源。有“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称;良好地保存了众多历史建筑,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传统的社会高层人士聚居区。[1]

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众多名人故居所在地,有“一座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说。[2][3]

自21世纪初起,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保护备受关注,并先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4]

2009年,与北京国子监街青州昭德古街黄山屯溪老街一起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福州鼓楼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城中心历史文化街区。

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为轴,西侧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等“三坊”,东侧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等“七巷”。

历史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八姓入闽,大量中原人口进入晋安郡,成片居住在郡城子城南门外,即今三坊七巷一带。

唐朝末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筑福州罗城,并按照长安城的里坊格局严格布局,今三坊七巷一带遂纳入城中。

南宋方志《三山志》中记载了城内各条坊巷的名称和布局,其中就包括今三坊七巷中的九条坊巷,且已成为上层士大夫集中居住的街区。作为一个整体的“三坊七巷”的称呼则始自清朝中期,初见于刘士棻的诗歌以及林枫的方志《榕城考古略》。

这里自古是贵族和士大夫的居住地,清至民国辉煌,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富人区,老胡同格局至今基本保持完整,是中国城市唯一剩下的“里邦群岛活化石”。

胡同内现存的古民居约270馀座, 160处被列为保护建筑。

明清建筑博物馆

这个从唐末五代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就嵌在福州市最繁华的市中心,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里俨然成为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事实上,三坊七巷除有名人故居、传统民居、花厅园林、祠庙堂馆等古建筑群外,在坊巷之间更保留了不少古碑、古井、古桥以至古树名木,值得细味和欣赏,穿梭其中,别有一番古意。[5]

保存了唐宋里坊制的传统格局

三坊七巷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唐宋里坊制的传统格局。

居住区由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矩形,各个院落也多为矩形,整体方正有序。坊巷之中以民居为主,住宅与市场分割,商铺集中于南后街上。

坊巷出入口处设立高墙和坊门。文儒坊口镶嵌乡约碑,约束坊内居民行为。

民国时期,最南侧的光禄坊、吉庇巷和最北侧的杨桥巷扩建为马路,此后又铺浇沥青、水泥,因此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

中国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是这三坊。 [6]

衣锦坊

为三坊中第一坊,原名叫通潮巷,据清代《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就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了大官,后来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

古称“通潮”,是因为这个地方过去水网密布,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内。

南宋淳熙年间,曾任江东提刑的闽县人王益祥辞官后衣锦还乡,在此居住,故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第二坊是文儒坊,从宋代就使用这个名字了,据《榕城考古略》记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曾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一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

陈承裘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清代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文儒坊内的闽山巷,俗称“三官堂”,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三官堂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

后称儒林坊。北宋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居住,改称文儒坊。

明朝兵部尚书张经在此居住,因此一度改称尚书里。

光禄坊

为第三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七巷

三坊七巷知多少? - 认识五千年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7]

杨桥巷

旧名右通衢、春风楼、丰盈坊、登俊坊,因西侧原为子城清泰门外的雅俗桥(俗称杨桥),故俗称杨桥巷。现扩为杨桥路。[7]:38,46

郎官巷,旧名延福里。北宋咸平年间刘若虚考中进士,故称荣亲里。之后因宋朝人刘涛居住于此,其子孙都担任郎官,因此改称郎官坊。明朝改郎官巷。

塔巷

旧名修文坊。北宋知县陈肃因坊内科考成绩不佳,改名兴文坊,次年果然有人登科。之后又改名两优释褐坊、文兴坊。

五代时,琅琊王王审知部下的安远使在坊北修建育王塔院,北宋康定年间重建,因此俗称塔巷。

黄巷

永嘉南渡、八姓入闽时,黄姓聚居于此,故得名。

据说唐末黄巢兴兵入闽时,因大儒黄璞在此居住,而下令不得破坏该坊巷。宋朝崔大夫科考及第,因此一度改称新美坊。

安民巷

民间传说黄巢入闽时,在巷口宣布安民,因此得名。

北宋中奉大夫刘藻在此居住,以孝闻名,得到皇帝赏赐,故称锡类坊(锡类指奖赏善行,出自《诗经·大雅·既醉》)。

宣和年间,余深官至太宰,因过去居住于此,故改称元台育德坊(元台为宋朝对首相的别称)。

元朝,福建行省都事贾讷居住于此,其母刘氏于大德年间因守节受旌表,故改称贞节坊。明代改回今名。

宫巷

唐朝有奉祀玄元皇帝的紫极宫建于巷北。故称仙居里,俗称宫巷。

南宋郑性之在状元及第前在此居住,传说其为官后对曾经欺侮过自己的屠夫加以报复,手段严酷,乡人避之不及,故俗称急避巷(一说是“及第巷”的讹传)。后因名字不佳,改称吉庇巷。

保护

1986年,福州获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0年,开始编制保护规划,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负责。

1992年,通过专家评审,但未能获得地方政府批准。

1993年,福州市政府与李嘉诚旗下的闽长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三坊七巷街区的房地产开发合同,计划保护其中的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馀建筑和用地全部更新为高层住宅小区。

2003年,13层商用住宅楼“衣锦华庭”一期完工,导致三坊七巷西北角大片被拆毁。房地产商主导的建设开发受到大批学者、媒体的反对。

2000年,阮仪三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实话实说”节目上表示三坊七巷很有可能保不住了。

2004年,62位福州专家、教授联名致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呼吁保护福州文物。

2005年,福州市政府与闽长置业在谈判后中止了项目合同,将三坊七巷土地的使用权收回。

2006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复工作于年末正式启动。

2007年,阮仪三牵头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福州市政府批复,清华大学张杰教授牵头的《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

2009年,三坊七巷以最高票当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1年,严复故居、水榭戏台等10个景点正式售票开放。

2013年,三坊七巷入选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建筑增补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2015年,评为5A级景区。

视频

福州的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