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田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田村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辖行政村。[1]

中文名称: 福田村

别 名: 隔田

所属地区: 深圳市福田区

邮政区码: 518033

地理位置: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村

面 积: 26.02公顷

人 口: 2413人

方 言: 围头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简介

福田村位于中心区东面,主要分布在深南大道以南,滨河大道以北,皇岗路以东,华强路以西。占地面积26.02公顷,村民姓黄,也有少数姓梁(林姓为潮州人并非原住村民,为早期改革时潮州土地改造由政府统一迁移到深圳各村)。总人口为6万多人,其中村民2413人,外来人口为6万多人。由于福田村与香港马草龙仅一河之隔,福田部分村民有过河到香港耕作的传统习惯并在香港留有黄氏祠堂。改革后期政府也为了配合村民过境耕作的传统习惯,印发了名为《过境耕作证》的证件(持证人只能在香港上水活动,超过活动许可范围即属违犯,并且只能在指定的地点坐人力小船过境),方便村民过香港务农。在南宋光崇、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酉孙迁到松子岭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名为福田村,含意得福于田(据传因福田人有田与其他村庄一田之隔,故被一直以来称为隔田,称福田人为“隔田佬”)。由东头、西头、老围、牛巷、祠堂、新村等六个自然村组成,现改为贝底田坊、牛巷坊,大门坊、东头坊(现改建为福群楼)、西头坊,岗边坊,祠堂坊,福新坊(原梁姓村民居住地)八个片区组成。

历史变迁

福田村是深圳大村庄之一,农田、旱地多达一万多亩,分布范围:北至笔架山,南至深圳河,东至华强路,西至皇岗路。改革开放前,福田村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几个世纪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村庄生活,五十年代后期到七二年末,部份村民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故乡逃到香港,有的后来移民到国外。1981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福田村民全力支持国家建设,以几百元一亩的价格把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给特区的建设。政府把村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征收后,并没有给予就业安置。没有了土地,这对于习惯靠土地收益的农村和农民来说,毫无疑问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农村经济何去何从,拿惯了锄头和镰刀的农民,面对社会的变局,一时手足无措,但必须硬着头皮往前走。村民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后,在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的情况下寻找出路,有的从香港带点小商品回来搞些小商品贸易,还有人搞土方工程运输,参与深圳很多主要干道和项目建设。

集体经济

改革开放前福田村有两个生产队,一年总收入大概3万多元,有1000多人口。改革开放,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潮扑面而来,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集体积累非常薄弱,福田村正是靠银行借贷完成自己的村庄变身,村民集资兴建厂房,吸引外资,办起“三来一补”工业。这些工业发展又带来了很多新的难题,治安管理、市政管理,道路建设,水电配套建设及管理都得靠薄弱的集体经济来承担,没钱了怎么办?只能由村民来集资,一直到2006年福田村的集体经济才摆脱了这些外债。福田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十多亿资产的集体经济实体。

村民的生活

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后,对于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技能的村民来说,面对社会的变局,一时手足无措,但必须硬着头皮往前走。村民们从小商品边境贸易到运输,靠着自己一点点积赞下来的钱在分配得来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栋的小平楼,租给来深圳“淘金”的建设者,建房的钱有很多都是靠在香港的亲戚借来的,村民们的生活才慢慢好转起来,但这给深圳后来者都带来以一种艳羡的眼光,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辛酸呢。

福田村文化

福田村人淳朴,勤劳,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融合社会,并以包容、平等、服务的心态与前来的建设者相处,服务于他们。为了让村民及外来居住人员有个文化活动平台,福田村(股份公司)投资了4000多万元建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图书馆等设施,组建舞蹈队、足球队、蓝球队、醒狮队、书法学会、自行车协会,借力福田环庆文化广场这个平台,每年开展近百场次的文体活动,并形成了福田村特有的文化品牌。如贺岁杯运动会、迎新年联欢晚会、庆元宵贺丁千人盆菜宴,福田村周末文化集市等等,福田村周末文化集市中的“大家乐”卡拉OK平台,免费服务于全市的外来劳务工。

文明的承传

福田村人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福田村新一代青年除了承传上一代的淳朴素质外,还具有求真务实,勤劳好学的品质,村民里都流行着一句“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的名言,股份公司推选一系列奖学措施,但导年轻人求知上进,青少年好学成风。现全村青年有100多人读上大学,其中有30多人到国外留学,他们当中已有很多已学成归来,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建设家园。

视频

深圳福田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