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秃疮花(罂粟科秃疮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秃疮花(罂粟科秃疮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秃疮花(学名: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是罂粟科,秃疮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全体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茎多,绿色,基生叶丛生,叶片狭倒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裂片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叶柄条形,茎生叶少数,生于茎上部,裂片具疏齿,先端三角状渐尖;聚伞花序;花梗无毛;具苞片。花芽宽卵形,萼片卵形.花瓣倒卵形至回形,雄蕊多数, 花丝丝状,花药长圆形,黄色;子房狭圆柱形,绿色,蒴果线形,种子卵珠形,3-5月开花,6-7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至东南部、陕西秦岭北坡、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生长在海拔400-3700米的草坡或路旁、田埂、墙头、屋顶

秃疮花的根及全草可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杀虫等功效,可治风火牙痛、秃疮、痈疽等。秃疮花冬春覆盖率高,可作为果园的保墒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秃疮花

学名;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别称; 秃子花、勒马回、兔子花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罂粟目

科; 罂粟科

属; 秃疮花属

种; 秃疮花

命名者及年代; (Maxim.) Fedde,1905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80厘米,全体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稀无毛。主根圆柱形。茎多,绿色,具粉,上部具多数等高的分枝。基生叶丛生,叶片狭倒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2-4厘米,羽状深裂,裂片4-6对,再次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先端渐尖,顶端小裂片3浅裂,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疏被白色短柔毛;叶柄条形,长2-5厘米,疏被白色短柔毛,具数条纵纹;茎生叶少数,生于茎上部,长1-7厘米,羽状深裂、浅裂或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具疏齿,先端三角状渐尖;无柄。

花1-5朵于茎和分枝先端排列成聚伞花序;花梗长2-2.5厘米,无毛;具苞片。花芽宽卵形,长约1厘米;萼片卵形.长0.6-1厘米,先端渐尖成距,距末明显扩大成匙形,无毛或被短柔毛;花瓣倒卵形至回形,长1-1.6厘米,宽1-1.3厘米,黄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3-4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5-2毫米,黄色;子房狭圆柱形,长约6毫米.绿色,密被疣状短毛,花柱短,柱头2裂,直立。蒴果线形,长4-7.5厘米,粗约2毫米,绿色,无毛,2瓣自顶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卵珠形,长约0.5毫米,红棕色,具网纹。花期3-5月,果期6-7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至东南部、陕西秦岭北坡、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生长在海拔400-3700米的草坡或路旁、田埂、墙头、屋顶。

主要价值

药用

根及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杀虫等功效,治风火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淋巴结核、秃疮、疮疖疥癣、痈疽。

果园保墒

冬春覆盖率高,保墒效果好。陕西关中地区冬春干旱,风大风多,气候干燥,地表土壤水分散失严重。秃疮花匍匐生长,叶大而多,可有效覆盖果园地面。当秃疮花在园内达到一定的群体数量后,冬季的地面覆盖率在60%-70%,春季至5月覆盖率达90%以上。 与果树争肥、争水的矛盾较小。从l0月至翌年3月,果树处于缓慢生长期、休眠期和萌芽生长初期,生理代谢缓慢,对肥水需求较少。而秃疮花此期生长较旺,避开了果树生长发育高峰期。二者争肥、争水矛盾较小。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秃疮花至花期每667平方米可产鲜草800-1000千克。连年种植,腐烂的枝叶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招蜂引蝶,有助授粉。秃疮花的花期较长,与果树花期相遇,可招引蜜蜂和其他昆虫于园内,有助于果树授粉,提高坐果率。 种植管理简单易行。秃疮花抗逆性、抗旱性强,易出苗,按自然生长规律自生自灭。[1]

参考文献

  1. 秃疮花属,医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