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懷
圖片來自搜狐網

秋宵月下有懷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用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頷聯運用對比的手法,作動態描寫,真切地劃刻出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也如它一般;頸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使人更顯得形單影隻,孤獨已無法遏止;尾聯則描繪出在淒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隻影遠望的畫面,傳達了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流露出他心中的閒愁。

目錄

原文

孟浩然〔唐代〕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裡棲息,螢火蟲循着那燈光從捲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淒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裡顯得那麼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着同樣遙遠的月亮。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湧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於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着一層微妙的關係。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託。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隻,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湧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於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後便是最後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淒涼的庭院裡,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願離去。描繪了一幅淒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隻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並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異鄉月夜思念親人而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簡析

  《秋宵月下有懷》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用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頷聯運用對比的手法,作動態描寫,真切地劃刻出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也如它一般;頸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使人更顯得形單影隻,孤獨已無法遏止;尾聯則描繪出在淒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隻影遠望的畫面,傳達了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流露出他心中的閒愁。全詩文筆流暢,以平實的語言營造出別樣幽遠的意境,思痕清晰可見。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