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哲人叹逝川
《秋怀·哲人叹逝川》是宋代理学家刘子翚的作品之一。
刘子翚(huī)(1101~1147)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1]。著有《屏山集》。
“ |
哲人叹逝川,志士悲廪秋。 流光不暂停,忽忽岁欲周。 凉飙袭迥野,飞霜皓盈畴。 华林失鲜辉,奔溪杀湍流。 万化傥日徂,吾生难独留。 而我苦不乐,徘徊复何求。 世途多轨辙,今行非昔谋。 徒尊耿耿意,龃龉固莫投。 时乎不再来,岂余敢怀尤。 王道炳日星,历聘疲轲丘。 归欤既改旆,浩然亦架辀。 寂寞甯子歌,栖迟长卿游。 客嘲徒自解,天问终不酬。 长揖未免烹,说难竟遭囚。 行藏或大谬,圣贤共悠悠。 含思疚愤积,念往川途修。 煌煌青春姿,蹉跎恐兹由。 谅非宏达观,那能齐百忧。 |
” |
— [宋代]刘子翚 |
目录
作者简介
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2]》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翚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哲学思想
在南宋早期,刘子翚是道学的枢纽性人物。在青年时期,他从事过抗击金兵等军事、政治活动,壮年以后以居家讲学为主。他的思想历程是前期沉溺默照禅,后期复归儒学。他为朱熹开示了理学门户,他最终的儒学立场和归宿对朱熹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刘子翚的学问大旨建立在整合理学与禅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他的哲学论著融禅理而不引佛经,铸造了以儒包佛的理学体系。
视频
秋怀·哲人叹逝川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少年朱熹在石塘读书的故事,搜狐,2017-06-09
- ↑ 什么是易经?易经讲的是什么?,搜狐,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