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水(红山飞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秋水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秋水》中国当代作家红山飞雪的散文。

作品欣赏

秋水

喧嚣了整整一个夏天的河水,终于沉静下来了。

一块一块高地露出来。那些断流的水,汇聚起来,一汪一汪积水成了一个个深潭。幽蓝。清澈,有了秋水的娴静与深邃。

它不再流动,却静的发亮。像大地的眸光。

满河道的芦苇却浩浩荡荡,沿着那些深潭,围成一个个圈,将的潭水围起来,像是一道围栏。那些岁月的围栏,将那些仅存的秋水,揽在自己的怀抱。任白云悠悠,水鸟啾啾;任那些圆润的石头,在水里起起落落。

芦苇扬起硕大的芦花,在风中舞蹈,荡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给寂寞的河道看,给沉静的秋水看。

秋水沉静下去,芦花却招摇起来。

蒲苇也成熟了。一支一支枣红色的蒲棒倒映在幽蓝的秋水中,像是一尾尾锦鲤,游来荡去。波纹荡起来,细细密密的涟漪层层推过去,那些红色的蒲棒的影子乱了,就像一颗颗怀春的心。一只翠绿的蜻蜓轻点那些紊乱的秋光水影,却不知自己也陷进那些光影里,在潋滟的水光里看见自己变了形的影子。一阵惊慌失措,狼狈地飞走了。

说起来,芦苇是最懂秋水的。

过了盛夏,大河不再嚣张,只剩下清冷。只有蓬蓬勃勃的芦苇,一杆一杆密密实实簇拥在一起,将那些孤独的,残存的水,护佑起来。那些花花草草,枯萎的枯萎,凋零的凋零了。芦苇却愈加成熟,愈加丰盈。将一生最美的样子拿出来,与秋水为伴。

芦苇一生活得通透,像哲人一样选择与水为邻。它深信先贤“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的箴言,总是站在水边。从芦苇青青到蒹葭苍苍,在自己最为成熟的时候,在沉静的秋水边,去静静思考,慢慢成熟。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有联云“秋水文章不染尘。”是说文章如秋水一般纯净而深邃。也是在说秋水。沉静下来的秋水,不但能够让人临水而心静,它的形态与状态,也如文字那般美好。人在秋水间,都变得纯粹而美好了。所以,古来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秋水,不喧嚣,不狂狷,却容得下春与夏,将整个秋的丰饶与凋敝,也一起收纳。

水沉静下来,鱼也不那么挣命了。因为它们已经无路可逃,就像庄子笔下那两条相濡以沫的鱼。它们也沉下心,寻找一处水深一点的地方,或者石头的缝隙里藏身。即便不能安然度过余下来那个漫长的冬季,也想着多捱一些时日,与秋水共度余生。那些垂钓的人,也安静地坐在岸边的石头上,将长长的鱼竿伸出去,细细的鱼线垂进水里,与藏匿在水里的鱼,比着耐力。

这是秋水旁边最为常见的情景。

秋水里面自然是有鱼的,但绝不足以果腹。这并不影响那些钓鱼的人石头一样定在岸边,从日出,到日上三竿;从晌午,到晚霞满天。他们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来钓岁月蹉跎或是寂寞无边吗?我想,他们是不会像姜尚那样,钓半生的功名;像柳宗元那样,钓那满腹心酸和无处排遣的委屈吧。或许,他们只是垂钓,仅此而已。

我漫步河堤,看那一汪一汪秋水明明暗暗,看那轻柔的芦花飘飘荡荡。

我的内心,也如秋水一般沉静。

 

[1]

作者简介

红山飞雪,孙国华,内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意林》《语文报》《电影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