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刚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种植刚竹
刚竹属(学名:Phyllostachys sulphurea (Carr. ) A.' Viridis ')是禾本科、刚竹属金竹的栽培品种。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5米,幼时无毛,微被白粉,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的各节上不明显;箨环微隆起。箨鞘背面有绿色脉纹,无毛,微被白粉,箨耳及鞘口䍁毛俱缺;箨舌绿黄色,拱形或截形,边缘生淡绿色或白色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微皱曲,绿色,但具桔黄色边缘。叶鞘几无毛或仅上部有细柔毛;叶耳及鞘口䍁毛均发达;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5月中旬出笋。
原产中国,黄河至长江流域及福建均有分布。1840年由上海引至法国栽培,1928年由法国引至美国。刚竹适宜生长在土层较肥厚、湿润耳又排水良好的冲积砂质壤土地带,红、黄粘土及薄砂干旱的地区不宜生长。
刚竹的竿可作小型建筑用材和各种农具柄;笋供食用,惟味微苦。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刚竹
拉丁学名:Phyllostachys viridis
别称:榉竹、胖竹、柄竹、台竹、光竹
界:植物界
科:禾本科
属:刚竹属
分布区域: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生长类型:竹类
形态特征
秆高10-15米、径8-10厘米,淡绿色。枝下各节无芽,秆环平,但分枝各节则隆起。全秆各节箨环均突起,新竹无毛,微被白粉;老竹仅节下有白粉环。节间具猪皮状皮孔区,秆箨密布褐色斑点或斑块,先端截平,边缘具较粗须毛,无箨耳和䍁毛。箨舌紫绿色,箨叶带状披针形,平直、下垂,每小枝有2-6片叶,披针形,翠绿色至冬季转黄色。常见的栽培品种有:碧玉间黄金竹:cv.Houzeauana 竹竿绿色,纵槽淡黄绿色,故又名槽里黄刚竹和绿皮黄筋竹,著名庭院观赏竹种。黄皮刚竹cv.Robert young 新秆绿底色上有深绿色纵条,节下有深绿色环节,绿色叶片上也常有乳脂色条纹。故又名黄皮绿筋竹,是绿化园林的佳品。 [1]
生长习性
刚竹抗性强,适应酸性土至中性土,但PH8.5左右的碱性土及含盐0.1%的轻盐土亦能生长,但忌排水不良。能耐-18℃的低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生于低山坡。竹材强韧。
物种分布
原产于我国,黄河之长江流域及福建均有分布。国内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有栽培;美国、法国也有栽培。
园林用途
刚竹秆高挺秀,枝叶青翠,是长江下游各省区重要的观赏和用材竹种之一。可配植于建筑前后、山坡、水池边、草坪一角,宜在居民新村、风景区种植绿化美化。宜筑台种植,旁可植假山石衬托,或配植松、梅,形成“岁寒三友”之景。 [2]
繁殖方法
选用母竹:以干株较矮三年生左右的为最好。因为,干株矮容易起植、装运、装植后风不易摇动、蒸发量少,不用截梢;同时,三年生的母竹繁殖力最强,容易成活、发笋多。
截取母竹鞭根:竹子繁殖完全靠母竹的鞭根,没有鞭根的母竹栽活了也不发笋。竹子鞭根分两种,一种是老鞭(即来鞭),是原来生长出母竹的鞭根,年龄较老,生长力已弱;另一种是新鞭(即去鞭),是母竹向外伸延繁殖新竹的鞭根,年龄小,生长力强,母竹的繁殖,主要靠这种新鞭的发展。因此,栽种母竹时,栽的根孽愈大,新鞭愈长就愈好。但是竹鞭过长,栽植不便,同时挖掘根鞭时,往往伤及其它竹根,影响到整个竹林的发展,所以,一般用新鞭30-45厘米,用老鞭20-25厘米即可。注意新老鞭的区别:老竹鞭的芽苞尖内生长,芽苞较小、较少,节较稀;新竹鞭的芽苞尖向外生长,芽苞较大、较多,节较密。在挖取母竹的时候,还要注意保护母竹竹身和鞭根连接的地方(根蒂)。根蒂若碰伤或折断了,就会使母竹丧失繁殖的能力。
栽植的时间和方法:栽植时间以入冬封冻前和来春二月底、三月上旬最好。栽前先刨宽30厘米、深30厘米、长100厘米长方形穴,穴内垫细土15-20厘米(土肥更好),然后取母竹鞭根栽下,栽后封土、浇水、踏实,再在竹根周围培上细土堆。每亩定植35株,成活后约3-5年即可发展成林。
栽培技术
浇水:母竹栽植后,每年浇水2-3遍,能促使成活率高,发笋快。老竹林每年浇水1-2遍,能促使发笋多、生长旺。
压土施肥:压土能改良林地土壤结构,增强地力,促使鞭根发展。刚竹喜欢有机肥料,可以结合压土进行施肥,这样效果更大。
抚育:新竹未成林前,每年要锄草松土。成林的老竹,经过年采伐,就要进行间伐,以达到不断发笋更新。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