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种植孝顺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种植孝顺竹

种植孝顺竹
原圖鏈接

顺竹,禾木科刺竹属。灌木型丛生竹,地下茎合轴丛生。竹秆密集生长,秆高2~7米,径1~3厘米。幼秆微被白粉,节间圆柱形,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刚毛。秆绿色,老时变黄色,梢稍弯曲。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每小枝着叶5-10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叶表面深绿色,叶背粉白色,叶质薄。原产中国,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西南等省区。多生在山谷间,小河旁。长江流域及以南栽培能正常生长。山东青岛有栽培,是丛生竹中分布最北缘的竹种。[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孝顺竹

别 名:凤尾竹、凤凰竹、蓬莱竹、慈孝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种植孝顺竹
原圖鏈接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竹亚科

族:簕竹族

属:簕竹属

亚 属:孝顺竹亚属

种:孝顺竹

命名者及年代:(Lour.) Raeusch. ex Schult.,1830

中文学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el ex J. A. et J. H. Schult.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

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主要变种

毛凤凰竹(Bambusamultiplex(Lour.) Raeusch. ex Schult. var. incana B. M. Yang):该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箨鞘背面被糙伏毛。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南。生于旷地或溪边。

观音竹(Bambusamultiplex(Lour.) Raeusch. ex Schult.var.riviereorum R. Maire):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特征为竿实心,高1-3米,直径3-5毫米,小枝具13-23叶,且常下弯呈弓状,叶片较原变种小,长1.6-3.2厘米,宽2.6-6.5毫米。原产于中国华南地区。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也常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或盆栽以供观赏。

石角竹(Bambusamultiplex(Lour.) Raeusch. ex Schult.var. shimadai (Hayata) Sasaki):该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蘀鞘先端近于两侧对称的宽拱形。分布于中国台湾。常年植于旱地田野间和山麓,广州庭园间也有栽培。该变种常栽培以作绿篱和防风林。

黄纹竹(Bambusa glaucescens (Willd.) Sieb. ex Munro cv. Yellowstripe Chia et C. Y. Sia):该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节间在具芽或具分枝的一边具黄色纵条纹。分布于中国四川。栽培于成都望江楼公园。

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Alphonse-Karr R. A. Young):该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中国四川、广东和台湾等省于庭园中栽培。竿和分枝的色泽鲜明,有如黄金间碧玉,在庭园种植以供观赏。

银丝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 Silverstripe R. A. Young):该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中国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垂枝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 Willowy R. A. Young):该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分枝下垂,叶片细长,一般长10-20厘米,宽8-16毫米。原产于中国,广州庭园中有栽培。为庭园观赏品种,叶片细长,枝叶下垂,形似垂柳,甚为美观。

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 Fernleaf R. A. Young):该栽培品种与观音竹(Bambusamultiplex(Lour.) Raeusch. ex Schult.var.riviereorumR. Maire)相似,但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具9-13叶,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等特征与之有别。原产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小叶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 Stripestem Fernleaf R. A. Young):该栽培型与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cv. Fernleaf R. A. Young)相似,其不同处在于植株较矮小,高1-3米,竿初时色淡红,后转为黄色并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小枝下弯,具12-20叶,叶片长1.6-3.8厘米。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生长习性

据了解,慈孝竹植物性喜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气候,在南方暖地竹种中,由于慈孝竹的耐寒力较强,喜排水良好、湿润的土壤。一般情况下,慈孝竹植物种植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园林绿地中习见栽培观赏或作绿篱。[2]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东南亚及日本;中国华南、西南直至长江流域各地都有分布。是丛生竹类中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竹种之一,可以引种北移。

栽培技术

一般采用母竹移栽法,种植最宜在3月间,选择生长健壮、大小适中、无病虫害、秆茎芽眼肥大、须根发达的1、2年生的母竹。挖掘时,要连蔸带土3-5秆为一丛挖起。母竹留枝2-3盘,其余截去,及时种植,否则应放在阴凉避风处浇水保湿,远距离运输应妥善包装,防止损伤根眼及振荡宿土。由于孝顺竹地下茎节间短缩,向外延伸慢,栽植密度应比散生竹要大,栽前穴底先填细土施腐熟的厩肥,与表土拌匀,将母竹放下,分层盖土压实,务使鞭根与土壤密接、,浇定根水,覆土比母竹原着土略深2-3厘米。也可移蔸栽植,即削去竹秆,只栽竹蔸。

养护管理

据相关了解,慈孝竹植物栽植的时节在六、七月份,夏季时节更容易成活。同时,更适合慈孝竹的生长。在种植慈孝竹竹子时应将根系蘸满泥掺和成稀泥,同时,种植人员应保持竹子根部泥土的湿润,可以有效的促进慈孝竹植物的生长。

主要价值

观赏:竹秆青绿,叶密集下垂,姿态婆娑秀丽,在中国长江以南多栽培于庭园供观赏,或种植宅旁作缘篱用,也常在湖边、河岸栽植。孝顺竹叶片数目甚多,排成羽毛状,枝顶端弯曲,是观赏竹类,常见于寺庙庭园间。

经济:秆材柔韧,纤维长度在2.5毫米以上,为优良的造纸原料,可代绳索拥扎脚手架。用秆所削刮成的竹绒是填塞木船缝隙的最佳材料。

药用:竹叶供药用,有解热、清凉和治疗流鼻血之效。


相关视频

T197孝顺竹的介绍

孝顺竹孝子孝孙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