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科白

梵行讨论 | 贡献2023年9月14日 (四) 14:4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科白'''注音: kē bái 释义: [actions and spoken parts in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是元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科白注音: kē bái

释义: [actions and spoken parts in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是元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代言体。以语言和动作为主,而不是通过唱词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1]

[]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