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科肯德尔效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科肯德尔效应
图片来自itsfun

科肯德尔效应(英语:Kirkendall effect):二种原子扩散速率不同金属的界面,经扩散后发生移动的现象,称为“科肯德尔效应”。[1]

这是欧内斯特•科肯德尔于1947年在韦恩州立大学任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时用黄铜(70%铜和30%锌)和铜,接触面用钼丝做记号,在785度摄氏扩散56天后的实验结果发现的。

简介

此前,金属原子扩散机理的要点认为:

  1. 金属扩散原子和原来原子交换位置;
  2. 金属扩散原子和原子缺位交换位置;
  3. 扩散金属间的界面经扩散处理后,不会发生移动。

科肯德尔效应与原有的金属扩散机理最根本区别是,二种扩散系数不同的金属接触,它们之间的界面,经扩散处理后会发生移动;界面向扩散系数大的金属这边移动。科肯德尔效应说明;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

柯肯效应在金属冶金,扩散理论,和焊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用它控制固体连接边界处所形成的空洞;用来制造空洞纳米颗粒和纳米管等。

恩内斯特•柯肯德尔

恩内斯特•欧利维•柯肯德尔(英语:Ernest Oliver Kirkendall,1914年7月6日-2005年8月22日)是一位美国的化学家与冶金学家。1947年柯肯德尔发现了柯肯德尔效应

柯肯德尔成长于密歇根高地公园,于底特律的韦恩州立大学取得学士学历。在取得密歇根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后,柯肯德尔回到韦恩州立大学讲授化学工程。1984年柯肯德尔获入选“工程大学名人堂”(College of Engineering's Hall of Fame)。柯肯德尔最终死在维吉尼亚州亚历山大的一间养老院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