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中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中吟十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包括《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歌舞》和《买花》。全篇十首诗从不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与民生疾苦,白居易自己说“十首《秦吟》近正声”。

创作背景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组诗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

文学赏析

《秦中吟十首》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一作《贫家女》。诗中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主旨在抒写“富家女易嫁”、“贫家女难嫁”。前两句诗意在引出“贫富则有殊”的意旨,琅琅上口,且富哲理。次二句提出的选美标准——悦目,不同于传统的选美标准。从全诗的诗意看,“悦目”的标准,既含容貌美,尤含心灵美。富家女虽易嫁,却“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却“嫁晚孝于姑”。足见选美标准有贫富善恶之别,具重要的社会意义。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此诗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豪奢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此诗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此诗讥讽了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之流,讽刺了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诗人在抨击“谀墓”恶习时,还指出有些好官吏虽无石碑,却有口碑载德。诗人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写弹五弦琴技艺之美妙,对于当时人不懂得古乐表示惋惜。其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此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是组诗中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1]

点评

叶燮《原诗》:《重赋》、《致什》、《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屉,此风人之能事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白居易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