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中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中吟十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詩作品,包括《議婚》、《重賦》、《傷宅》、《傷友》、《不致仕》、《立碑》、《輕肥》、《五弦》、《歌舞》和《買花》。全篇十首詩從不同側面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弊端與民生疾苦,白居易自己說「十首《秦吟》近正聲」。

創作背景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後創作於長安的一組諷喻詩。這組詩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寫成的。

文學賞析

《秦中吟十首》這組詩在反映社會現實,抨擊黑暗勢力方面相當深刻,發人深省。後世評論者常以其與杜甫詩相提並論。白居易自己在《與元九書》中也說:「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

《議婚》:一作《貧家女》。詩中作者對當時崇尚的婚姻觀作了一番評論,對當時受封建門第觀念影響重財輕人,攀高結富的惡俗做出揭露與批判,並對難於出嫁的貧家女寄予了同情。主旨在抒寫「富家女易嫁」、「貧家女難嫁」。前兩句詩意在引出「貧富則有殊」的意旨,琅琅上口,且富哲理。次二句提出的選美標準——悅目,不同於傳統的選美標準。從全詩的詩意看,「悅目」的標準,既含容貌美,尤含心靈美。富家女雖易嫁,卻「嫁早輕其夫」,貧家女難嫁,卻「嫁晚孝於姑」。足見選美標準有貧富善惡之別,具重要的社會意義。

《重賦》:當時皇帝除國庫外,另設私庫,儲藏群臣進貢的財物,以供自己享樂之用。地方官員藉機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斂,以「羨餘」(即賦稅之盈餘)的名義向皇帝進貢,從而得到加官晉爵的機會。廣大勞動人民則在重稅壓迫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對此現象大為不滿,但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沒有或不敢把矛頭指向皇帝,只得對貪官污吏作出強烈批評。但詩的後半部分對重賦產生的後果的大力渲染,無形中強化了對「本意在憂人」而實「奪我身上暖」的最高統治者的仇恨。評論者以之與杜甫《石壕吏》相比。

《傷宅》:此詩通過對權貴們的豪華宅第及豪奢生活的描繪,對豪門顯貴的奢侈之風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唐代中葉,達官貴人奢侈成性,動輒大興土木,營造園第。這種行徑對百姓造成了災難。作者對此進行了諷刺,認為興建豪宅的錢最好用於救濟貧民,宅地與榮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全詩語言樸實,描寫細膩,感情悲憤沉鬱,深刻反映出中唐時期整個統治階層享樂腐化,不思進取的社會現實。

《傷友》:也作《傷苦節士》或《膠漆契》。作者對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現了一種感傷淒涼之情。昔日洛陽社中,無論貧賤富貴,都能相互幫助;而今長安道上,兩相面對卻如「隔雲泥」。對比之中表達了作者對友道之不古的憂傷。

《不致仕》:此詩諷刺了「愛富貴」「戀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據《國史補》《堯山堂偶雋》等書記載,此詩可能譏諷杜佑。此詩的文字上頗有古風,後世評論者認為可與陶淵明詩亂真。

《立碑》:一作《古碑》。此詩譏諷了企圖立碑傳名和諛墓得金之流,諷刺了誇耀門第、歌功頌德之風。詩人在抨擊「諛墓」惡習時,還指出有些好官吏雖無石碑,卻有口碑載德。詩人認為立碑「諛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雖無碑碣,卻能「至今道其名。」

《輕肥》:詩名取自《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世以「輕肥」借指達官貴人。作者首先極言了內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後於結尾處通過「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樣的強烈對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五弦》:此詩寫彈五弦琴技藝之美妙,對於當時人不懂得古樂表示惋惜。其描寫手法相當高明,運用烘托、比喻、反襯等豐富多變的手法描寫了趙叟技藝,而末尾則說:俗人「不好古」,名貴的「綠窗琴」只能閒置一旁,落滿塵土。以音樂喻人,實為作者自況。

《歌舞》:此詩與《輕肥》略近,其中所說雖是閿鄉一地,在當時卻具有普遍意義。作者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情況:一方面朱門車馬窮奢極侈;另一方面無辜的囚犯凍死獄中。對比之中,主題自然顯現。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相似。

《買花》:這是組詩中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貴族官僚豪奢遊蕩,一擲千金。這首詩構思,僅僅從買花這個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詩末用「田舍翁」的嘆息作結:「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裡含有十分深刻的意義,已經觸及到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本身。所謂「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1]

點評

葉燮《原詩》:《重賦》、《致什》、《傷友》、《傷宅》等篇,言淺而深,意微而屜,此風人之能事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白居易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