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始皇帝

增加 8,708 位元組, 4 年前
外部链接
{{Emperorcn box
|图像=[[File:秦始皇1.jpg|缩略图| 居中|秦始皇|[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836502577&di=eab56ae4bd50a008943ef4f25eb839f2&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cache.netease.com%2Fbook%2F2009%2F12%2F2%2F20091202181201b793d.jpg 原图链接][http://book.163.com/09/1202/17/5PI0PE3O00923INP.html 来自网易读书的图片]]]
|名称=秦始皇
|姓名=嬴政
「[[秦始皇帝]]」和「[[始皇帝]]」的称谓,首见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着作的《[[太史公书]]》,即《[[史记]]》,其中「[[秦始皇帝]]」出自《[[秦本纪]]》{{refTag|name=秦本纪|1=《[[s:史记/卷005|史记·秦本纪]]》}},而「[[始皇帝]]」则出自《[[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refTag|name=秦本纪}}{{refTag|name=秦始皇本纪|1=《[[s:史记/卷005|史记·秦始皇本纪]]》}}。由于[[秦始皇]]首度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故此[[秦始皇]]的正式称谓应为「'''[[秦始皇帝]]'''」{{refTag|1={{en}}see Chinese Emperors by Ma Yan. ISBN 978-1-4351-0408-2}}。
== ''' 早年生活 '''==
=== ''' 人质之子 '''===
[[ 嬴政 ]] 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 [[ 邯郸 ]] ,父亲是 [[ 秦公子]][[秦庄襄王]]| [[ 异人]](有一说为[[吕不韦]]),母亲是[[赵姬 ]] ( [[ 秦庄襄王]])| [[ 赵姬]]。
由于[[秦昭襄王]]採用了[[范睢]]「[[远交近攻]]」<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9|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进(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ref>的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需要互换[[人质]]([[质子 ]] ( [[ 东亚政治]])| [[ 质子]])以示真诚。 [[ 秦国 ]] 派到 [[ 赵国 ]] 的[[质子 ]] ( [[ 东亚政治]])| [[ 质子]]是 [[ 秦始皇 ]] 的父亲 [[ 异人 ]] (又名 [[ 子楚 ]] ,即 [[ 秦庄襄王 ]] ),异人当时是被 [[ 秦昭襄王 ]] 立为 [[ 太子 ]] 的[[安国君]](即 [[ 秦孝文王 ]]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5|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ref>的其中一个 [[ 庶子 ]] [[ 异人 ]] 有20多个兄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ref>,加上他的母亲 [[ 夏姬 ]] 不受 [[ 安国君 ]] 宠爱<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ref>,因此他继承王位的机会很低。更不幸的是,由于秦赵两国已发生数次的军事冲突,因此 [[ 异人 ]] [[ 赵国 ]] 的待遇并不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ref>{{refTag|name=cutqian1|pages=21-30}}。
[[ 异人 ]] 就这样成为[[赵国]]的人质,但是[[濮阳]]大商人[[吕不韦]]却改变他晚年的命运<ref group="古" name="paoyang" />。 [[ 吕不韦 ]] 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 [[ 异人 ]] [[ 奇货可居 ]] 」,很快成了 [[ 异人 ]] 的朋友。当时 [[ 异人 ]] 的父亲[[安国君]]已即位为 [[ 秦王 ]] ,[[华阳夫人]]被立为 [[ 王后 ]] ,但 [[ 华阳夫人 ]] 无子, [[ 吕不韦 ]] 便亲自游说 [[ 华阳夫人 ]] 之弟[[阳泉君]]<ref group="古" name="queenbrother" />,指 [[ 秦王 ]] 年事已高,如无意外[[子傒]]便会登位,必重用 [[ 士仓 ]] [[ 阳泉君 ]] 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ref group="古" name="queennoson" />。 [[ 阳泉君 ]] 大惊下问计于吕,[[吕不韦]]巧施簧舌,指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 [[ 王后 ]] 倘若能立 [[ 异人 ]] [[ 太子 ]] [[ 异人 ]] 肯定会感念 [[ 华阳夫人 ]] 的恩德,作为 [[ 国舅 ]] [[ 阳泉君 ]] ,在权势方面也就得到保障<ref group="古">《战国策·秦策五》:「子异人贤材也,弃于在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ref>。
{{See also|奇货可居}}
[[阳泉君]]被[[吕不韦]]说服,同意游说 [[ 王后 ]] [[ 王后 ]] 便要求 [[ 赵国 ]] [[ 公子异人 ]] 遣返 [[ 秦国]]<ref group="古">《战国策·秦策五》:「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ref>。
=== ''' 安然返秦 '''===
[[ 异人 ]] 的返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 [[ 赵国 ]] 不允 [[ 异人 ]] 返国, [[ 吕不韦 ]] 不得不亲自游说[[赵孝成王]],指 [[ 秦国 ]] 不会因为一个 [[ 质子 ]] 而放弃攻赵,但若厚礼相送 [[ 异人 ]] 返秦登上王位,便可以赢得未来 [[ 秦王 ]] 的友谊,而且 [[ 吕不韦 ]] 更称现时 [[ 秦孝文王 ]] 年事已高,一旦驾崩, [[ 赵国 ]] 尽管以 [[ 异人 ]] 为质, [[ 秦国 ]] 也随时可以另立 [[ 秦王 ]] [[ 赵国 ]] 只会一无所得,最终 [[ 赵王 ]] 同意 [[ 异人 ]] 返国<ref group="古" name="talktochiu" />。
自返秦后, [[ 吕不韦 ]] 便让 [[ 异人 ]] 穿着楚服拜见 [[ 王后 ]] [[ 王后 ]] 大悦并替 [[ 异人 ]] 改名为“楚”,史称「 [[ 子楚 ]] 」<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ref>。其后 [[ 子楚 ]] [[ 秦王 ]] 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子楚)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ref>, [[ 秦王 ]] 大讶,在丞相面前称其儿子们没人比得上 [[ 子楚 ]] ,同时在 [[ 王后 ]] 劝说下将 [[ 子楚 ]] 立为 [[ 太子]]<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ref>。
[[ 秦孝文王 ]] 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享年54岁。随后 [[ 太子 ]][[ 子楚 ]] 即位,也就是 [[ 秦庄襄王 ]] ,他任命 [[ 吕不韦 ]] 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ref group="古" name="bluetin" />,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 [[ 秦国 ]] 的强势地位{{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不过 [[ 庄襄王 ]] 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 [[ 嬴政 ]] 因而正式坐上 [[ 秦王 ]] 的宝座{{refTag|1={{en}}Donn, Lin. Donn, Don. Ancient China. (2003年). Social Studies School Service. Social Studies. ISBN 978-1-56004-163-4, 9781560041634.第49页.}}。
=== ''' 身世之谜 '''===据《[[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所生。但《[[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吕不韦将赵姬餽赠给子楚时,已经知道她怀孕,亦即是说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东汉史家[[班固]]亦引用此说法,在他的着作《[[汉书]]》中称嬴政为吕不韦之私生子<ref group="古">东汉班固《[[s:汉书/卷027下之上|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曰,诸畜生非其类,子孙必有非其姓者,至于始皇,果吕不韦子。京房易传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马生子。亡天子,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ref>。
据《[[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所生。但《[[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吕不韦将]]赵[[姬餽]]赠给[[子楚]]时,已经知道她怀孕,亦即是说[[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东汉]]史家[[班固]]亦引用此说法,在他的着作《[[汉书]]》中称[[嬴政]]为[[吕不韦]]之[[私生子]]<ref group="古">东汉班固《[[s:汉书/卷027下之上|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曰,诸畜生非其类,子孙必有非其姓者,至于始皇,果吕不韦子。京房易传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马生子。亡天子,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ref>。 「 [[ 奇货可居 ]] 」的故事是作为 [[ 秦始皇 ]][[ 嬴政 ]] 身世的主要证明,分别记载在《[[战国策]]》及《史记·吕不韦列传》中,但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在细节上仍有不少出入,现摘录下表如下: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历代史家均相信《 [[ 史记 ]] 》所载,其中以 [[ 清人]][[梁玉绳]]为之辩论最力,但梁却跟很多文人,包括明人[[王世贞]]{{notetag|1=王世贞《读史后辩》-{云}-:「毋亦不韦故为之说,而泄之秦皇,使知其为真父,长保富贵耶?抑其客之感恩者,故为是以駡始皇,而六国之亡人,侈张其事,欲使天下之人,谓秦先六国亡也。不然,不韦不敢言,太后复不敢言,而大期之子,鸟知其非嬴出也?」}}及 [[ 汤聘尹]]{{notetag|1=汤聘尹《史稗》-{云}-:「异人请妇,至大期而诞子,未必请之时,遽有娠也。虽有娠,不韦岂肯轻泄之?而亦孰从知之?果有娠而后献,当始皇在赵,母子俱匿,其妪独不能语子以吕氏之胤?如齐东昏妃子之于萧缵耶?如语之故,始皇必不忍忘一本之系,何至忿然曰:『君何亲于秦,号曰仲父?』以奉先王之功,且躬出其后,而俾之迁蜀以死,虽宾客游说万端,而莫之阻,亦自知嬴非吕矣。则吕易嬴之说,战国好事者为之。」}}一样,质疑「不韦献匿身姬」的说法;在他所着的《 [[ 史记志疑 ]] 》中,根据唐初[[孔颖达]]《 [[ 春秋左传注疏 ]] 》所-{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但《 [[ 史记 ]] 》却以十二月作大期,此外亦指出若 [[ 赵姬 ]] 未足月就生下 [[ 嬴政 ]] [[ 子楚 ]] 绝无不知的道理,而且修史很多时候服务于政治,为了证明本朝得位「顺天应人」,对前朝故事总有曲笔、污衊之辞,可信性存疑,由于汉承秦祚、恶尽归秦, [[ 司马迁 ]] 总不能公然在史书中翻桉,故此特意记下生 [[ 秦始皇 ]] 的年月,至于一般人相信「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应为误读《 [[ 史记 ]] 》的缘故{{notetag|1=梁玉绳-{云}-:「《左氏》僖十七孕过期,《疏》-{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则大期乃十月之期,不作十二月鲜。即如《史》注,十二月曰大期。夫不及期可疑也,过期尚何疑?若谓始皇之生,本不及期,隐之至大期,而乃以生子告,则子楚决无不知之理,岂非欲盖弥彰乎?只缘秦犯众怒,恶尽归之,遂有吕政之讥。史公本纪,特书生始皇之年月,而于此更书之,犹-{云}-世皆传不韦献匿身姬,其实秦政大期始生也。别嫌明疑,合于春秋书子同生之义,人自误读《史记》耳。」,参见马元材(马非百)着:《秦始皇帝传》第59页。}}。翻译《[[吕氏春秋]]》的外国学者 [[ 约翰·诺伯洛克 ]] (''[[John Knoblock]]'')教授及 [[ 杰弗瑞·瑞杰尔 ]] (''[[Jeffrey Riegel]]'')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用以诽谤 [[ 秦始皇 ]] [[ 吕不韦]]{{refTag|1={{en}}Lü, Buwei. Translated by Knoblock, John. Riegel, Jeffrey. The Annals of Lü Buwei: Lü Shi Chun Qiu : a Complete Translation and Study. (2000年).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3354-0, 9780804733540.}}{{refTag|1={{en}}The Annals of Lü Buwei. Knoblock, John and Riegel, Jeffrey Tra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ISBN 978-0-8047-3354-0.第9页}},而按照现代医学理论,“ [[ 吕不韦 ]] 生父论”中所谓的 [[ 赵姬 ]] “怀胎十二个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这是因为人类的[[妊娠]]时间只有266天(不足九个月){{refTag|1=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5013605.html 方舟子:从秦始皇生父之谜说起],2006年11月8日}}。
近代治先秦史名家[[马非百]]不但质疑「不韦献匿身姬」,更指《 [[ 史记 ]] 》中「 [[ 奇货可居 ]] 」的版本实属伪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 [[ 吕不韦 ]] 封邑的记载。据《 [[ 汉书·地理志 ]] 》所言,秦代并无 [[ 河南 ]] 之名, [[ 庄襄王 ]] 元年初置[[三川郡]],至[[汉高祖]]时,始改名 [[ 河南郡]]<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8上|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ref>。 [[ 吕不韦 ]] 之采邑显然不会是 [[ 河南郡 ]] ,而是《 [[ 战国策 ]] 》所记载的「蓝田十二县」。此外, [[ 马非百 ]] [[ 司马迁 ]] 在记述六国史事时,多数引用《 [[ 战国策 ]] 》,惟独「 [[ 奇货可居 ]] 」一事别据他说,令人奇怪{{refTag|name=mafaibei|page=59-60}}。此外,「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只在《 [[ 史记 ]] 》记载,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文献记录,按照[[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说法,在史学上属于「孤证」,可信性成疑{{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
另一方面,[[郭沫若]]亦在《[[十批判书]]》提及其他疑点{{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
# 「不韦献匿身姬」一事与[[春申君]]将怀有身孕的[[李园]]之妹,献给无子的[[楚考烈王]]的情节雷同,过于巧合。
# 《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有「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之说,显然与前文「赵姬乃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自相矛盾。
== # 即位 ==《[[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有「[[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之说,显然与前文「[[赵姬]]乃[[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自相矛盾。
嬴政 ==''' 即位 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后被秦将[[蒙骜]]迅速平定<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ref>。
由于年龄尚幼的关係,嬴政尊称相国吕不韦为[[ 仲父]]主持国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 》:「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 即位当年 号称『仲父』」。</ref>,以蒙骜、[[ 王齮晋阳]] 发生叛乱,后被秦将[[ 麃公蒙骜]] 等为将军迅速平定<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 晋阳反,元年,将军 蒙骜 、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击定之 。」</ref>。
当时各诸侯国 由于年龄尚幼 贵族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 关係 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为「[[ 门客|食客嬴政]] 」,而以供养食客众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 尊称相 国[[ 信陵君吕不韦]] 、赵国[[ 平原君仲父]] 、齐 主持 [[孟尝君]]及楚国[[春申君]])为首。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歎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 「太子政立为王 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 以秦之彊 为相国 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号称『仲父』」 。</ref> 。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以[[ 吕氏春秋蒙骜]] 》,写成八览 六论 [[王齮]] 十二纪,共二十万言[[麃公]]等为将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 卷085卷006|史记· 吕不韦列传秦始皇本纪]]》: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着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 「蒙骜 六论 王齮 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 麃公等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将军 </ref>{{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
当时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为「[[门客]]|[[食客]]」,而以供养食客众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及[[楚国]][[春申君]])为首。[[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歎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ref>。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着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ref>{{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 据 [[ 日本 ]] 就实大学综合历史学系 [[ 李开元 ]] 教授的分析,当时 [[ 秦国 ]] 的国政,完全掌握在三大[[外戚]]势力手中,分别是以 [[ 嬴政 ]] 的养祖母[[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系外戚, [[ 嬴政 ]] 真正祖母[[夏姬 ]] ( [[ 秦孝文王]])| [[ 夏姬]]为代表的韩系外戚{{notetag|1=夏姬的“姬”,是妇人的称谓;姬前的“夏”,或者是姓氏,或者是与出生国相关的某种称谓。由于夏朝的活动区域,以山西南部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和河南西部的阳城(今河南洛阳)为中心,战国时代都属于韩国的领土,基于这种地域观念而言,称韩为夏,称韩国出身的韩夫人写作夏姬,应当是合乎情理的。}},以及 [[ 嬴政 ]] 生母 [[ 赵姬 ]] 为代表的赵系外戚,这三大外戚势力的倾轧,深刻地影响 [[ 嬴政 ]] 即位初期的历史{{refTag|name=secret2|1={{cite book | title=《秦始皇的秘密》 | publisher=中华书局 | author=李开元教授 | year=2009年 | isbn=9787101067125}},第二桉 弟弟与假父的故事}}。
==='''成蟜叛变'''===
[[成蟜]]{{notetag|1=成蟜的原名应作「盛桥」或「成桥」,「蟜」乃恶谥,按秦汉时期惯例,叛臣皆冠以恶名、恶谥,《[[s:史记/卷078|史记.春申君列传]]》及《[[s:战国策/卷06|战国策·秦策四]]》记载的「盛桥」、「盛橇」即是「成蟜」{{refTag|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3版,第427页}}。}}为 [[ 秦庄襄王 ]] 之子, [[ 嬴政 ]] 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 [[ 夏姬 ]] 为代表的[[战国韩国| ]] 韩国]] 系外戚的族人{{refTag|name=secret2}}{{notetag|1=成蟜生母除了韩系外烕一说,另有说法指成蟜生母乃吕不韦家姬。史学界一直指《史记·吕不韦列传》对秦始皇生母的出身记载自相矛盾,因而衍生「赵豪家女」与为「吕不韦家舞女」并非一人的说法。根据以上说法,秦始皇生母实为赵豪家女{{refTag|1=《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第1.3章 秦始皇是谁的儿子?}}。不过在本栏中,成蟜生母则採用韩系外烕一说。}},被封为[[长安君]]。
公元前239年( [[ 秦王政 ]] 八年), [[ 嬴政 ]] [[ 成蟜 ]] 率军攻打 [[ 赵国 ]] [[ 成蟜 ]] [[ 屯留 ]] (今[[山西省]][[屯留县]])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 [[ 成蟜 ]] 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 [[ 屯留 ]] 的百姓被流放到 [[ 临洮 ]] (今[[甘肃省]][[岷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应无死字)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ref>。 [[ 成蟜 ]] 投降 [[ 赵国 ]] 后,被[[赵悼襄王]]封于饶(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ref group="古">{{Wikisource history|史记|043|赵世家|quote=(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ref>。
对于 [[ 成蟜 ]] 叛变的原因,据 [[ 李开元 ]] 分析,有可能因为其主要靠山,韩系外戚的 [[ 夏姬 ]] [[ 秦王 ]] 政七年去世<ref group="古">[[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七年五月)十六日。夏太后死。</ref>, [[ 嫪毐 ]] [[ 赵姬 ]] 授意下,彻底清洗韩系外戚势力,领兵在外的 [[ 成蟜 ]] 被迫叛乱{{refTag|name=secret2}}。
有一说法指 [[ 秦朝 ]] 末代君主[[子婴]]是 [[ 成蟜 ]] 的后裔{{refTag|1=李开元:[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3/733.html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2006年7月16日载于国史探微网站}}{{notetag|1=关于子婴的身世,有四种说法,一说为扶苏之子,一说为秦始皇之弟,一说为胡亥之兄,一说为长安君成蟜之子,四种说法学术界尚无定论。}}。
==='''嫪毐之乱'''===
[[ 秦庄襄王 ]] 亡故后, [[ 吕不韦 ]] [[ 太后 ]][[ 赵姬 ]] [[ 嬴政 ]] 的母亲)的关係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係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notetag|1=《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为「太后淫不止」。}}{{refTag|name=cutqian1|page=45-53}}。随着 [[ 嬴政 ]] 年龄渐长, [[ 吕不韦 ]] 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阳具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音'''涝矮''',粤音'''路蔼''')作为[[门客]]{{refTag|name=mah|1={{en}}Mah, Adeline Yen. (2003年).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Growing Up Through China's Proverbs. Published by HarperCollins. ISBN 978-0-06-000641-9, 9780060006419.第32至34页.}},并借机让 [[ 嫪毐 ]] 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阳具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 [[ 太后 ]][[ 赵姬 ]] 耳中<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ref>。
正如 [[ 吕不韦 ]] 所料, [[ 太后 ]] 果然对 [[ 嫪毐 ]] 大感兴趣,于是 [[ 吕不韦 ]] 假装不知情地将 [[ 嫪毐 ]] 带进宫中,并找人假意告发 [[ 嫪毐 ]] 有犯[[腐刑]]| [[ 腐罪]]之嫌。另一方面, [[ 吕不韦 ]] 又暗中教唆太后,替 [[ 嫪毐 ]] 安排「[[给事中]]」的职务留在宫中。太后深以为然,暗中收买行 [[ 腐刑 ]] 的役人,不对 [[ 嫪毐 ]] 执行[[腐刑]],但要他们对外宣称 [[ 嫪毐 ]] 已受刑,并将 [[ 嫪毐 ]] 的鬍鬚拔除。 [[ 嫪毐 ]] 就这样成为服侍 [[ 太后 ]][[ 赵姬 ]] 身边的侍宦<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鬚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ref>。
太后完全为 [[ 嫪毐 ]] 的「巨阴」而痴狂,其间竟意外怀孕。为了避人耳目, [[ 太后 ]] [[ 嫪毐 ]] 捏造[[卜卦]]| [[ 卜辞]],指居于[[咸阳]]不利,双双移至 [[ 秦国 ]] 旧都[[雍城|雍]](今[[陝西省]][[凤翔县]]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ref>,其间 [[ 太后 ]] [[ 嫪毐 ]] 诞下两子{{refTag|name=mah}}{{refTag|name=cutqian1|page=45-53}}。
公元前239年( [[ 秦王政 ]] 八年), [[ 嫪毐 ]] 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为其[[食邑]],又以[[河西郡|河西]]、[[太原郡|太原]]等郡为其封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ref>。 [[ 嫪毐 ]] 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 [[ 嫪毐 ]] 门客的,也达到千馀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ref>。
不过按照 [[ 秦国 ]] 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 [[ 王翦 ]] 在灭楚前,曾向 [[ 嬴政 ]] 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ref group="古" name="needfarm">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ref>,而 [[ 王翦 ]] 当时已经有消灭 [[ 赵国 ]] ,重创 [[ 燕国 ]] 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 [[ 史记 ]] 》也没有提到 [[ 嫪毐 ]] 封侯的原因。有学者推断, [[ 嫪毐 ]] 封侯不外乎军功或告奸( [[ 商鞅 ]] 法:告奸者与杀敌同赏),正是在 [[ 嫪毐 ]] 封侯的同一年, [[ 成蟜 ]] [[ 蒲鶮 ]] [[ 屯留 ]] 发动叛乱,有可能是 [[ 嫪毐 ]] 平定成蟜之乱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资格{{refTag|name=secret2}}。
公元前238年( [[ 秦王政 ]] 九年),22岁的 [[ 嬴政 ]] 按照惯例到 [[ 秦国 ]] 旧都雍举行[[冠礼]]<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ref>{{refTag|name=cutqian1|page=45-53}},其间有人向 [[ 嬴政 ]] 告发 [[ 嫪毐 ]] 为假宦,并与太后 [[ 赵姬 ]] 淫乱,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 [[ 秦王 ]] [[ 嬴政 ]] 下令彻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ref>。 [[ 嫪毐 ]] 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 [[ 秦王 ]] [[ 太后 ]] 印信,引导其童僕门客和少数受骗军队发动政变,攻击 [[ 蕲年宫]]<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衞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ref>。
[[ 嬴政 ]] 令相国 [[ 吕不韦 ]] 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notetag|name=chuwwan|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指昌平君为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昌文君名亦不知也。不过学者胡正明认为,昌平君率兵平叛时,尚未为秦相;司马贞的理解是对史记文字的句读有误。}}率兵平叛<ref group="古" name="defeat">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ref>。 [[ 嫪毐 ]] 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refTag|name=mah}}{{refTag|name=cutqian1|page=45-53}}。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ref>, [[ 嫪毐 ]] 被生擒,被送至 [[ 咸阳 ]] 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refTag|name=mah}},其童僕门客皆被流放蜀地, [[ 太后 ]][[ 赵姬 ]] 则被囚在[[雍城|雍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ref>。
可是在当时,[[禁锢]]亲母始终有悖孝道, [[ 嬴政 ]] 馀怒未消,下令凡为 [[ 太后 ]] 求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被杀<ref group="古">西汉刘向{{Wikisource history|说苑|009|正諌}}:(秦王)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从蒺藜其嵴肉,干四肢而积之阙下,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矣。</ref>。这时 [[ 齐国 ]] 人[[茅焦]]劝说 [[ 嬴政 ]] ,指出幽禁母亲有损 [[ 嬴政 ]] 声名,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对收买六国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ref><ref group="古">西汉刘向{{Wikisource history|说苑|009|正諌}}: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嚮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ref>。 [[ 嬴政 ]] 顿时茅塞顿开,采纳了 [[ 茅焦 ]] 的建议,厚葬被杀的大臣,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 [[ 太后 ]] 接回 [[ 咸阳 ]] ,复居 [[ 甘泉宫 ]] ,母子关系得以恢复<ref group="古">西汉刘向{{Wikisource history|说苑|009|正諌}}:皇帝立驾,千乘万骑,空左方自行迎太后萯阳宫,归于咸阳。复居甘泉宫。</ref>。 [[ 茅焦 ]] 因此事被尊为[[上卿]]<ref group="古">西汉刘向{{Wikisource history|说苑|009|正諌}}:乃立(茅)焦为仲父,爵之上卿</ref>。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 [[ 茅焦 ]] 的一番话未足于令 [[ 嬴政 ]] 改变初衷,真正让 [[ 嬴政 ]] 担忧的,是赵系外戚势力在 [[ 嫪毐 ]] 之乱中几乎烟消云散,让 [[ 华阳夫人 ]] 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出于 [[ 帝王 ]] 平衡的需要, [[ 嬴政 ]] 才宽大对待 [[ 嫪毐 ]] 流放蜀地的门客,以及将 [[ 赵姬 ]] 迎归 [[ 咸阳 ]] ,避免楚系外戚独霸朝堂{{refTag|name=secret2}}。
公元前229年( [[ 秦王政 ]] 十九年), [[ 太后 ]][[ 赵姬 ]] 去世, [[ 谥号 ]] [[ 帝太后 ]] ,与 [[ 庄襄王 ]] 合葬在[[茝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諡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茝阳。</ref>。
===''' [[ 吕不韦 ]] 失势'''===
[[ 嫪毐 ]] 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 [[ 吕不韦 ]] [[ 嬴政 ]] 打算诛杀 [[ 吕不韦 ]] ,但 [[ 吕不韦 ]] 毕竟令 [[ 嬴政 ]] 父亲得以登上 [[ 秦王 ]] 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 [[ 吕不韦 ]] 门客求情,于是打消了判处 [[ 吕不韦 ]] 死刑的念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ref>。公元前237年( [[ 秦王政 ]] 十年)十月, [[ 嬴政 ]] 以失职为名罢免 [[ 吕不韦 ]] 的[[相国]]职务,并把 [[ 吕不韦 ]] 放逐到其领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ref>。
不过一年过后, [[ 吕不韦 ]] 仍然名声显赫,有不少来自各 [[ 诸侯国 ]] 的宾客使者,专程拜访 [[ 吕不韦]]<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ref>。 [[ 嬴政 ]] 惟恐 [[ 吕不韦 ]] 发动叛乱,在公元前235年( [[ 秦王 政12 政]]12 年)向他赐下一封指责他的[[敕书]],大致内容如下:
{{Quote_box
}}
[[吕不韦]]被下诏,命他与其族人迁往 [[ 蜀地 ]] ,想到 [[ 嬴政 ]] 不会放过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ref>,遗体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 [[ 洛邑]][[北邙山]]{{notetag|1=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按:不韦饮鸩死,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芒山。}}  [[嬴政]]对于[[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採取下列措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ref> * 对于出身自六国{{notetag|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所谓「晋人,逐出之」,并非单纯指韩赵魏三国的人,而是广义指外国人,即非秦人。见《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 9787811138405.第1.10章 李斯浮沉谜桉}}的[[吕不韦]]门客,一律驱逐出境
嬴政对于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採取下列措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ref>* 对于出身自六国{{notetag|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所谓「晋人,逐出之」,并非单纯指韩赵魏三国的人,而是广义指外国人,即非秦人。见《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 9787811138405.第1.10章 李斯浮沉谜桉}}的吕不韦门客,一律驱逐出境。* 对于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 [[ 秦国 ]] 官员,剥夺其爵位,流放至[[房陵]]{{notetag|1=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若是秦人哭临者,夺其官爵,迁移于房陵。}} * 对于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国官员,若未参与吕不韦葬礼,同样流放至房陵{{notetag|1=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若是秦人不哭临不韦者,不夺官爵,亦迁移于房陵。}},但不剥夺其爵位
* 自嫪毐及 对于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国]]官员,若未参与[[ 吕不韦 相继死去后 ]]葬礼 嬴政怒气稍歛,就让 同样 流放 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房陵]]{{notetag| 1=唐朝张守节《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正义 》: 若是 王所加怒吕 人不哭临 不韦 、嫪毐皆已死,乃皆複归嫪毐舍人迁蜀 。</ref> 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吕不韦、嫪毐等人 遵从正道处理国事的话,就会剥 家人充当为奴<ref group="古">司马 《[[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以来 移于房陵。}} 操国事 道如嫪毐、不韦者籍 剥夺 门,视此。</ref> 爵位
[[ 京都大学嫪毐]] 名誉教授吉川忠夫推测,在嫪毐叛乱事件当中,嬴政查出背后跟 及[[ 吕不韦 有关 ]]相继死去后 实际已出乎 [[ 嬴政 ]]怒气稍歛,就让流放到[[蜀地]] 预料{{refTag|name[[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ref group=cutqian1"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page=45-53}}。至于陈舜臣则推测少年嬴政早有剷除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所加怒 吕不韦 、嫪毐皆已死 独揽大权的念头{{refTag|name=chen|page=154-194}}。另一方面,从嬴政在 乃皆複归 嫪毐 叛乱之后三年 舍人迁蜀者。</ref> 才对 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 吕不韦 作出较严厉 ]]、[[嫪毐]]等人不遵从正道 理国事的话 就会剥夺其官职,家人充当为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 及对出席吕 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 不韦 葬礼宾客的不同处分 者籍其门 都显示嬴政在政治上的慎重{{refTag|name=chen|page=154-194}} 视此。</ref>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忠夫]]推测,在[[嫪毐]]叛乱事件当中,[[嬴政]]查出背后跟[[吕不韦]]有关,实际已出乎[[嬴政]]的预料{{refTag|name=cutqian1|page=45-53}}。至于[[陈舜臣]]则推测少年[[嬴政]]早有剷除[[吕不韦]],独揽大权的念头{{refTag|name=chen|page=154-194}}。另一方面,从[[嬴政]]在[[嫪毐]]叛乱之后三年,才对[[吕不韦]]作出较严厉处分,以及对出席[[吕不韦]]葬礼宾客的不同处分,都显示[[嬴政]]在政治上的慎重{{refTag|name=chen|page=154-194}}。 至此, [[ 嬴政 ]] 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王位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 [[ 秦国 ]] 名实相符的[[君主]]。
=='''歼灭六国'''==
==='''统一前的预备'''===
[[ 嬴政 ]] 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 [[ 秦国 ]] 将领[[蒙骜]]分别在 [[ 秦王政 ]] 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 [[ 韩国 ]] 十三城<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ref>,以及在 [[ 秦王政 ]] 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 [[ 魏国 ]] 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 [[ 东郡]]<ref group="古" name="20cities"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ref>。
====''' [[ 郑国渠]]'''====
{{See also|郑国渠}}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 [[ 秦王政 ]] 元年)开始建造<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始皇帝元年,击取晋阳,作郑国渠。</ref>{{notetag|1=东汉班固[[s:汉书/卷029|《汉书·沟洫志》]]记载: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与史记所记年份完全相符,因此郑国渠建造的年份应为秦王政元年。}},位于今日 [[ 中国 ]][[陕 西省 ]][[ 泾阳县 ]][[ 上然村 ]] 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 ]]( [[ 战国]])| [[ 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 ]] ( [[ 水工]])| [[ 郑国]],其真正身份是 [[ 韩国 ]] 的[[间谍]]| [[ 细作]]。
当时 [[ 三晋 ]] 之一的 [[ 韩国 ]] 听说 [[ 秦国 ]] 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 [[ 秦国 ]] 的国力,使 [[ 秦国 ]] 无法向东用兵, [[ 韩国 ]] 便让水工 [[ 郑国 ]] 找机会游说 [[ 秦国 ]] ,让 [[ 秦国 ]] 凿通泾水,从 [[ 中山 ]] 以西到 [[ 瓠口 ]] 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馀里,用来灌溉农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ref>。工程进行途中, [[ 郑国 ]] 的阴谋被发觉, [[ 嬴政 ]] 打算杀掉 [[ 郑国 ]] [[ 郑国 ]] 指自己虽然是为 [[ 韩国 ]] 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 [[ 韩国 ]] 延续多少国祚{{notetag|1=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郑国-{云}-:「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是也。}},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 [[ 秦国 ]] 大为有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ref>。
实际上以 [[ 秦国 ]] 之强,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灾害的烕胁, [[ 秦王政 ]] 四年(公元前243年)[[蝗灾]]严重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 [[ 嬴政 ]] 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ref>,在某程度上说明在 [[ 关中 ]] 地区建渠,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因此 [[ 嬴政 ]] 最终命令 [[ 郑国 ]] 继续把渠修成<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秦以为然,卒使就渠。</ref>。
自渠成后,淤积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硷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併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 [[ 郑国渠 ]]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ref>。
===='''谏逐客书与李斯'''====
{{See also|谏逐客书}}
虽然 [[ 郑国渠 ]] 的建设本身对 [[ 秦国 ]] 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 [[ 秦国 ]] 的意图,郄引起 [[ 秦国 ]] 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 [[ 山东 ]] 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 [[ 嬴政 ]] 颁布「 [[ 逐客令 ]] 」,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ref>{{refTag|name=cutqian2|page=54-62}}。
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记载, [[ 嬴政 ]] 颁布「 [[ 逐客令 ]] 」的时间为 [[ 秦王政 ]] 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 [[ 吕不韦 ]] [[ 嫪毐 ]] 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 [[ 逐客令 ]] 」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国 [[ 吕不韦 ]] ,以削弱 [[ 吕不韦 ]] 的势力。 [[ 吕不韦 ]] 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 [[ 李斯 ]] 主动向 [[ 嬴政 ]] 上书,这就是着名的「[[s: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内容大致如下:
{{Quote_box
}}
[[ 嬴政 ]] 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 [[ 逐客令 ]] ”<ref>《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ref>,命人追回 [[ 李斯 ]] ,并恢复其官职。
===='''徵辟韩非'''====
{{see also|韩非|韩非子}}
[[韩非]]出身 [[ 韩国 ]] 公族<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ref>,有口吃的毛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ref>,与 [[ 李斯 ]] 都是 [[ 战国 ]] 着名 [[ 思想家]][[荀子]]的学生, [[ 李斯 ]] 自觉才学不如 [[ 韩非]]<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ref>,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refTag|name=cutqian2|page=54-62}}。
自[[商鞅变法]]后使 [[ 秦国 ]] 强大后, [[ 秦国 ]] 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法家思想]],并用之作为治国方针{{refTag|name=cutqian2|page=62-69}}。另一方面, [[ 韩非 ]] [[ 荀子 ]] 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 [[ 韩王 ]] ,但不为所用,于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着作。
[[ 韩非 ]] 的着作流传到 [[ 秦国 ]] 后, [[ 嬴政 ]] 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ref>,当从 [[ 李斯 ]] 口中得知作者为 [[ 韩非 ]] 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 [[ 韩王 ]] [[ 韩非 ]] 出使 [[ 秦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曰:「此韩非之所着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ref>。
公元前233年( [[ 秦王 政14 政]]14 年), [[ 韩非 ]] 出使 [[ 秦国]]{{refTag|name=cutqianyr}},受到 [[ 嬴政 ]] 的欣赏,准备加以重用, [[ 李斯 ]] 与[[姚贾]]{{notetag|1=《[[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记载韩非向嬴政进谗言,指出使关东三年,破坏四国合纵的姚贾实际上只是借嬴政之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儘管姚贾最终消除了嬴政的疑心,但自此与韩非结仇。}}怕 [[ 嬴政 ]] 重用 [[ 韩非 ]] ,私下诬陷 [[ 韩非 ]] ,说 [[ 韩非 ]] [[ 韩国 ]] 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 [[ 秦国 ]] ,既然不能为 [[ 嬴政 ]] 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 [[ 嬴政 ]] [[ 韩非 ]] 禁锢在 [[ 云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ref>{{notetag|1=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云}-:「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 [[ 嬴政 ]] 深以为然{{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不过 [[ 李姚 ]] 两人害怕 [[ 嬴政 ]] 反悔,为免夜长梦多,于是派人给 [[ 韩非 ]] 送去毒药,让他自杀{{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 [[ 韩非 ]] 想向 [[ 嬴政 ]] 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ref>。
后来 [[ 嬴政 ]] 后悔,命人赦了 [[ 韩非 ]] 的罪名,但为时已晚, [[ 韩非 ]] 已被毒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ref>。
在众多 [[ 韩非 ]] 着作中, [[ 嬴政 ]] 则比较欣赏 [[ 韩非 ]] 在《 [[ 孤愤 ]] 》、《 [[ 五蠹 ]] 》的理论阐述,例如 [[ 韩非 ]] 在《[[s:韩非子/孤愤|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ref group="古">《[[s:韩非子/孤愤|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姦。</ref>。另一方面, [[ 韩非 ]] 亦在《 [[ 五蠹 ]] 》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ref group="古">《[[s: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ref>
[[ 韩非 ]] 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家|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徵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ref group="古">《[[s: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ref>。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 [[ 嬴政 ]] 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
==='''歼灭六国'''===
{{Main|秦灭六国之战}}
[[ 郑国渠 ]] 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 [[ 秦国 ]] 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 [[ 嬴政 ]] 因而发动了历时十年的统一六国战争。
===='''总方针'''====
[[ 李斯 ]] 早在担任 [[ 吕不韦 ]] 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 [[ 嬴政 ]] 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 [[ 嬴政 ]] 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併六国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机如果不抓住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 [[ 秦国 ]] 的时候, [[ 秦国 ]] 要席卷 [[ 中原 ]] ,吞併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今怠而不急就,诸侯複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ref>。另一方面, [[ 魏国 ]][[ 大梁人]][[尉缭]]亦指六国与 [[ 秦国 ]] 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 [[ 秦国 ]] 却是一桩大麻烦,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愍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 [[ 嬴政 ]] 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ref>。
[[ 嬴政 ]] 深以为然,听从了 [[ 尉缭 ]] 的计谋,为了显示恩宠, [[ 嬴政 ]] 还让 [[ 尉缭 ]] 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ref>,并任命 [[ 李斯 ]] [[ 长史 ]] ,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后, [[ 嬴政 ]] 随即派良将随后攻打。由于秦军战胜所付出的代价甚少,故 [[ 嬴政 ]] 任命 [[ 李斯 ]] 为客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齎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ref>。
[[ 嬴政 ]] [[ 李斯 ]] [[ 尉缭 ]] 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center>
===='''削弱赵国'''====
[[ 嬴政 ]] 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 (战国)|韩国]],因为 [[ 韩国 ]] 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 [[ 韩国 ]] 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 [[ 三晋 ]] 唇齿相依, [[ 嬴政 ]] 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 [[ 赵国 ]]
公元前236年( [[ 秦王 政11 政]]11 年),赵军将领[[庞煖]]率领主力北上攻打 [[ 燕国 ]] ,想胁迫 [[ 燕国 ]] 一起进攻 [[ 秦国 ]] [[ 嬴政 ]] [[ 赵国 ]] 进攻[[燕国]]之际,以救援 [[ 燕国 ]] 为由,派[[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两路攻打 [[ 赵国 ]] ,拉开了消灭六国的序幕。
当赵军攻取了赵燕边境的[[勺梁]](今 [[ 河北省]][[定州市]]北)时, [[ 王翦 ]] 出兵攻打 [[ 赵国 ]] 的[[上党郡]];当赵军攻取了 [[ 燕国 ]] 的狸(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时, [[ 王翦 ]] 已攻克了 [[ 赵国 ]] 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杨]](今山西省[[左权县]])等六座城池。 [[ 王翦 ]] 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当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当赵军攻取了 [[ 燕国 ]] 的[[阳城]](今 [[ 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时, [[ 桓齮 ]] 攻克了 [[ 赵国 ]] 的[[邺城]](今 [[ 河北省]][[磁县]][[邺镇]])和[[安阳]](即 [[ 新宁中 ]] ,今 [[ 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当 [[ 庞煖 ]] 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漳水]]流域全数吞併。秦军与赵军同步行动, [[ 赵国 ]] 只夺得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实力大减{{NoteTag|此战《史记》的记载多有错杂不明之处,采纳杨宽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观点,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103页。{{refTag|1={{cite book|author=杨宽|coauthors= |title=《战国史料编年辑证》|year=2001年11月|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 |location= |isbn=7208031851}}}}}}<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悼襄王)九年,赵攻燕,取狸、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攻阏与、橑杨。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ref><ref group="古">《韩非子·饰邪》: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应为勺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即狸)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邺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应为漳)尽矣。臣故曰:赵龟虽无远见于燕,且宜近见于秦。秦以其「大吉」,闢地有实,救燕有有名。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ref>。
公元前234年( [[ 秦王 政13 政]]13 年),秦军再度进攻 [[ 赵国 ]] 的[[平阳]](今 [[ 河北 ]][[ 磁县 ]] 东南)、[[武城]]( [[ 磁县 ]] 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ref>。 [[ 赵国 ]] 经过 [[ 秦国 ]] 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 [[ 桓齮 ]] 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 [[ 赵国 ]] 后方,大破赵军,攻佔了 [[ 赤丽 ]] [[ 宜安 ]] (今[[河北省]] [[ 葶城 ]] 西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ref>。公元前233年初( [[ 秦王 政14 政]]14 年),秦军进逼 [[ 邯郸 ]] ,[[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 李牧 ]] 率边防军主力与 [[ 邯郸 ]] 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 [[ 宜安 ]] 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 [[ 桓齮 ]] 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 [[ 秦国 ]] ,史称「[[肥之战]]」。 [[ 赵国 ]] 夺回了被 [[ 秦国 ]] 佔领的土地, [[ 李牧 ]] 因此战受封为「武安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ref>。
===='''灭韩赵两国'''====
{{see also|秦灭韩之战|秦灭赵之战}}
[[ 李牧 ]] 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 [[ 赵国 ]] 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 [[ 赵国 ]] 援韩的可能, [[ 秦国 ]] 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 赵国 ]] 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 [[ 秦王 政14 政]]14 年)向 [[ 秦国 ]] 称臣<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四年)韩王请为臣。</ref>。公元前232年( [[ 秦王 政15 政]]15 年),秦军分两路进攻 [[ 赵国 ]] ,一军至[[邺城]],一军至[[太原]],取 [[ 狼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ref>,但其后在 [[ 番吾 ]] 再被 [[ 李牧 ]] 击败,史称「[[番吾之战]]」<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ref>。
[[ 秦国 ]] 虽然进攻 [[ 赵国 ]] 失败,但并不能挽回 [[ 韩国 ]] 危如累卵的形势。 [[ 秦王 政16 政]]16 年, [[ 韩国 ]] 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 [[ 秦国 ]] 。当年九月, [[ 嬴政 ]] 派[[内史腾]]去接受 [[ 韩国 ]] 所献之地,由他代理 [[ 南阳 ]] 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 [[ 秦国 ]] 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ref>,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作好准备。
公元前230年( [[ 秦王 政17 政]]17 年), [[ 嬴政 ]] 借着 [[ 赵国 ]] 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 [[ 韩国 ]] 的大好机会<ref group="古" name="famine">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牆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ref>,命内史腾攻打 [[ 韩国 ]] ,并擒获 [[ 韩王 ]] 安, [[ 韩国 ]] 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ref>,建郡治于[[阳翟]](今 [[ 河南]][[禹州]]){{notetag|1=中国历史地图集(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主编:王全国), ISBN 978-7-980013-01-5/K‧01}}{{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但 [[ 嬴政 ]] 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于 [[ 南阳 ]] 的举措<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8下|汉书·地理志]]》:「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ref>,却造成 [[ 韩国 ]] 故地局势不稳, [[ 秦国 ]] 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 嬴政 ]] 自然不会因为灭韩而满足, [[ 赵国 ]] 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ref group="古" name="famine" />{{refTag|1=中国文化研究院 灿烂的中国文明Hk.chiculture.net. "[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http://hk.chiculture.net/0105/htmlBackup/0105c12.html ''破赵逼燕'']}}{{refTag|name=Haw|1={{en}}Haw, Stephen G. (2007年). ''Beijing a Concise History''. Routledge. ISBN 978-0-415-39906-7.第22-23页}},可说是消灭 [[ 赵国 ]] 的大好机会,于是大举出兵,命 [[ 王翦 ]] [[ 杨端 ]] 和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 [[ 邯郸]]<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ref>。 [[ 赵国 ]] [[ 李牧 ]] 、[[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ref>。
吸取了 [[ 番吾 ]] 之战失败的教训, [[ 秦国 ]] 遂派间谍贿赂 [[ 赵国 ]] 权臣[[郭开]]{{notetag|1=《[[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出走]]》一文记载当时向赵王进谗言陷害李牧的人,是赵国大臣韩仓。}},要 [[ 郭开 ]] 离间 [[ 李牧 ]] [[ 赵王 ]] [[ 郭开 ]] 其后向 [[ 赵王 ]] 迁进言,指 [[ 李牧 ]] [[ 司马尚 ]] 欲谋反。 [[ 赵王 ]] 迁乃使 [[ 赵葱 ]] [[ 齐国 ]] 出身的将领颜聚,取代 [[ 李牧 ]] 为将。 [[ 李牧 ]] 拒不受命,更使 [[ 赵王迁 ]] 倍加相信 [[ 李牧 ]] 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 [[ 李牧 ]] 并将他处决,并免除 [[ 司马尚 ]] 的将军之位<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ref><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21|战国策 卷二十一 赵策四]]》: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为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ref>。
公元前228年( [[ 秦王政 ]] 十九年), [[ 秦国 ]][[ 王翦 ]] 军破赵军,杀 [[ 赵葱 ]] ,俘 [[ 颜聚 ]] ,佔 [[ 邯郸 ]] [[ 赵王 ]] 迁被俘虏, [[ 赵国 ]] 灭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赵[[代王嘉|公子嘉]]在 [[ 邯郸 ]] 被攻佔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 [[ 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为代王,向东与 [[ 燕国 ]] 的军队会合<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ref>。至于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郡|中山]],做好攻打 [[ 燕国 ]] 的准备<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屯中山。</ref>。
[[ 王翦 ]] 攻佔 [[ 邯郸 ]] 后, [[ 嬴政 ]] 亲自到 [[ 邯郸 ]] ,找到当初与他在 [[ 赵国 ]] 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 [[ 太原 ]] 、[[上郡]]返回都城 [[ 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
===='''新郑骚乱'''====
[[ 韩国 ]] 遗民并未因为 [[ 韩国 ]] 沦亡而变得安于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着反秦的馀波。
虽然 [[ 韩王 ]] 安自被虏后, [[ 嬴政 ]] 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 [[ 韩国 ]] 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于 [[ 秦国 ]] 各个击破{{refTag|name=tin}},但自从[[荆轲]]刺秦事件后, [[ 嬴政 ]] [[ 山东 ]] 六国的态度大变, [[ 韩王 ]] 安也被牵连,在 [[ 秦王政 ]] 二十年被迫离开 [[ 韩国 ]] 本土,以割断他和 [[ 韩国 ]] 遗民之间的联系{{refTag|name=secret3|1={{cite book | title=《秦始皇的秘密》 | publisher=中华书局 | author=李开元教授 | year=2009年 | isbn=9787101067125}},第三桉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同时由于 [[ 韩国 ]] 并没有对 [[ 秦国 ]] 作殊死的抵抗, [[ 嬴政 ]] 只是将 [[ 韩王 ]] 安迁徙至附近的[[淮阳|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refTag|name=tin|1=田馀庆着《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原刊《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refTag|name=secret3}},留下了温和的余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 [[ 嬴政 ]] 的预料相反,就在 [[ 韩王 ]] 安被迁徙的次年( [[ 秦王政 ]] 二十一年), [[ 韩国 ]] 遗民愤于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ref group="古" name="hanrevolt">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廿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ref>{{refTag|name=secret3}}。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 [[ 韩王 ]] 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ref group="古" name="hankingdead">《睡虎地秦简·编年纪》:韩王死。昌平君其处,有死𫊸属(秦王政21年)。</ref>{{refTag|name=tin}}{{refTag|name=secret3}}。
===='''灭 [[ 魏国]]'''====
{{see also|秦灭魏之战}}
早在 [[ 秦王 政16 政]]16 [[ 韩国 ]] [[ 南阳 ]] 地的时候,迫于 [[ 秦国 ]] 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 [[ 秦国 ]] 献地求和, [[ 秦国 ]] 在该地设置 [[ 丽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ref>。此时 [[ 嬴政 ]] 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 [[ 魏国 ]] 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 [[ 秦王 政21 政]]21 年), [[ 嬴政 ]] 藉口 [[ ]] 王背弃献出 [ 青阳 ]] (今 [[ 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 [[ 秦国]][[南郡]]为理由<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ref>,派 [[ 王贲 ]] 率大军出[[函谷关]]{{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秦王政21年)王贲击楚}},攻佔了 [[ 楚国 ]] 北部的十几座城<ref group="古" name="10city">司马迁[[s:史记/卷040|《史记·楚世家》]]:(楚王负刍)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ref>。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 [[ 王贲 ]] 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 [[ 魏国 ]] 国都[[大梁]](今 [[ 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 大梁 ]] 居于 [[ 睢水 ]] 、[[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託 [[ 大梁 ]] 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 [[ 王贲 ]] 竟引 [[ 黄河 ]] [[ 鸿沟 ]] [[ 汴渠 ]] )水灌入城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ref>。
公元前225年( [[ 秦王 政22 政]]22 年), [[ 大梁 ]] 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牆崩坏,[[魏王假]]投降, [[ 魏国 ]] 灭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4|《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95-101}}。 [[ 嬴政 ]] [[ 魏国 ]] 地区设立[[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昌平君叛秦'''====
{{see also|秦灭楚之战|昌平君}}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 [[ 楚国 ]] 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 管如此, [[ 三晋 ]] 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 [[ 楚国 ]] 最为强大。 [[ 楚国 ]] 亦随之成为继 [[ 赵国 ]] 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 [[ 楚国 ]] 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 [[ 云梦秦简 ]] 》(亦称[[睡虎地秦简]])的《 [[ 编年记 ]] 》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 昌平君 ]] 是[[楚考烈王]] [[ 熊元 ]] 的庶子{{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按:楚捍(即楚幽王)有母弟犹(即楚哀王),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无子,而上文-{云}-考烈王无子,误也。}}{{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3&page=124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十五-卷十九》,第124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名启{{notetag|1=1982年,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一个秦代铸造的铜戈,称为「十七年丞相启状戈」,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铜戈刻有十七个文字:「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𫊸,工邪」。学者指「丞相启」应为昌平君熊启,「丞相状」应为[[隗状]]。}}{{refTag|name=chengpin}},其父 [[ 熊元 ]] 返楚即位为 [[ 楚王 ]] 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 [[ 秦国]]{{refTag|name=chengpin|1=末代楚王史迹鈎沉——补《史记·昌平君列传》,李开元着,载于史学集刊2010年1月(第1期)}}。由于他与 [[ 华阳夫人 ]] 同属 [[ 楚国 ]] 王族,故此成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于 [[ 秦国 ]] 政坛,更与 [[ 嬴政 ]] 联手平定 [[ 嫪毐 ]] 之乱<ref group="古" name="defeat" />{{refTag|name=chengpin}}。 [[ 吕不韦 ]] 去相后, [[ 昌平君 ]] 继任为丞相{{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据此可知昌平君曾任秦国丞相。以秦汉官职任免的正常程序而论,丞相免职后,一般由御史大夫递补升任。当吕不韦、昌平君接受诏令平定嫪毐之乱时,昌平君的排名仅次于吕不韦,可推测吕不韦被罢相后,应由时任御史大夫的昌平君接任丞相,这亦合乎秦汉官职升迁的制度程序,亦可参见注33。}}{{refTag|name=chengpin}}。
[[ 嬴政 ]] 决定消灭 [[ 楚国 ]] 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为 [[ 秦国 ]] 主要大臣,包括 [[ 昌平君 ]] [[ 李信 ]] [[ 王翦 ]] ,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notetag|1=攻楚方略属国家大事,故推断嬴政会为此召开廷议,秦汉廷议主要大臣皆出席,昌平君为右丞相,自然是参与廷议的主要人物。}}(见《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不过对于灭楚所需兵力, [[ 李信 ]] [[ 王翦 ]] 却产生分歧。 [[ 李信 ]] 认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 [[ 王翦 ]] 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ref>。 [[ 嬴政 ]] 倾向採用 [[ 李信 ]] 的方略,这是因为 [[ 王贲 ]] [[ 魏国 ]] 前,曾试探式攻击 [[ 楚国 ]] ,轻易地取得 [[ 楚国 ]] 十馀城<ref group="古" name="10city" />,让 [[ 嬴政 ]] 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 [[ 王翦 ]] 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称病,回到 [[ 频阳 ]] 家乡养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ref>。另一方面, [[ 昌平君 ]] 因对攻楚颇有微辞{{notetag|1=史书没有记载昌平君对攻楚的意见及看法,不过根据他在王翦被贬斥出京后,继而被贬至郢陈,他可能附和王翦的意见,对攻楚持慎重态度,因而得罪嬴政。}},故在 [[ 秦王 政21 政]]21 年被贬至[[郢陈]]<ref group="古" name="hanrevolt" />。
[[郢陈]]原属[[陈国]]国都,被 [[ 楚国 ]] 所灭后称为[[陈县]]{{refTag|name=tin}}。公元前278年( [[ 秦昭襄 王29 王]]29 年), [[ 秦国 ]] 名将[[白起]]攻陷 [[ 楚国 ]] 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在该地设置[[南郡]]。[[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29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ref>,故此亦称为 [[ 郢陈]]{{refTag|name=chengpin}}。由于 [[ 郢陈 ]] 以西与 [[ 韩国 ]] 国境相连,故此 [[ 郢陈 ]] 一旦发生纠葛,往往牵动秦韩楚三国{{refTag|name=tin}}。
[[ 郢陈 ]] 一地虽然最终被 [[ 秦国 ]] 所佔,但其楚人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一直成为楚人反秦的温床,从秦灭楚之战至[[陈胜]] [[ 吴广 ]] 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 [[ 郢陈 ]] 之地有关{{refTag|name=tin}}。因此 [[ 嬴政 ]] [[ 昌平君 ]] 贬至 [[ 郢陈 ]] ,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由于 [[ 昌平君 ]] 长年仕秦,并协助平定 [[ 嫪毐 ]] 之乱,加上他没有跟 [[ 故国 ]][[ 楚国 ]] 联繫,因而得到 [[ 嬴政 ]] 的信任{{refTag|name=tin}}。 [[ 昌平君 ]] 徙至 [[ 郢陈 ]] 的表面理由是负责监管 [[ 韩王安]]<ref group="古" name="hankingdead" />,但实际上, [[ 嬴政 ]] 却希望利用 [[ 昌平君 ]][[ 楚国 ]] 公子的身份,安抚 [[ 郢陈 ]] 地区的楚人{{refTag|name=secret3}},为灭楚作准备。
公元前225年( [[ 秦王 政22 政]]22 年), [[ 嬴政 ]] [[ 李信 ]] 、[[蒙武]]{{notetag|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秦王政26年才成为秦国将军,故此率兵灭楚的,应为蒙恬之父蒙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及《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有误。}}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 [[ 楚国 ]] 腹地,攻击 [[ 平舆 ]] (今 [[ 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大胜楚军,兵锋指向 [[ 楚国 ]] 首都[[寿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遂使李信及蒙恬(之父)将二十万南伐荆……李信攻平与,蒙恬(之父)攻寝,大破荆军。</ref>(今 [[ 安徽 ]][[ 寿县 ]] ),但是 [[ 昌平君 ]] 却在这个时候据 [[ 郢陈 ]] 叛秦归楚,截断了南征秦军的后路, [[ 郢陈 ]] 楚人纷纷响应,而 [[ 颍川郡 ]] [[ 韩国 ]] 遗民亦闻风而叛,秦军形势危急{{refTag|name=tin}}。
[[李信]]的征楚大军随即引兵向西攻佔 [[ 鄢郢 ]] (即 [[ 郢陈 ]] ),然后接到 [[ 颍川郡 ]] 父城{{notetag|1=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指,城父当作父城,在唐汝州郏城县东,于秦朝属颍川郡。城父于郢陈为东,但父城于郢陈以西。父城、城父两城名,旧籍多有误写(见田馀庆着《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今 [[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告急的消息<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之父)会城父(当作父城)。</ref>,于是 [[ 李信 ]] [[ 蒙武 ]] 相约会师父城,以平韩人之叛。 [[ 昌平君 ]] 叛军虽未能守住 [[ 郢陈 ]] ,但实力未损,他们紧紧追击秦军,连着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在 [[ 父城 ]] 附近与韩人叛军大败 [[ 李信 ]] 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ref>{{refTag|name=tin}}。
[[ 李信 ]] 之败,主要是因为 [[ 王贲 ]] 灭魏前,对 [[ 楚国 ]] 进行的军事行动过于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 [[ 郢陈 ]] 地区及附近 [[ 郡县 ]] 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 [[ 郢陈 ]] 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 [[ 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 [[ 昌平君 ]] 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 [[ 李信 ]] 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refTag|name=tin}}。
===='''王翦灭楚'''====
[[ 楚国 ]] 收复 [[ 楚国 ]] 故都 [[ 郢陈 ]] 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 [[ 韩国 ]] 境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ref>{{refTag|name=tin}},再加上 [[ 李信 ]] 惨败的消息,都令 [[ 嬴政 ]] 感到惊恐,更感大失面子,因为启用 [[ 李信 ]] 及贬斥 [[ 昌平君 ]] 出京都是由他作决定{{refTag|name=secret3}}。他不得不亲自前往 [[ 频阳 ]] ,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 [[[ 王翦]]<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ref>,强行徵召 [[ 王翦 ]] 攻楚。 [[ 王翦 ]] 本来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绝攻楚,但见 [[ 嬴政 ]] 面色不豫,担心自己重蹈 [[ 武安君 ]][[ 白起 ]] 的覆辙{{notetag|1=武安君白起因为拒绝秦昭襄王的徵召,包围赵国国都邯郸,秦昭王认为他心怀怨望,赐下宝剑迫他自尽。}},不得已答应 [[ 嬴政 ]] 的请求,并称攻楚需六十万人,他要求全权指挥六十万兵力, [[ 嬴政 ]] 一一答应,并亲自到到[[灞上]]为 [[ 王翦 ]] 的大军送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複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ref>。为了消除 [[ 嬴政 ]] 的疑心, [[ 王翦 ]] 称自己征战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 [[ 嬴政 ]] 赐予数量众多的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为子孙挣下一份家业<ref group="古" name="needfarm" />,大军出征期间,又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ref>。
公元前224年( [[ 秦王 政23 政]]23 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沿着之前 [[ 李信 ]] 攻楚的行军路线,直扑 [[ 郢陈]]<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ref>,苦战久攻不下。 [[ 秦王 政23 政]]23 年4月,与 [[ 昌平君 ]] 一样同为 [[ 楚国 ]] 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战死<ref group="古">《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秦王政)廿三年,兴,攻荆,□□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ref>。同年另一路秦军南至 [[ 平舆 ]] ,攻陷 [[ 寿春 ]] ,俘 [[ 楚王 ]][[ 负刍 ]]
[[ 秦王 政24 政]]24 年约3月, [[ 王翦 ]] 军攻破 [[ 郢陈]]{{notetag|1=据田馀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在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木牍,写有安陆(即今云梦)戍卒名为黑夫和惊二人的两封家书。前一封有「黑夫等直丘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之语,后一封有「以惊居反城中故」之语。前一封据黄盛璋先生参考汪曰桢《历代长术概要》和日本国新城新藏《战国长汉长曆图》,估计写于二月辛巳,后一封应写于三月,即秦王政24年3月。}}{{refTag|1=《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报告》,《文物》1976年第9期}}{{refTag|1=黄盛璋,《云梦秦墓两封家信中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文物》1980年第8期}}, [[ 嬴政 ]] 亲自出巡 [[ 郢陈 ]] ,以镇慑反秦势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游至郢陈。</ref>,而 [[ 昌平君 ]] 在收到 [[ 楚王 ]][[ 负刍 ]] 被俘的消息后,撤出 [[ 郢陈 ]] ,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 [[ 楚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ref>,在 [[ 淮南 ]] 地区继续进行反秦事业。 [[ 王翦 ]] [[ 蒙武 ]] 统领秦军消灭楚军馀孽, [[ 昌平君 ]] 战死, [[ 项燕 ]] [[ 淮北 ]] [[ 蕲县 ]] (今 [[ 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兵败自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ref>{{refTag|name=secret3}}。
公元前222年( [[ 秦王 政25 政]]25 年), [[ 王翦 ]] 大军平定了 [[ 长江 ]] 以南一带,降服了越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 [[ 楚国 ]] 彻底灭亡。该年五月, [[ 秦国 ]] 为庆祝灭掉 [[ 楚国 ]] 而下令特许天下聚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ref>。
==== ''' 荆轲刺秦与灭燕 '''====
{{see also|荆轲|秦灭燕之战}}
燕[[太子丹]]为[[燕王喜]]之子,过去曾在 [[ 赵国 ]] [[ 质子 ]] ,由于 [[ 嬴政 ]] 幼时在 [[ 赵国 ]] 生活,故与 [[ 太子丹 ]] 相当要好。其后 [[ 嬴政 ]] 被立为 [[ 秦王 ]] [[ 太子丹 ]] 又到 [[ 秦国 ]] [[ 质子 ]] ,但 [[ 嬴政 ]] 苛待 [[ 太子丹 ]] [[ 太子丹 ]] 心生怨恨,最终逃归 [[ 燕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refTag|name=chen|page=196-227}}  太子丹逃返燕国后,打算报复嬴政对他的无礼,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ref>。他的太傅'''鞠武'''指秦国国土辽阔,敢战之士众多,且有山川之固,劝诫太子丹不要因为自己被嬴政欺侮的怨恨,而去触动嬴政的逆鳞<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穀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ref>
[[File太子丹]]逃返[[燕国]]后,打算报复[[嬴政]]对他的无礼,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ref group="古">司马迁[[s:Jingkeciqinwang.png史记/卷086|left|300px|thumb|中 《史记·刺客列传》]]: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山东省小,力不能。</ref>。他的[[太傅]]'''[[ 氏祠]] 「荆轲刺 '''指[[ 王」石刻 国]]国土辽阔,敢战之士众多,且有山川之固 左边 劝诫[[太子丹]]不要因 自己被[[嬴政]]欺侮的怨恨,而去触动[[嬴政]]的逆鳞<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 王政 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穀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 ,右 边为荆轲 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 中央伏在地上的是秦舞阳 易水以北 下面是樊于期 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 首级 怨,欲批其逆鳞哉!」</ref> ]]
正在此时,秦将[[樊于期]](即 [[ 桓齮]]{{notetag|1=民国初年史家[[杨宽]]在其着作《战国史》指,樊于期就是在秦赵「肥之战」中战败,仅以身免的桓齮。}})得罪了 [[ 嬴政 ]] ,逃到 [[ 燕国 ]] ,被 [[ 太子丹 ]] 收留<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ref>。不过 [[ 鞠武 ]] 十分反对 [[ 太子丹 ]] 收留 [[ 樊于期 ]] ,他指 [[ 嬴政 ]] 肯定会借此事大造文章,迁怒于 [[ 燕国 ]] ,为了避免给 [[ 嬴政 ]] 藉词攻燕,应该让 [[ 樊于期 ]] 流亡[[匈奴]],他提倡六国合纵,与北面的匈奴和好,才有对付 [[ 秦国 ]] 的可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原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ref>。不过 [[ 太子丹 ]] 认为这个策略所需的时间太长,而且 [[ 樊于期 ]] 已走投无路,让他投奔匈奴即是让他送死,自己总不能够因为害怕 [[ 秦国 ]] ,而摒弃 [[ 樊于期 ]] 的投奔<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彊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原太傅更虑之。」</ref>,因此不接纳 [[ 鞠武 ]] 的建议。
[[ 鞠武 ]] 认为 [[ 太子丹 ]] 过于短视,为了结交 [[ 樊于期 ]] 而不顾国家大祸,心灰意冷下向 [[ 太子丹 ]] 推荐 [[ 田光]]<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ref>,而 [[ 田光 ]] 亦接受了 [[ 鞠武 ]] 的游说,亲自面见 [[ 太子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出见田先生,道「太子原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ref>,再向 [[ 太子丹 ]] 推荐 [[ 卫国 ]] 人[[荆轲]]{{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原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ref>,最后 [[ 田光 ]] 自戕以激励 [[ 荆轲 ]] [[ 太子丹 ]] 卖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欲自杀以激荆卿,曰:「原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ref>。
知道 [[ 田光 ]] 自戕的 [[ 太子丹 ]] 表现得相当悲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ref>,当时秦军已经消灭 [[ 赵国 ]] ,驻兵中山,兵锋直指 [[ 燕国 ]] [[ 燕国 ]] 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因而与逃至代地的赵 [[ 公子嘉 ]] 结盟,共同防御 [[ 秦国 ]] [[ 太子丹 ]] 认为魏楚齐燕四国合纵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打算派勇士前往 [[ 秦国 ]] ,像[[曹沫]]劫持[[齐桓公]]般,逼 [[ 嬴政 ]] 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若不答应则将 [[ 嬴政 ]] 杀死,使 [[ 秦国 ]] 国内陷入溷乱<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闚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原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ref>。 [[ 荆轲 ]] 正是执行这件事的最佳人选,因此 [[ 太子丹 ]] 尊奉 [[ 荆轲 ]] [[ 上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ref>。
[[ 荆轲 ]] 帮助 [[ 太子丹 ]] 完善刺杀 [[ 嬴政 ]] 的计划,知道 [[ 嬴政 ]] 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 [[ 樊于期 ]] 的脑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ref>,就劝 [[ 樊于期 ]] 自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于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于期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原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ref>。公元前227年( [[ 秦王 政20 政]]20 年), [[ 燕国 ]] [[ 荆轲 ]] 为正使,[[秦舞阳]]为副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ref>,带同 [[ 樊于期 ]] 的脑袋和 [[ 燕国 ]] 督亢的地图,出使 [[ 秦国 ]] 献给 [[ 嬴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ref>。
[[ 荆轲 ]] 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 [[ 嬴政 ]] 宠幸的臣子中庶子 [[ 蒙嘉]]<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ref>。 [[ 蒙嘉 ]] [[ 嬴政 ]] 面前说尽好话<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ref>,令 [[ 嬴政 ]] 大为高兴,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亲自在 [[ 咸阳宫 ]] 接见 [[ 荆轲 ]] [[ 秦舞阳 ]] 两人<ref group="古" name="qinall">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 [[ 荆轲 ]] 捧着 [[ 樊于期 ]] 的首级, [[ 秦舞阳 ]] 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ref>。走到殿前台阶下的 [[ 秦舞阳 ]] 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ref>。 [[ 荆轲 ]] 以「 [[ 秦舞阳 ]] 为蛮夷,因未见过 [[ 天子 ]] 威严而心生恐惧」作解释<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ref>。 [[ 嬴政 ]] [[ 荆轲 ]] 递上 [[ 秦舞阳 ]] 的地图, [[ 荆轲 ]] 展开地图尽头,一把淬毒的匕首{{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露出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ref>。
[[ 荆轲 ]] 左手抓住 [[ 嬴政 ]] 袖子,右手用匕首刺向 [[ 嬴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ref>。 [[ 嬴政 ]] 大惊,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想要拔剑,却因为剑身太长,拔不出来<ref group="古" name="toolong">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ref>。 [[ 荆轲 ]] 追赶 [[ 嬴政 ]] [[ 嬴政 ]] 绕柱奔跑<ref group="古" name="toolong2">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ref>。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大臣们吓得-{发呆}-,大家都失去常态。而 [[ 秦国 ]] 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武士都在殿下,没有诏谕不能上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ref>。这时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囊向 [[ 荆轲 ]] 扔去, [[ 荆轲 ]] 伸手挡了一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ref>。 [[ 嬴政 ]] 趁这时把剑转到背后拔出,回头砍断 [[ 荆轲 ]] 的左腿。 [[ 荆轲 ]] 倒地,将匕首扔向 [[ 嬴政 ]] ,惜撞在铜柱。 [[ 嬴政 ]] [[ 荆轲 ]] 连砍八剑,武士冲上殿来,杀掉 [[ 荆轲]]<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複击轲,轲被八创。</ref>。事后 [[ 嬴政 ]] 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罪官都各有差别,其中以 [[ 夏无且 ]] 拦截 [[ 荆轲 ]] 有功,赏赐黄金二百镒<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ref>。
[[ 嬴政 ]] 大发雷霆,于公元前227年( [[ 秦王 政20 政]]20 年)命令 [[ 王翦 ]] 、[[辛胜]]的军队跨过[[易水]],大败燕、代两军于 [[ 易水 ]] 之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ref>。其后一年,秦军攻陷 [[ 燕国 ]] 都城[[蓟城|蓟]]。 [[ 燕王喜 ]] [[ 太子丹 ]] [[ 代王嘉 ]] 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 王翦 ]] 以称病为由归秦<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一年,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ref>。秦将[[李信]]紧紧追击 [[ 燕王 ]] [[ 太子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ref>, [[ 太子丹 ]] 隐藏在 [[ 衍水河 ]] 中<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ref>, [[ 代王嘉 ]] 则建议 [[ 燕王喜 ]] 杀掉 [[ 太子丹 ]] ,以求 [[ 嬴政 ]] 的宽恕<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ref>。 [[ 燕王喜 ]] 接纳 [[ 代王嘉 ]] 的建议,派使者杀了 [[ 太子丹 ]] ,把他的人头献给 [[ 嬴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ref>。当时秦军主力几乎调往南线进攻 [[ 楚国 ]] [[ 燕王喜 ]] [[ 代王嘉 ]] 两人得以在 [[ 辽东 ]] 苟延残喘。
不过 [[ 嬴政 ]] 并未因而罢手,五年后( [[ 秦王政 ]] 廿五年), [[ 王贲 ]] [[ 嬴政 ]] 之命,扫除 [[ 燕国 ]] [[ 辽东 ]] 的残余势力,俘虏了 [[ 燕王喜 ]] [[ 代王嘉]]<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4|《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是岁,秦将王贲亦虏代王嘉。</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ref>, [[ 燕国 ]] 彻底灭亡{{refTag|name=cutqian3|page=95-101}}{{refTag|name=chen|page=196-227}}。
===='''灭 [[ 齐国]]'''====
{{see also|秦灭齐之战}}
公元前264年, [[ 齐王 ]] 田建即位,在位达44年,即位初期由母亲[[君王后]]辅佐。
[[ 齐国 ]] 因处在东部海滨, [[ 秦国 ]] 频频进攻 [[ 三晋 ]] [[ 楚国 ]] ,这四国面对 [[ 秦国 ]] 的进攻只有分别谋求自救,因此 [[ 齐王 ]] 建在位时期, [[ 齐国 ]] 境内并没有遭受太大战祸<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ref>,但这种和平却是建基于其馀四国的牺牲,因为有这四国为 [[ 田齐 ]] 阻挡强秦, [[ 田齐 ]] 才可以享有和平。另一方面,君王后生前对 [[ 秦国 ]] 处处忍让,对四国不施以援手,甚至 [[ 赵国 ]] 在长平之战战败后,也没有劝诫 [[ 齐王 ]] 建及时援助 [[ 赵国 ]] ,结果随后秦军轻易地包围 [[ 邯郸 ]] [[ 赵国 ]] 国力大削,为六国灭亡种下远因。
君王后逝世后, [[ 秦国 ]] 重金收买了 [[ 齐国 ]] 丞相,出身自君王后家族的[[后胜|-{后}-胜]],使 [[ 齐国 ]] 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 [[ 齐王 ]] 建甚至在公元前237年( [[ 秦王政 ]] 十年)亲自到 [[ 秦国 ]] 朝拜, [[ 嬴政 ]] [[ 咸阳 ]] 设酒宴款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ref>。
[[ 秦国 ]] 灭五国后,[[齐王建]]才顿感 [[ 秦国 ]] 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ref>,并断绝和 [[ 秦国 ]] 的来往,但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 [[ 秦王 政26 政]]26 年), [[ 嬴政 ]] [[ 齐国 ]] 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ref>,命 [[ 王贲 ]] 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齐<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ref>,而[[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刚担任 [[ 秦国 ]] 的将军,亦有参与灭齐战事,作战胜利后被授予内史<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88|《史记·蒙恬列传》]]: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ref>。
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 [[ 燕国 ]] 南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抵抗,大军直抵齐都[[临淄]](今 [[ 山东 ]][[ 淄博 ]] 北),齐军措手不及。 [[ 齐王 ]] 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101-106}},后被迁到 [[ 共城]]<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秦虏王建,迁之共。</ref>。秦军攻入 [[ 临淄 ]] 后,百姓居然没人敢反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ref>。不过事后 [[ 齐国 ]] 百姓反而埋怨 [[ 齐王建 ]] 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仅对 [[ 秦国 ]] 言听计从,以致亡国,讽刺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ref>
[[ 齐国 ]] 的灭亡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落幕,结束500多年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最终建立了 [[ 中国 ]] 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 [[ 秦帝国 ]] 。这一年 [[ 秦王嬴政 ]] 为三十九岁{{refTag|name=cutqian3|page=101-106}}。
===='''卫君角解国'''====
公元前242年( [[ 秦王政 ]] 五年),秦军併吞魏地二十城,在该地设置[[东郡]],第二年( [[ 秦王 政6 政]]6 年), [[ ]] [[ ]] [[ ]] [[ ]] [[ ]] 五国组成联军进攻 [[ 秦国 ]] ,攻占了 [[ 寿陵邑 ]] [[ 秦国 ]] 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 [[ 秦国 ]] 继而攻下 [[ 卫国 ]] [[ 卫君 ]][[ 角惟 ]] 有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而 [[ 魏国 ]] 的[[河内郡_(中国)|河内郡]]因山势险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却被 [[ 秦国 ]] 攻佔,至于 [[ 卫国 ]] 原本的 [[ 首都]][[濮阳]]则合併至 [[ 秦国 ]] 的东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7|《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ref><ref group="古" name="20cities">司马迁[[s:史记/卷044|《史记·魏世家》]]:(魏)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衞徙野王。</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六年,韩、魏、赵、衞、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衞,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ref>。
秦灭六国后, [[ 卫国 ]] 仍然被 [[ 嬴政 ]] 保留。直至 [[ 秦二世 ]] 元年,才下令将其解国,废[[卫君角]]为庶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7|《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君角)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ref>, [[ 卫国 ]] 从而成为最后一个被 [[ 秦国 ]] 所灭的 [[ 关东 ]] 国家。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连繫着 [[ 秦始皇 ]][[ 皇后 ]] 身分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 [[ 嬴政 ]] [[ 皇后 ]] (或 [[ 王后 ]] )有可能出自[[姬姓]] [[ 卫国 ]] 公族{{refTag|name=考古中国}},而 [[ 公子]][[扶苏]]有可能为 [[ 卫国 ]] 来的 [[ 皇后 ]] (或 [[ 王后 ]] [[ 姬氏 ]] 所生{{refTag|name=考古中国}}(有另一说指 [[ 扶苏 ]] 生母为 [[ 楚国公主]]{{refTag|name=secret4|1={{cite book | title=《秦始皇的秘密》 | publisher=中华书局 | author=李开元教授 | year=2009年 | isbn=9787101067125}},第四桉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这也解释了[[秦二世]] [[ 胡亥 ]] 即位后立即废掉 [[ 卫君角 ]] 的原因,即 [[ 秦二世 ]] 矫诏杀死其兄 [[ 扶苏 ]] 后,剪除 [[ 东方起义军 ]] 利用 [[ 扶苏 ]] 和其外戚 [[ 卫国 ]] 的影响上的威胁{{refTag|name=考古中国|1= [[岳南]]:《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海南出版社·ISBN 978-7-5443-1795-5}}。
==='''分析'''===
历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 [[ 秦国 ]] 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较为着名。 [[ 苏洵 ]] 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ref>。 [[ 苏轼 ]] 则认为 [[ 秦国 ]] 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轼)|苏轼·六国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併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ref>,大概是出于 [[ 宋朝 ]][[ 士子]][[张元 (西夏)|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慨。至于 [[ 苏辙 ]] 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着手,指 [[ 山东 ]] 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馀四国只能被 [[ 秦国 ]] 各个击破<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辙)|苏辙·六国论]]》: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ref>。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ef group="古">《[[s: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ef>,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併六国。例如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关中)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ref>,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ref>,不惧 [[ 山东 ]] 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 [[ 郑国渠 ]] ,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 [[ 山东 ]] 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 [[ 秦国 ]] 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 [[ 中央政府 ]] 的总监制者,都要实名在产品上记录。这种制度称为「''' [[ 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器产品的行踪,因此 [[ 秦国 ]] 兵器精良无比{{refTag|name=secret3}},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 [[ 天津市博物馆 ]] )。
此外, [[ 秦国 ]] 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故可专心一致向东方扩张。即使征东失败,有[[崤山]]、 [[ 函谷关 ]] 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养生息,坐待 [[ 山东 ]] 六国互相攻伐。相比起 [[ 三晋 ]] 的地狭人众来说, [[ 秦国 ]] 可说是地广人稀,故此 [[ 秦国 ]] 经常招徕 [[ 三晋 ]] 百姓到 [[ 秦国 ]] 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 [[ 秦国 ]] 本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ref group="古">唐·杜佑《[[s:通典/卷001|通典·食货典一·田制上]]》: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三晋,韩赵魏三卿,今河东道之地。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閒,国富兵强,天下无敌。</ref>{{refTag|name=alhistory|page=32}}。
[[ 史书 ]] 记载当时 [[ 秦国 ]] 百姓勇悍,却甚为单纯<ref group="古">西汉·刘安《[[s:淮南子/要略|淮南子·要略]]》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ref>{{refTag|name=alhistory|page=34,44}},以兵戎来说则秦最强悍, [[ 三晋 ]] 次之, [[ 齐人 ]] 最怯{{refTag|1=严耕望着《战国时代列国民风与生计——兼论秦统一天下之背景》,取自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第95-112页),联经出版社,1989年10月19日出版}}。 [[ 秦国 ]] 为免民风变得柔弱,故採取措施以尽量减少 [[ 秦国 ]] 百姓与 [[ 关东 ]] 百姓的接触。如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取 [[ 魏国 ]][[ 陝县 ]] 后,即将当地人遣回 [[ 魏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13年)使张仪伐取陝,出其人与魏。</ref>。 [[ 秦国 ]] 即使招徕 [[ 三晋 ]] 百姓开垦,也只把他们安置在新闢地方,不与 [[ 秦国 ]] 百姓接触{{refTag|name=alhistory|page=44}}。保持强悍民风,亦是 [[ 秦国 ]] 消灭六国的主要因素。
史家[[杜正胜]]在其着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 [[ 战国 ]] 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徵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refTag|1=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北,联经出版社,1990年)}}{{refTag|name=alhistory|page=44}}。
六国合纵本是 [[ 嬴政 ]] 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 [[ 山东 ]] 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 [[ 秦王政 ]] 五年), [[ 燕王喜 ]] [[ 赵国 ]] 长期遭受 [[ 秦国 ]] 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 [[ 魏国 ]] [[ 燕王喜 ]] 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 [[ 赵国 ]] 。出征前 [[ 燕王喜 ]] 曾询问[[剧辛]]关于 [[ 庞煖 ]] 的情况, [[ 剧辛 ]] 说[[庞煖]]容易对付。 [[ 燕王喜 ]] 于是以 [[ 剧辛 ]] 为将攻打 [[ 赵国 ]] [[ 赵国 ]] [[ 庞煖 ]] 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 [[ 燕国 ]] 两万人, [[ 剧辛 ]] 被擒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4|史记·燕召公世家]]》:剧辛故居赵,与庞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ref>。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係十分脆弱,终被 [[ 秦国 ]] 逐一轻易击破。
=='''政治措施'''==
[[ 嬴政 ]] 用武力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均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
==='''[[初并天下诏]]和称 [[ 皇帝]]'''===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 [[ 战国 ]] 时代, [[ 周天子 ]] 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 [[ 帝王 ]] 谱系。如 [[ 战国 ]] 后期[[齐愍王]]及 [[ 秦昭襄王 ]] 互称东西两帝{{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 嬴政 ]] 统一六国后,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 [[ 李斯 ]] 等人商议说,五帝的土地虽然广阔,外面还划分有 [[ 侯服 ]] [[ 夷服 ]] 等地区,诸侯是否觐见不由 [[ 天子 ]] 控制,不少诸侯更加是听宣不听调, [[ 嬴政 ]] 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古代有[[天皇氏|天皇]]、[[地皇 (神话)|地皇]]、 [[ 泰皇 ]] 等称谓,以[[泰皇]]{{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最尊贵,因此向 [[ 嬴政 ]] 献上「 [[ 泰皇 ]] 」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notetag|1=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引用蔡邕的敍述,指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诏书。诏,告也。}},印章称「[[玺]]」{{notetag|1=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引述衞宏的敍述,指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羣臣莫敢用。}},所说的话称「 [[ ]] 」,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notetag|1=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据说是表示自谦之意,又或者是有无上的权力而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改称为「[[朕]]」{{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述东汉[[蔡邕]]对「朕」一词的敍述,指朕有「我」的意思。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皋陶与舜言「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ref>。
[[ 嬴政 ]] 接受 [[ 王绾 ]] 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于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 [[ 泰皇 ]] 」,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 [[ ]] 」一字,称为「 [[ 皇帝 ]] 」,并追尊其父 [[ 庄襄王 ]] 为[[太上皇]],废除[[谥法]]{{notetag|name=ziho}}<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ref>。自称「''' [[ 始皇帝]]'''」,后代则称 [[ 二世 ]] [[ 三世 ]] 直到万世<ref group="古" name="2si3si" />。百姓则称为「[[黔首]]」<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ref>{{refTag|name=cutqian4|page=107-113}}。
另一方面, [[ 嬴政 ]] 又命 [[ 李斯 ]] 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北魏崔浩的敍述,指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 [[ 玉玺 ]] 大小为四寸方形,由 [[ 咸阳 ]] 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refTag|1=中国社学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show_news.asp?ID=7035 传国玉玺漫谈]}}, [[ 玉玺 ]] 上方凋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 [[ 皇帝 ]][[ 寿昌]]{{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8&by_title=%E5%8F%B2%E8%A8%98%E6%AD%A3%E7%BE%A9&page=84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五-卷六》,第84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 [[ 应氏汉官 ]] 》、《 [[ 皇甫世纪 ]] 》)」以及「受天之命, [[ 皇帝 ]][[ 寿昌 ]] (史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五德终始说'''===
[[ 秦始皇 ]] 採用 [[ 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 [[ 黄龙 ]] [[ 大蚯蚓 ]] 出现。[[夏朝]]得木德,有 [[ 青龙 ]] 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商朝]]得 [[ 金德 ]] ,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 [[ 周朝 ]] 属火德,所以出现 [[ 赤乌 ]] 的祥端。秦继周而兴,加上 [[ 秦始皇 ]] 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 [[ 黑龙 ]] ,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 符传 ]] [[ 法冠 ]] [[ 舆乘 ]] (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 [[ 黄河 ]] 的名称为「''' [[ 德水]]'''」。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refTag|name=wood|page=27}}{{refTag|name=cutqian4|page=114-123}}。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 [[ 秦始皇 ]] 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8|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ref>。
==='''三公九卿'''===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s:汉书/卷019|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s:汉书/卷019|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关于「[[三公]]」一词出现的时间,应在 [[ 春秋 ]] 之末{{refTag|name=三公九卿|1=《两汉思想史》,徐复观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ISBN:9787561728161,第123-124及第127页}}。至于「[[九卿]]」则自周初至 [[ 战国 ]] 初期,未曾发现各国採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 [[ 九卿 ]] 」一词出现在 [[ 春秋]][[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期间<ref group="古">《国语·鲁语下》记载:「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ref>,且与‘三公’连在一起。先秦文献中关于 [[ 九卿 ]] 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ref group="古">《吕氏春秋·孟春纪》-{云}-:「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ref>,另外《 [[ 吕氏春秋·十二纪 ]] 》中也有类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视为‘ [[ 九卿 ]] ’一词的最早出处{{refTag|name=三公九卿}}。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 [[ 三公 ]] 。「 [[ 三公 ]] 」之下设「 [[ 九卿 ]] 」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僕]](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 [[ 太尉 ]] [[ 御史大夫 ]] 是否真正履行实务。至于 [[ 九卿 ]] 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征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 [[ 东汉 ]] 才将观念上之 [[ 九卿 ]] ,坐实为事实上之 [[ 九卿]]{{refTag|name=三公九卿}}{{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谘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 [[ 秦始皇 ]] 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採用郡县制'''===
{{See also|秦朝行政区划}}
[[ 秦国 ]] 消灭六国后,朝堂上对于如何管治六国故地,究竟是採用沿用已久的郡县制,还是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 [[ 丞相 ]][[ 王绾 ]] 认为, [[ 燕国 ]] [[ 齐国 ]] [[ 楚国 ]] 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 [[ 秦始皇]][[分封制|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 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 [[ 廷尉 ]] [[ 李斯 ]] 却力排众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塡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ref>。
[[ 李斯 ]] [[ 周王室 ]] 作例子,指 [[ 周王室 ]] 亦分封不少 [[ 姬姓 ]] 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 [[ 周天子 ]] 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refTag|name= Imperialism|1={{en}}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BC - 8A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1533-4, 9780472115334. p 43-44}}。要使天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于 [[ 皇子 ]] 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ref>。
[[ 秦始皇 ]] 认同 [[ 李斯 ]] 的意见{{refTag|name=cutqian4|page=114-123}},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 [[ 春秋战国 ]] 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notetag|1=秦代初年是三十六郡,后来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后,再增加五郡,共四十一郡。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refTag|name=political}}。}},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refTag|name=political|1=-{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ISBN:9787509705704}},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ref>,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下是秦代初期三十六郡的资枓:
据刘宋[[裴駰]]《[[史记集解]]》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分别是:
* [[ 关中 ]][[ 巴蜀 ]] 地区:[[内史 (秦汉行政区)|内史]]、[[上郡]]、[[陇西郡]]、[[北地郡]]、[[云中郡]]、[[九原郡]]、[[汉中郡]]、[[巴郡]]、[[蜀郡]]
* [[ 河南 ]] 地区:[[三川郡]]、[[南阳郡]]、[[颍川郡]]、[[砀郡]]、[[薛郡]]、[[东郡]]、[[琅邪郡]]、[[齐郡]]
* [[ 河北 ]] 地区:[[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钜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河东郡_(中国)|河东郡]]
* [[ 淮南 ]] 地区:[[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泗水郡]]、[[黔中郡]]、[[长沙郡]]
[[ 秦始皇 ]] 决定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refTag|name=骆正林|1=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县之下实行「''' [[ 乡亭制]]'''」(亦称[[乡里制|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refTag|name=骆正林|1=}},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制度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refTag|name=Chang|1={{en}}Chang, Chun-shu Chang. (2007).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mpire: Nation, State, and 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BC - 8A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1533-4, 9780472115334. p 43-44}}{{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总督 (古波斯)|萨特拉庇]])和县作为行政区划机构{{refTag|1=Wiesehofer, Josef (2001). "Ancient Persia", p. 59-62. I. B. Tauris. ISBN 978-1-86064-675-1.}}。。
除此之外,历来盘踞在 [[ 淮河流域 ]] 的[[淮夷]]、 [[ 泗夷 ]] 早已变为民户<ref group="古">范晔《[[s:后汉书/卷85|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ref>,而 [[ 秦始皇 ]] 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由于 [[ 秦始皇 ]] 认为 [[ 闽中郡 ]] 远离 [[ 中原 ]] ,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 [[ 闽中 ]] ,只是废去当地 [[ 酋长]][[无诸]]及[[驺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4|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ref>。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志着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refTag|1={{en}}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BC - 8A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1533-4, 9780472115334. p 43-44'}}。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 [[ 诸侯国 ]] ,例如 [[ 楚国人 ]] [[ 齐国人 ]] 等作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refTag|name=Chang}}。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 [[ 汉高祖]][[刘邦]]认为 [[ 秦王室 ]] 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于孤立而亡,于是推行[[郡国制]],大封 [[ 刘氏宗 ]] 室子弟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销毁兵器'''===
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 [[ 秦始皇 ]] 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 [[ 咸阳 ]] 熔化,铸成大钟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按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放置在宫廷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ref>。
==='''去险阻,坠城廓'''===
公元前215年( [[ 秦始 皇32 皇]]32 年), [[ 秦始皇 ]] 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 [[ 碣石 ]] ,宣布拆除原 [[ 关东 ]] 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Quote_box
}}
至于拆除原 [[ 关东 ]] 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于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 [[ 孟子·告子篇 ]] 》的记载, [[ 魏国 ]] 着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 [[ 孟子 ]] 却不以为然,指责 [[ 白圭 ]] 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ref group="古">《[[s: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篇]]》引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ref>。
此外,据《 [[ 汉书·沟洫志 ]] 》的记载,当时 [[ 齐国 ]] 和赵魏两国是以 [[ 黄河 ]] 为界,赵魏两国位处 [[ 黄河 ]] 上游,地势较高, [[ 齐国 ]] 的地势低下, [[ 黄河 ]] 泛滥时 [[ 齐国 ]] 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 [[ 齐国 ]] 首先沿着 [[ 黄河 ]] 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 [[ 黄河 ]] 的泛滥。自从 [[ 齐国 ]] 沿 [[ 黄河 ]] 筑了堤防,令 [[ 黄河 ]] 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于是赵魏两国也沿着 [[ 黄河 ]] 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9|汉书·沟洫志]]》: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ref>。从以上记载可见, [[ 战国 ]] 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 [[ 秦始皇 ]] 才强调採取「 [[ 决通川防 ]] 」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徙置富豪'''===
[[ 秦始皇 ]] 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 [[ 关东 ]] 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 [[ 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ref>,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为主{{refTag|name=tin}}{{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99|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陈胜起义期间)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这是因为 [[ 齐鲁 ]] 之地崇尚「''' [[ 齐鲁学]]'''」,崇尚聚众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 [[ 秦国 ]] 主流思想「''' [[ 三晋学]]'''」截然不同{{refTag|name=alhistory|page=43}},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 [[ 齐鲁 ]] 儒生讥讽 [[ 秦始皇]][[封禅]]一事正是明证{{refTag|name=tin}}。不过相比起 [[ 齐国 ]] 来说, [[ 秦始皇 ]] 更为担心 [[ 楚国 ]] 故地{{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08|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例如他往 [[ 楚国 ]] 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 [[ 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refTag|name=tin}},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 [[ 楚人 ]] 强烈的复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 [[ 咸阳 ]] ,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refTag|name=alhistory|page=25}}。
==='''统一文字'''===
[[ 秦始皇 ]] 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 [[ 小篆 ]] [[ 隶书 ]] 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 [[ 中国 ]] 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秦始皇 ]] 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 [[ 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 [[ 廷尉 ]] [[ 李斯 ]] 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refTag|name=Chang}}{{refTag|name=cutqian4|page=128-136}},将[[史籀]][[大篆]]简化为[[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refTag|name=tonzi4|page=69-70}},于是令 [[ 李斯 ]] 作《 [[ 仓颉 ]] 》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 [[ 史籀 ]] 》十五篇<ref group="古">东汉班固《[[s:汉书/卷030|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ref><ref group="古">东汉许慎《[[s:说文解字/01|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ref>,但现时世人皆称 [[ 李斯 ]] [[ 小篆 ]] 的鼻祖{{refTag|1=见唐朝开元期间着名书法家张怀瓘所着《[[s:书断/卷上|书断·卷上]]》}},其相传书迹有《[[泰山刻石]]》、《 [[ 琅琊台刻石 ]] 》、《[[峄山刻石]]》和《 [[ 会稽刻石 ]] 》等。
[[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苍颉篇]]》,共五十五章<ref group="古">东汉班固《[[s:汉书/卷030|汉书·艺文志]]》: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ref>。 [[ 西汉时期 ]] 又称《 [[ 仓颉 ]] 》、《 [[ 爰历 ]] 》、《 [[ 博学 ]] 》为三苍{{refTag|1=《说文解字系传》:苍颉、爰历、博学,通谓之三苍。}},但因多种原因,《 [[ 苍颉篇 ]] 》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 [[ 唐朝]][[张怀瓘]]所着《 [[ 书断 ]] 》记载, [[ 秦朝 ]]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 [[ 隶书]]{{refTag|name=tonzi5|1={{ja}}藤枝晃『文字の文化史』讲谈社学术文库、1999年、第1版。ISBN 978-4-06-159409-8、第五章 政治の文字 隷书,第93至97页}},得到 [[ 秦始皇 ]] 赏识,被任命为 [[ 御史 ]] 。由于 [[ 小篆 ]] 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 [[ 程邈 ]] 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为 [[ 程邈 ]] 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ref group="古">唐·张怀瓘《[[s:书断/卷上|书断·卷上]]》: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繫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ref>,但正史没有关于 [[ 程邈 ]] 的生平记载。
=='''经济措施'''==
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说,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准,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据《[[左传]]》记载,[[姜齐]]的定制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ref group="古">《[[s:春秋左氏传/昭公|左传·昭公三年]]》: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ref>。[[田齐|齐国田氏]][[门阀]]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量制,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说,[[赵国]]的衡制以釿、镒为单位。[[楚国]]以铢、两、斤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refTag|name=doleonghun|1=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着者:王立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十八章:统一制度,2009年3月出版,ISBN:7563382976}}。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 [[ 秦始皇 ]] 在公元前221年( [[ 秦始 皇26 皇]]26 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製,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refTag|name=alhistory2}}。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升,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refTag|name=doleonghun}},每件标准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写成的铭文{{refTag|name=tonzi4|page=75-79}}:
{{Quote_box
| source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青铜诏版》{{refTag|1={{ja}}{{cite web|url=http://abc0120.net/words03/abc2010051201.html |title=青铜诏版の権量铭|publisher=考古用语辞典|accessdate=2011-11-20}}}}</div>}}
不过 [[ 秦始皇 ]] 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准,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溷乱。因此一般推断, [[ 秦始皇 ]] 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製定严格的换算率作为折衷办法{{refTag|name=qinyong|page=123}}。
===''' [[ 货币]]'''===
统一 [[ 货币 ]] 可说是 [[ 秦始皇 ]] 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 [[ 秦始皇 ]] 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 [[ 货币 ]] ,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 [[ 货币 ]] 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 战国时期 ]] 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 [[ 货币 ]] 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 [[ 三晋 ]] 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镈(bó,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 [[ 西周 ]][[ 东周 ]] 、赵魏沿河(靠近 [[ 秦国 ]] )之地则流行「 [[ 圆钱 ]] 」;至于 [[ 郢爰 ]] [[ 铜贝 ]] ,则只在 [[ 楚国 ]] 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 [[ 货币 ]] 价值则取决于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 [[ 货币 ]] 的价值愈高{{refTag|name=doleonghun}}{{refTag|name=qinyong|page=122-123}}。
[[ 秦始皇 ]] 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 [[ 关东 ]] 六国原本通行的 [[ 珠玉 ]] [[ 龟贝 ]] [[ 银锡 ]] 等货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30|史记·平准书]]》: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ref>,改以 [[ 黄金 ]] 为上币,以镒{{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按:又臣瓒下注云「秦以一溢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是其义也。}}(二十两{{notetag|1=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引孟康曰:「二十两为溢。」}})为单位,圆形方孔的 [[ 铜钱 ]] 为下币,文曰「[[半两]]」<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30|史记·平准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ref>,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1&by_title=%E5%8F%B2%E8%A8%98%E7%B4%A2%E9%9A%B1&page=135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五-卷九》]:顾氏按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见第135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 [[ 秦国 ]][[ 铜钱 ]] 的统称,不是指 [[ 铜钱 ]] 的实际重量。据《[[s:史记/卷30|史记·平准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30|史记·平准书]]》: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ref>,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 [[ 秦始皇 ]] 首创,班固《[[s:汉书/卷024下|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notetag|1=唐颜师古注解引臣瓒曰:「言钱之形质如周钱,唯文异耳。」}}」,可见在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 [[ 货币 ]] 设计。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 [[ 铜钱 ]] 设计可以用绳索綑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为 [[ 东亚 ]] 各国 [[ 货币 ]] 的原形。
==='''重农抑商'''===
[[ 秦始皇 ]] 在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 [[ 琅琊台 ]] 刻石明白写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refTag|name=秦始皇本纪}},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 [[ 谪戍 ]] 」([[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河套地]]及[[桂林]]、[[南海郡|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refTag|name=alhistory2}}。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徵召有罪吏、[[赘婿]]{{notetag|1=所谓赘婿包括两个情况,第一种指男子赘入女家者;第二种指贫民典身给富人,过期不赎,没为奴隶者。}}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徵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徵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徵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49|汉书·爰盎晁错传]]》: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ref>{{refTag|name=alhistory2}}。
不过 [[ 秦始皇 ]] 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 [[ 秦始皇 ]] 诏令 [[ 乌氏 ]] 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另一方面, [[ 巴蜀 ]] 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朱砂|朱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 [[ 秦始皇 ]] 认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为了表扬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ref>。
==='''使黔首自实田'''===
据刘宋裴驷《 [[ 史记集解 ]] 》引 [[ 东晋]][[徐广]]敍述,指在公元前216年( [[ 秦始 皇31 皇]]31 年), [[ 秦始皇 ]] 下诏「'''使黔首自实田'''」,但对于此诏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众说纷芸。有学者在其着作称,此诏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占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为这是 [[ 战国 ]] 授田制的崩溃{{refTag|1=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此外更指 [[ 西汉 ]] 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 [[ 秦始 皇31 皇]]31 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为一千六百钱<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31年)米石千六百。</ref>(平常年份粮价为每石30钱{{notetag|1=云梦秦简《司空律》曰:𫊸(系)城旦春,公食当责者,石卅钱。可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係。
另一方意见则指, [[ 秦始皇 ]] 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占有土地{{notetag|1=秦律严禁百姓私自迁移田界,更遑论自由占田,《睡虎地云梦秦简》中的《法律答问》记载:「盗徙封,赎耐。何如为封?封即田阡陌。顷半封殴,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重也?是,不重。」可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178页}},因为自 [[ 商鞅变法 ]] 以来, [[ 秦国 ]] 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refTag|name=noland|1=中国秦汉史研究会:[http://www.hylae.com/qhsxxw/history/htdocs/XXLR1.ASP?ID=5585 「使黔首自实田」新解],赵理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2006年3月21日}}。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说,给予百姓自行占有土地的自由,即等于削弱自身对百姓的控制力,而控制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引发动乱,这恰恰是 [[ 秦始皇 ]] 所不愿看到的{{refTag|name=noland}}。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 [[ 秦国 ]] 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诏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refTag|name=noland}}。
=='''军事建设'''==
[[ 秦始皇 ]] 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修筑长城'''===
{{See also|长城}}
公元前214年( [[ 秦始 皇33 皇]]33 年), [[ 秦始皇 ]] 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 秦始皇 ]] 下令将秦赵燕三国修筑的旧城牆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成为“万里长城”的前身<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ref>。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 [[ 诸侯国 ]] 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2年)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隄防。</ref>。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 [[ 临洮 ]] 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县|横山]]、[[榆林]]、[[神木县|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 [[ 托克托南 ]] ,抵[[黄河]]南岸。北段即 [[ 黄河 ]] 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 [[ 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点在汉乐浪郡遂城县<ref group="古">房玄龄《[[s:晋书/卷014|晋书·地理志上]]》:乐浪郡汉置…朝鲜周封箕子地,屯有浑弥遂城,秦筑长城之所起。</ref>(今[[朝鲜]][[清川江]]入海处)。与现代留存的明长城相比,秦长城的工程规模远远不及。现时靠近[[九原]]的[[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内,便残存着秦朝建造的长城遗迹{{refTag|name=qinyong|page=183}}。
不过后世不少人都质疑 [[ 秦始皇 ]] 修长城的意义。 [[ 蒙恬 ]] 死后没多久, [[ 匈奴 ]] 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侵入至[[燕郡]]、[[代郡]]<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胡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ref>。可见 [[ 长城 ]] 本身在抵御 [[ 匈奴 ]] 的作用并不若想象中大。
==='''筑驰道与车同轨'''===
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27年)治驰道。</ref>开始,大幅修筑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秦驰道|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将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李斯正是其中一名负责驰道修筑工程的大臣<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ref>。
驰道本来是天子专用的道路{{notetag|1[[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ref group= 刘宋裴駰 "古">司马迁 [[s:史记/卷006| 史记 集解》引东汉学者[[应劭·秦始皇本纪]] 指「 》:(秦始皇27年)治 驰道 ,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 」}} </ref>开始 大幅 修筑 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秦 驰道 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始皇巡游 |驰道]] 军事用途不过是附带 类似现代 功能。据《[[s:汉书/卷051|汉书·贾山传高速公路]] 》记载 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 宽50步(合今6.9米) 连接起来 约隔三丈(合今7米)载 并加以扩建。[[李斯]]正是其中 颗树,用来计算 名负责驰 修筑工程 里程大臣<ref group="古"> 班固 司马迁 《[[s: 汉书史记/ 卷051卷087| 汉书 史记 · 贾邹枚路 李斯列 传]]》: 驰道 于天下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 兴游 毕至。道广五十步 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 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 见主 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 邪径而托足焉 。</ref> 。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有利于排水,着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秦栈道及秦直道{{refTag|1=华夏地理杂志:[http://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12031 秦朝驰道示意图]}}
在众多 [[ 驰道 中,以]]本来是[[ 秦直道天子]] 最为着名。据 专用的道路{{notetag|1=刘宋裴駰 《史记 集解 记述 引东汉学者[[应劭]]指「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 秦始皇下令 秦直 筑驰 的主要目的 最初只 是为了 巡游天下,故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任命蒙恬兴建由甘泉宫(位于云阳,今方便[[ 陝西省始皇]]巡游,军事用途不过是附带的功能。据《[[ 咸阳市s:汉书/卷051|汉书·贾山传]]》记载,秦[[ 淳化县驰道]] 西北 宽50步(合今6.9米 直达大漠深处的九原郡直道 约隔三丈(合今7米)载 千八百里 颗树 工程相当浩大,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军 高速公 来计算道 ,不但要削平高山,还需要噼山填谷,而且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 子午岭而不回避,然而这条直道没能完成里程<ref group="古"> 司马迁 班固 《[[s: 史记汉书/ 卷088卷051| 史记 汉书 · 蒙恬列 贾邹枚路 传]]》: 始皇欲游 为驰道于 天下, 道九原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直抵甘泉 江湖之上 乃使蒙恬通 濒海之观毕至。 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自九原抵甘泉 厚筑其外 巉山堙穀 隐以金椎 千八百里 树以青松 为驰 未就 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ref><ref group="古">司马迁《。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有利于排水,着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晋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 、[[东方 ]]、[[武关 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ref>,但在今天陕 ]]、[[ 西 省北部的大山中, 方道]]、[[秦栈道]]及[[秦 直道 的遗迹依旧清晰可见]]{{refTag|name1= 考古中国华夏地理杂志:[http://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12031 秦朝驰道示意图]}}。
在众多驰道中,以[[秦直道]]最为着名。 考证 《[[史记]]》记述 [[秦始皇]]下令修[[ 秦直道 ]]的主要目的 完全纯人工打造 为了巡游天下 以每六至七厘米为单 故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任命[[蒙恬]]兴建由[[甘泉宫]]( 于[[云阳]] 将黄土固定打硬后 今[[陝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直达大漠深处的[[九原郡]][[直道]] 再舖上 千八百里,工程 同厚度 当浩大,堪称两千多年前 黄土 军用高速公路,不但要削[[平高山]],还需要噼[[山填谷]] 然后将 而且所经 又打硬 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 这种建筑方法称为「'''版筑法'''」,以版筑法打硬 甚至越 [[海拔]]1800米 土壤 [[子午岭]]而不回避 会变得非常坚实,植物无法在 然而 种土壤上发芽生根{{refTag|name条直道没能完成<ref group=qinyong"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page=176-180}}。以每六至七厘米打硬黄土 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穀 从而成为一 千八百里 。道未就。</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ref>,但在今天[陕西省]]北部 大山中, 直道 的遗迹依旧清晰 以想像耗用的人力及钱粮必然是十分惊人 见{{refTag|name=考古中国}}
据考证,[[秦直道]]是完全纯人工打造,以每六至七厘米为单位,将[[黄土]]固定打硬后,再舖上一层相同厚度的[[黄土]],然后将之又打硬,这种建筑方法称为「'''版筑法'''」,以版筑法打硬过的土壤,会变得非常坚实,植物无法在这种土壤上发芽生根{{refTag|name=qinyong|page=176-180}}。以每六至七厘米打硬[[黄土]],从而成为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可以想像耗用的人力及钱粮必然是十分惊人。 可是,秦代道路并不像后世的水泥路般坚实,下雨时道路即成为一片泥泞,战车会在泥泞地面留下车辙的痕迹,天晴后路面就会留下坚硬的车轮沟痕。车轮相距(即车轨)不同的战车,会因与道路上留下的沟痕不同,而有行进困难的情况,这正是 [[ 秦始皇 ]] 推行「'''车同轨'''」{{notetag|1=《史记》只记载秦始皇下令「车同轨」,并没有规定车轨(车轮相距)长度的记载,但秦尚水德,数尚六,故推断秦始皇规定的车轨为六尺长。}}(统一车距)的背景{{refTag|name=qinyong|page=125-126}}。
==='''开凿灵渠'''===
{{Main|灵渠}}
[[ 秦始皇 ]] 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下令开凿 [[ 南通 ]][[ 百越 ]] [[ 运河]]<ref group="古" name="zeroriver">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ref>。经过实地检查,发现流往东北注入 [[ 长江 ]] 水系的[[湘江]],及由[[桂林]]往 [[ 南注 ]] [[ 南海 ]] 的[[灕江]],二条河川之间距离很短,以现时单位计算只有约四十公里。如果将这二条河川凿通, [[ 长江 ]] 水系便可与 [[ 南海 ]] 相通{{refTag|name=qinyong|page=126}}。
然而, [[ 湘江 ]] [[ 灕江 ]] 之间的水位差距甚大,工程接连失败,直到 [[ 秦始皇 ]] 命使监「禄」( [[ 史书 ]] 称[[史禄]])开凿 [[ 运河]]<ref group="古" name="zeroriver" />,终于在公元前214年{{refTag|name=qinyong|page=127}}( [[ 秦始 皇33 皇]]33 年)以三十六道水门,完成沟通 [[ 长江 ]] 水系与 [[ 珠江 ]] 水系的工程,被称为 [[ 秦凿渠 ]] ,后因 [[ 灕江 ]] 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 [[ 零渠 ]] [[ 澪渠 ]] [[ 唐代 ]] 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俗称 [[ 陡河 ]]
[[ 灵渠 ]] 位于[[广西省]] [[ 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公里,宽十米{{refTag|name=qinyong|page=127}},由 [[ 铧嘴 ]] [[ 大小天平 ]] [[ 泄水天平 ]] [[ 南渠 ]] [[ 北渠 ]] [[ 秦堤 ]] [[ 陡门 ]] 等子工程组成。 [[ 铧嘴 ]] [[ 灵渠 ]] 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 [[ 兴安县 ]] 城东南2.5公里的 [[ 湘江 ]] 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 [[ 犁铧 ]] [[ 铧嘴 ]] [[ 湘江 ]] 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被分水垻所阻,因而沿着大天平,经 [[ 北渠 ]] 流到 [[ 湘江 ]] ,三分水经 [[ 小天平 ]] [[ 南渠 ]] 注入 [[ 灕江 ]] ,即所谓的「'''湘七灕三'''」{{refTag|1=Sina.com.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6/15497329339.shtml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 [[ 岭南 ]] 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refTag|name=Mayhew|1={{en}}Mayhew, Bradley. Miller, Korina. English, Alex. ''South-West China: lively Yunnan and its exotic neighbours''. Lonely Planet. ISBN 978-1-86450-370-8, 9781864503708. page 222.}},此项工程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1/frtid/96/Default.aspx |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date=1988年1月13日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01175516/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1/frtid/96/Default.aspx |archivedate=2012年5月1日 }}}}。
近代以来,随着[[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通车, [[ 灵渠 ]] 内的航运逐渐停止,但直至现在, [[ 灵渠 ]] 仍被当地居民用作生活用水及灌溉用途。另一方面,现时不再以水门,而以作「堰」的方式,提高 [[ 湘江 ]] 的水位,以解决 [[ 灕江 ]] [[ 湘江 ]] 之间水位高低差的问题{{refTag|name=qinyong|page=127}}。
=='''大兴土木'''==
===''' [[ 秦始皇 ]] 时期建造的宫殿'''===
早在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期间,便已开始为自己的宫室大兴土木,每逢灭掉一个诸侯,都在 [[ 咸阳 ]] 北面的山坡上,彷造该 [[ 诸侯国 ]] 的宫室, [[ 范围 ]] [[ 雍门 ]] 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 [[ 天桥 ]] 和环行 [[ 长廊 ]] 互相连接起来,并把 [[ 虏来 ]] 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 面<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複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ref>。
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记载,在建造[[阿房宫]]期间, [[ 秦始皇 ]] 已打算在关中建造三百座宫殿,关外建四百座宫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ref>。另一方面,史记亦记载在 [[ 秦始 皇35 皇]]35 年(公元前212年)时, [[ 咸阳城 ]] 方圆二百里内已经有二百七十座宫观,以 [[ 天桥 ]] [[ 甬道 ]] 相互连接起来,并把 [[ 帷帐 ]] [[ 钟鼓 ]] [[ 美人 ]] 都安置在里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5年)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ref>。
以下是 [[ 秦始皇 ]] 时期建造的宫殿{{refTag|name=mafaibei|page=559-561}}:
{|class="wikitable" width="90%"
{{see also|阿房宫}}
[[ 阿房宫 ]] 亦称 [[ 阿城 ]] ,位于 [[ 渭水 ]] 南岸, [[ 雍州 ]][[ 长安县 ]] (今 [[ 西安市 ]] )西北十四里{{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述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本来在[[秦惠文王]]统治期间建造,但 [[ 惠文王 ]] 逝世却令宫殿的建造搁置<ref group="古">《[[s:三辅黄图/卷之一|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馀里。</ref>。
[[ 秦始皇 ]] 统一天下后,认为现时所居的宫殿狭小,不符合自己 [[ 皇帝 ]] 的身份,而且位于 [[ 渭水 ]] 北岸的 [[ 咸阳 ]] 人烟稠密,扩展宫殿规模受到限制。当得悉[[周文王]]、[[周武王]]分别建都的[[丰镐|丰]]、[[镐京|镐]]两城,都是位于 [[ 渭水 ]] 南岸后,认为该地才是所谓的 [[ 帝王之都 ]] ,故打算在 [[ 渭水 ]] 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宫」,首先建造前殿,称为「 [[ 阿房 ]]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ref>,这正是「 [[ 阿房宫 ]] 」的名称由来。
不过以上只是 [[ 阿房宫 ]] 名称由来的其中一种说法,[[唐朝]][[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阿房」指宫殿之四阿,皆称为「房」。另有说法指「 [[ 阿房宫 ]] 」座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 [[ 大陵若阿 ]] 」,亦是 [[ 阿房宫 ]] 名称的由来。除此之外,「阿」有「近」的意思,「房」与「旁」相通,「 [[ 阿房 ]] 」即近旁之意,因该宫靠近 [[ 咸阳 ]] ,所以称为 [[ 阿房宫]]<ref group="古">班固《汉书·贾山传·颜师古注》: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为房也。一说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于阿上为房也。房字或作旁,说-{云}-始皇作此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阿,近也。</ref>。另有人指「 [[ 阿房 ]] 」一词乃 [[ 秦始皇 ]] 宠妾的名字{{refTag|1={{en}}Chang, Kwang-chih. Xu, Pingfang. Lu, Liancheng. Allan, Sarah. (2005).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9382-7, 9780300093827. pg 258.}}。可是, [[ 司马迁 ]] 在《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记载,指当时 [[ 秦始皇 ]] 对这个名称并不满意,准备等 [[ 阿房宫 ]] 修成后,改为更好的名称,结果未能如愿, [[ 阿房宫 ]] 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ref>。
对于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史记》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开始建造阿房宫的时间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二十八,为阿房宫。</ref>,但同书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28年是嬴政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时间,到秦始皇35年才下令动工。
[[ 阿房宫 ]] 的建造规模相当宏大,虽然 [[ 阿房宫 ]] 实际上只是 [[ 渭南 ]] 「朝宫」的其中一个部分(即前殿),但据《 [[ 史记 ]] 》所述,其面积达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高数十仞<ref group="古" name="height">班固《[[s:汉书/卷051|汉书·贾山传]]》: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ref>(约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下可建为五丈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ref>,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ref group="古" name="height" /><ref group="古">《三辅旧事》:车行酒,骑行炙。</ref>;四周架有 [[ 天桥 ]] 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 [[ 南山 ]] 。在 [[ 南山 ]] 的顶峰修建 [[ 门阙 ]] 作为标志。此外亦修造 [[ 天桥 ]] ,从 [[ 阿房 ]] 跨过 [[ 渭水 ]] ,与 [[ 咸阳 ]] 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 [[ 阁道星 ]] 跨过[[银河]]抵达 [[ 营室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ref>。另据《[[三辅旧事]]》所述, [[ 阿房宫 ]] 的宫门以[[磁石]]製造,亦称「''' [[ 却胡门]]'''」,四夷朝拜时若有兵刃藏身,必然被发现<ref group="古">北魏郦道元《[[s:水经注/19|水经注·卷19·渭水下]]》:又迳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ref>  为了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秦始皇]]下令徵集隐官{{notetag|1=隐官是秦朝官府设立的手工作坊,收容刑满释放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见「马非百.《秦集史》人物传十.中华书局. 1982年8月.」。}}刑徒70馀万人,并从[[渭北]]山岳开采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分别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ref>,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ref>。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由于覆土[[骊山]]的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徵调到[[骊山陵]]<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元年)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ref>。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元年四月)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ref>,但当年冬天(公元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衆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ref>。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为了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秦始皇下令徵集隐官{{notetag|1=隐官 秦朝官府设立的手工作坊 收容刑满释放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见「马非百.《秦集史》人物传十. 由[[ 华书局. 1982年8月.」。}}刑徒70馀万人,并从渭北山岳开采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分别修建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 骊山陵西安市]] 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 阿房宫<ref group=" ]]考 " name="tombpalace">司马迁《队,对[[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 阿房宫 ,或 ]]遗址进行的考古工 丽山。 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ref>,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今陝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 都免除十年的[[ 赋税阿房宫]] 和[[徭役]]<ref group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refTag|1=" 刘庆柱。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阿房宫遗址考 ">司马迁 发现的再思考。 [[s: 记/卷006知识》2004年12期8-11页}}{{refTag|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段清波,阿房宫 因徙三万家丽邑 一座想象中的宫殿 五万 中国国 云阳 地理杂志,2005年6月。}}{{refTag|1=杨东宇 皆复不事十岁 段清波.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 </ref> 《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51页-56页 两年之后 }} 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 骊山项羽]] 。由于覆土骊山的需要 入关中后 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 焚烧 劳力徵调到骊山陵<ref group="古">司马迁《是位于[[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渭水]] 》:( 北岸的 二世元年)四月,二世还至 [[ 咸阳 宫]] 曰:「先帝 并不是一般认 咸阳朝廷小,故营 的[[ 阿房宫 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ref>。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ref group="古">司马迁《]](位于[[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渭水]] 》:(秦二世元年四月)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ref>,但当年冬天(公元前209年 南岸 ), 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ref group=" ">司马迁《学家在发掘原[[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咸阳宫]] 》:(秦二世)二年冬 遗址时 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衆彊,今 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 现了 赦天下 量的灰烬和红焦土 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 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咸 。<宫]]{{refTag|1=[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News/2005/Jan-Mar/ref>。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 news20050221_2.htm 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 共施工了2年7个月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2月2日}}
可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refTag|1= 刘庆柱。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的再思考。《文史知识》2004年12期8-11页}}{{refTag|1= 段清波,阿房宫:一座想象中的宫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6月。}}{{refTag|1= 杨东宇,段清波.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51页-56页。}},而'''[[ 项羽骊山陵]] 入关中后,焚烧的是位于渭水北岸的秦[[咸阳宫]],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阿房宫(位于渭水南岸),考古学家在发掘原咸阳宫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咸阳宫{{refTag|1'''===[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News/2005/Jan-Mar/news20050221_2.htm 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2月2日}}。
==='''骊山陵'''===
{{See also|秦始皇陵}}
[[ 秦始皇 ]] 的另一个宏大工程就是花了三十馀年时间,修建自己的 [[ 陵墓 ]] ,后世称为 [[ 秦始皇陵 ]] (亦称 [[ 骊山陵 ]] ),与 [[ 阿房宫 ]] 等大型工程一起,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 />, [[ 陵墓 ]] 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36|汉书·刘向传]]》: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ref>,从 [[ 渭水 ]] 北岸的山岳运取石料<ref group="古">《太平御览》引《关中记》:郦山无此大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鈎。</ref><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 />。由于 [[ 骊山 ]] 一带盛产 [[ 黄金 ]] ,南面的[[蓝田]]以盛产美玉闻名,故此被 [[ 秦始皇 ]] 视为风水宝地,因而定此为自己的长眠之地<ref group="古">《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汉旧仪》:骊山其阴多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ref>。
自秦以后, [[ 秦始皇陵 ]] 即被人认识到其特异性, [[ 东汉]][[蔡邕]]在其着作《[[s:独断|独断]]》一书中,指古时并没有祭拜坟墓的风俗,因为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仍永远存在宇宙间,所以并不将灵魂脱离后的遗体视为祭拜的对象。对死者的祭拜是在「[[宗庙]]」内举行,直到 [[ 秦始皇 ]] 将「寝」从 [[ 宗庙 ]] 脱离,改置在 [[ 陵墓 ]] 旁,世人才有在 [[ 陵墓 ]] 外祭拜的风俗。汉承秦制,也在 [[ 陵墓 ]] 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ref group="古">东汉[[蔡邕]]《[[s:独断|独断]]》: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ref>{{refTag|name=qinyong|page=161}}。
据《[[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秦始皇 ]][[ 嬴政 ]] 自从登基为王开始,便已着手在 [[ 骊山 ]] 营造 [[ 陵墓 ]] ,统一天下后,即徵召天下罪犯为他营造 [[ 帝陵 ]] 。凿穿三泉,以铜製外椁(棺),墓内设计有如宫中一样,表现出百官就位的模样,至于绝品器皿及珍禽异兽等也从宫中移至墓室<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幷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ref>。墓室内点燃着以人鱼油脂{{notetag|1=关于所谓的人鱼是何物,历代文献各有不同解释,《史记集解》称人鱼似鲇,四脚。《史记正义》分别引述《广志》及《异物志》,《广志》版本指所谓人鱼其实是娃娃鱼。至于《异物志》版本指人鱼似人形,长尺馀。不堪食,出没在今浙江台州一带。《太平御览·卷803》引述《三秦记》指,人鱼其实是鲸鱼。}}製成的蜡烛,祈愿其永远明亮不灭<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ref>。
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 [[ 秦始皇 ]] 下令工匠在墓室中装设可自动发射的弩弓,并以[[水银]]模拟天下 [[ 河川 ]] [[ 大海 ]] ,以机关使之流动,如真实世界一样<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ref>。据推断,由于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在墓室内注入水银,弥漫的水银蒸气不但可令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水银蒸气具剧毒,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除此以外,《[[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记载 [[ 秦二世 ]] 命人在 [[ 秦始皇 ]] 墓外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并下令凡没有子女的先帝( [[ 秦始皇 ]] )后宫妃嫔,都要 [[ 殉葬 ]] ;为了防止工匠盗墓,贪取墓室财宝,所有参与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被活埋在 [[ 陵墓 ]] 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衆。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ref>。据考证, [[ 秦陵 ]] 西侧发现大量暴露在外的修墓人骸骨{{refTag|name=4unknown|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460081.htm 秦始皇陵揭秘之四大存疑],《新京报》,2003年12月}}。
[[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 ]] 》引述史料《 [[ 汉旧仪 ]] 》指, [[ 李斯 ]] [[ 秦始皇陵 ]] 工程的主持者,他曾向 [[ 秦始皇 ]] 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 [[ 骊山陵墓 ]] ,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 秦始皇 ]] 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ref group="古">《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汉旧仪》:「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至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至。」</ref>。关于「旁行三百丈」的意思,专家作出解释,指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refTag|name=4unknown}}。
2006年, [[ 秦陵 ]] 考古队队长''' [[ 段清波]]'''率领一众考古学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对 [[ 秦始皇 ]] 陵进行探测,查明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与墓室均呈矩形状。至于墓室则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 [[ 足球场 ]] ,周围建了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长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refTag|name=tombsecret1|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6-07/28/content_4886738.htm 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转载自中国经济网,2006年7月28日}}。
此外,考古学家亦发现 [[ 秦始皇陵 ]] 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大到难以想象。 [[ 秦始皇陵 ]] 考古队队长 [[ 段清波 ]] 指,《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过程期间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墓室不遭水浸{{refTag|name=tombsecret1}}。
[[ 商周 ]] [[ 汉代 ]] [[ 帝王 ]] [[ 墓道 ]] 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但考古学家发现, [[ 秦始皇陵 ]] 只有东、西两条墓道,这出乎考古学家的意料之外{{refTag|name=tombsecret1}}。
除此以外, [[ 秦始皇陵 ]] 的封土堆体积庞大,堪称国内之最,但封土从何而来则尚无定论。 管有文献记载指封土堆「'''取土鱼池'''」<ref group="古">郦道元《[[s:水经注/19|水经注·渭水注]]》:「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ref>,但 [[ 秦陵 ]] 考古队队长 [[ 段清波 ]] 质疑这个说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样本含杂大量沙石,但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甚强,极少含有沙石,而且认为 [[ 秦陵陵区 ]] 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refTag|name=4unknown}}。
另有专家根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 [[ 复土骊山]]'''」{{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的说法,指封土堆其实是从墓穴中挖来,但经 [[ 秦陵陵区 ]] 高光谱遥感探测,在 [[ 秦陵 ]] 南部的 [[ 骊山 ]] 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refTag|name=4unknown}}。经实地勘查,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这也是对封土堆由来的新推断{{refTag|name=4unknown}}。
另一方面, [[ 中国 ]][[ 地质调查研究院 ]] 研究员 [[ 刘士毅 ]] 指, [[ 秦始皇 ]] 地宫内水银含量的确存在异常,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正好与[[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若查明属实,正好说明 [[ 秦朝 ]] 时期已经有对 [[ 中国 ]] 地理作出调查和研究,可说是新的历史发现{{refTag|name=tombsecret1}}。
目前 [[ 中国 ]] 政府并没有对 [[ 秦始皇陵 ]] 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着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历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refTag|1=新浪观察:[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2/23092359268.shtml 专访秦陵研究专家赵化成: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不能开],2003年12月12日}}{{refTag|1={{en}}Jane Portal and Qingbo Duan, ''The First Emperor: China's Terracotta Arm'',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7, p. 207.}}{{refTag|name=qinyong|page=165-166}}。
==='''兵马俑'''===
{{See also|兵马俑}}
[[ 兵马俑 ]] 坑位于 [[ 秦始皇陵 ]] 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有 [[ 戍卫陵寝 ]] 的含义,是 [[ 秦始皇陵 ]] 其中一部分。
[[ 兵马俑 ]] 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 [[陕 西省]][[临潼县]]村民 [[ 杨志发 ]] [[ 杨彦信 ]] [[ 杨泉义 ]] 等人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遗迹规不会太大,但很快发现 [[ 兵马俑 ]] 的规模比想象中要大得多{{refTag|1=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90915/001147.htm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2009年9月15日}}。专家推测 [[ 兵马俑 ]] 遗址呈长方形状,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约埋藏七千多座与实物等身的 [[ 兵马俑]]{{refTag|name=qinyong|page=8}}。不过超乎预期的发掘成果,却引来保存 [[ 兵马俑 ]] 文物方面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得悉发现 [[ 兵马俑坑 ]] 的消息,即指示[[国家文物局]]与 [[陕 西省 ]] 政府合作,迅速採取相关措施保护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暂时中止,在不损及遗迹的前提下,耗费近两年时间在遗迹上矗立着一座椭圆形的巨蛋建筑,并在1979年10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命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refTag|name=qinyong|page=13-15}}。
按照 [[ 中国 ]] 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 [[ 陵园 ]] 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 [[ 兵马俑坑 ]] ,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于 [[ 兵马俑 ]] 坑置于 [[ 陵园 ]] 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refTag|name=qinyong|page=232}},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 秦人葬俗坐西向东, [[ 兵马俑 ]] 置于 [[ 陵园 ]] 东侧是顾及秦人的葬俗。
# [[ 兵马俑 ]] 置于东侧是表示秦坐西向东消灭六国,纪念战争胜利的意思。
# [[ 兵马俑 ]] 面东,正是 [[ 始皇陵 ]] 正门在东的原因。
# [[ 兵马俑 ]] 置于东侧,正符合古代阴阳战术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泽」,以防止敌军两侧突击, [[ 陵园 ]] 其他三个方向的地形都无法符合此战术。
=='''开疆拓土'''==
[[ 秦始皇 ]] 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 [[ 河套 ]] 和[[阴山]],南至 [[ 南越 ]] (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ref>。
==='''北伐匈奴'''===
正当 [[ 战国 ]] 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 [[ 草原 ]] 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 [[ 中原 ]] 局势{{refTag|name=chen|page=228-257}},直到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后,居住在 [[ 中国 ]] 北方与西北 [[ 草原 ]] 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 [[ 秦帝国 ]] 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 [[ 秦始 皇32 皇]]32 年), [[ 燕国人]][[卢生]]向 [[ 秦始皇 ]] 献上一本名为《''' [[ 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着「''' [[ 亡秦者胡]]'''」。根据这个「预言」, [[ 秦始皇 ]] 认为最终灭亡 [[ 大秦帝国 ]] 的,是北方的 [[ 胡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ref>。当时北方 [[ 草原 ]] [[ 胡人 ]] 当中, [[ 月氏 ]] [[ 东胡 ]] 都比 [[ 匈奴 ]] 强大<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ref>,但因 [[ 匈奴人 ]] 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 [[ 咸阳 ]] [[ 秦帝国 ]] 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 [[ 秦始皇 ]] 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 [[ 李斯 ]] 却指出, [[ 匈奴人 ]] 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对 [[ 秦国 ]] 而言,即使得到 [[ 匈奴 ]] 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 [[ 中原 ]] 百姓疲惫。遇到 [[ 匈奴 ]] 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 [[ 匈奴 ]] 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 [[ 匈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併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ref>。
[[ 秦始皇 ]] 没有接纳 [[ 李斯 ]] 的意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ref>,他下令将领[[蒙恬]]{{notetag|1=除了蒙恬外,《[[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还记载秦始皇还任命杨翁子为北伐匈奴的将领,原文如下:「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脩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輓车而饷之。」,但正史没有杨翁子其人的记载。}}率兵三十万人,沿着今日 [[ 兰州市 ]] 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 [[ 黄河 ]] ,北伐 [[ 匈奴 ]] ,企图夺取 [[ 黄河 ]][[ 河套 ]] 以南之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ref>。次年 [[ 蒙恬 ]] 攻佔 [[ 河套 ]] 以南地区,从 [[ 榆中 ]] (今[[甘肃省]][[兰州市]])沿 [[ 黄河 ]] 往东一直连接到 [[ 阴山 ]] ,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着 [[ 黄河 ]] 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ref>。
其后, [[ 秦始皇 ]] 又遣 [[ 蒙恬 ]] 渡过 [[ 黄河 ]] 去夺取 [[ 高阙 ]] [[ 阳山 ]] (即[[阴山]])、 [[ 北假 ]] 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ref>。当时的 [[ 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素,北徙。</ref>,秦军在外奔波达十馀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 [[ 蒙恬 ]] 之名威震 [[ 匈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ref>。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度是 [[ 匈奴人 ]] 的弓无法比拟的, [[ 匈奴人 ]] 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 [[ ]] 是最致命的武器。 [[ 中国 ]] 着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 [[ ]] 是对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于 [[ ]] 的结构过于複杂,对 [[ 匈奴人 ]] 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彷製{{refTag|name=relive|page=57}}。
为了充实 [[ 河套 ]] 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 [[ 秦始皇 ]] 下令将罪犯迁移至 [[ 新郡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3年)徙谪,实之初县。</ref>,当地被称为「 [[ 新秦 ]] 」<ref group="古">北魏郦道元《[[s:水经注/03|水经注·河水注]]》引东晋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ref>。当年( [[ 秦始 皇33 皇]]33 年下半年)在西方出现[[彗星]],为不吉之兆,故此 [[ 秦始皇 ]] 再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闢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ref group="古" name="comet34">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明星出西方。(秦始皇)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ref>。
据[[主父偃]]在《 [[ 諌伐匈奴书 ]] 》所言, [[ 蒙恬 ]] 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谷]]的[[盐碱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地固泽卤,不生五穀。</ref>,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 [[ 黄腄 ]] (今 [[ 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 [[ 黄河 ]] ,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锺(192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ref>。正因如此, [[ 秦朝 ]] 百姓迫不得已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ref>。直到 [[ 蒙恬 ]] 死后,在 [[ 河套 ]] 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 [[ 关东 ]] 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 [[ 秦帝国 ]] 放弃 [[ 河套 ]] 以南之地<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十有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边者皆复去。</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引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ref>。
==='''南征百越'''===
{{Main|秦攻百越之战}}
现存史料提及有关 [[ 秦国 ]] 南征百越的历史,可说是相当简略。对于秦军南征百越的经过,军事部署、作战环境以及秦军面对的军事困难,《 [[ 史记 ]] 》的记载甚至可以用「一鳞半爪」来形容{{notetag|1=《史记·秦始皇本纪》只记载秦始皇33年「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以谪遣戍」,但不是指秦攻百越战争始于秦始皇33年,盖因秦人纪事,惯于不记始事年月,而把始事及事件经过,皆系于终事之年。如《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七年,拔新城”。而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之“编年记”说:“六年,攻新城。七年,新城陷。八年,新城归。”证明秦国官方史书《秦记》体例,始事及事件经过皆系于终事之年,而不记始事之年。参见《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1.9发现秦征南越历史}},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时间,实际上远比北伐 [[ 匈奴 ]] 要早。
根据[[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 南越王]][[赵佗]]所述,他已经在 [[ 岭南 ]] 地区生活了49年<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5|汉书.西南夷列传]]》:「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南越王赵佗《上文帝书》摘录)</ref>。由于《 [[ 史记 ]] 》记载 [[ 赵佗 ]] 籍贯[[真定]]{{notetag|1=《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十二月,上(高帝)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更名东垣曰真定。」真定,战国时属赵国,名东垣,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更名真定。}},并非 [[ 岭南 ]] 当地人,故此可以参考他在 [[ 岭南 ]] 生活的时间,从而推算出 [[ 秦始皇 ]] 何时开始南征百越。自 [[ 文帝 ]] 元年往上推朔49年,为 [[ 秦王 政20 政2]]0 年(公元前227年),正值 [[ 赵国 ]] 被消灭的次年,可见在 [[ 赵国 ]] 灭亡后不久, [[ 赵佗 ]] 随即因为 [[ 赵人 ]] 的身份而被徵召入伍,成为征越大军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 [[ 秦始皇 ]] 在消灭六国的同时,便开始进行征服[[五岭]]以南的军事行动,而且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馀年。」</ref>。
[[ 岭南 ]] 自古属于「[[瘴疠|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着众多部落。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 [[ 长沙王 ]][[ 太傅 ]] 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伤悼之。」</ref>。 [[ 汉人 ]] [[ 长沙 ]] 如此,比 [[ 长沙 ]] 更南的 [[ 岭南 ]] ,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阯]]地区发动叛乱的[[徵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ref group="古">范晔《[[s:后汉书/卷24|后汉书·马援列传]]》:「虏未灭时,下瘴上雾,毒气重熏,仰视飞鸟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ref>。当时 [[ 汉朝 ]] 已统治 [[ 岭南 ]] 地区达百馀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 [[ 马援 ]] 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馀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 [[ 秦朝 ]] 时期, [[ 岭南 ]] 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 [[ 马援 ]] 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 [[ 秦始皇 ]] 对号称「 [[ 瘴疠之地 ]] 」的 [[ 岭南 ]] 採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秦皇(中略)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ref>,以及扬威海外<ref group="古" name="100viet2">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秦)欲威海外…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攻越…」</ref>。
秦征百越的经过,综合现存史料可分为四个阶段{{refTag|name=100viet|1=}}:
===='''深入岭南'''====
约公元前227年( [[ 秦王 政20 政]]20 年), [[ 秦始皇 ]] 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 [[ 吏卒 ]] ”、“ [[ 新黔首 ]] ”、“ [[ 甲兵 ]] ”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ref group="古" name="100viet2" />{{refTag|name=100viet|1=《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1.9发现秦征南越历史}},沿[[湘江]]水道{{notetag|1=从秦始皇命使监禄开凿灵渠一事来看,可见当时南征秦军已意识到利用湘江水道,作为深入岭南的主要线路。}}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ref>,逃避秦人的统治<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ref>。
===='''越人反攻'''====
秦征百越之前,由于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01下|汉书·高祖本纪·高祖十一年封尉佗为南越王诏]]》:「粤人之俗,好相攻击。」</ref>,难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 管各自为战,但 [[ 越人 ]] 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 [[ 淮南子 ]] 》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5|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衆半羸,南面称王。」(赵佗上文帝书摘录)</ref>,[[西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杀西呕君译吁宋。」</ref>,但 [[ 越人 ]] 并未屈服,反而推举 [[ 桀骏 ]] 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ref>。
===='''战事僵持'''====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 [[ 百越 ]] 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 [[ 淮南子.人间训 ]] 》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 [[ 秦始皇 ]] 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 [[ 百越 ]] 增兵,而 [[ 楚国 ]] 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 [[ 秦始皇 ]] 乃「发卒五十万」{{notetag|1=秦灭楚之战,嬴政最终动用了六十万兵力灭楚,已经是动用了秦国境内全部可用之兵,而且对统帅王翦已略有疑忌。秦攻百越之战远不能跟秦灭楚之战相提并论,故此「五十万」一说,实属严重夸大,有可能连往百越「谪戍」的百姓都包括在内。}},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州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馀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ref>。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 [[ 越人 ]] 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于崩溃<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ref><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旷日持久,粮食乏绝,越人击之,秦兵大败。」</ref>,因此 [[ 秦始皇 ]] 下令使监禄(即 [[ 史禄 ]] )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 [[ 史禄 ]] 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 [[ 湘江 ]] [[ 灕江 ]] 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 [[ 灵渠]]<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ref><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ref>,使 [[ 中原 ]] 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由于开凿 [[ 灵渠 ]] 属于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移民戍边'''====
[[ 灵渠 ]] ”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乃发适戍以备之。」</ref>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于当时 [[ 秦始皇 ]] 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01下|汉书·高祖本纪·高祖十一年封尉佗为南越王诏]]》:“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ref>。对于这些“ [[ 新黔首 ]] ”, [[ 秦始皇 ]] [[ 秦国 ]] 官吏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 [[ 百越 ]] 地区,与“越人杂居”,对 [[ 秦始皇 ]] 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 [[ 百越 ]] 地区{{refTag|name=100viet|1=}}。
公元前214年( [[ 秦始 皇33 皇]]33 年),自下诏徵发尝逋 [[ 亡人 ]] [[ 赘婿 ]] [[ 贾人 ]] 等往 [[ 百越 ]] 地区后, [[ 秦始皇 ]] 认为 [[ 岭南 ]] 「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郡 (中国)|南海]]及[[象郡]]三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ref>。次年( [[ 秦始 皇34 皇]]34 年) [[ 始皇 ]] 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ref group="古" name="comet34" />。自 [[ 秦王 政20 政]]20 年令 [[ 屠睢 ]] [[ 百越 ]] ,至 [[ 秦始 皇33 皇]]33 [[ 岭南 ]] 「粗定」,对 [[ 百越 ]] 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 百越 ]] 地区粗定,令 [[ 岭南 ]] 地区自此纳入 [[ 秦国 ]] 版图,但 [[ 秦国 ]] 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ref>,而时任 [[ 南海尉 ]] [[ 任嚣]]{{notetag|1=《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为尉佗,但赵佗出身自六国的「新黔首」,加上屠睢已亡,难以想像赵佗会被秦始皇信任,成为征越秦军的最高军事长官,而且《史记.南越列传》记载,陈胜起义时,赵佗正担任龙川令,可见当时伍被称秦始皇命尉佗征越,实属张冠李戴之故。}}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 [[ 中原 ]] 疲敝已极,就留居 [[ 南越 ]] ,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 [[ 秦始皇 ]] 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8|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ref>。
另一方面,移民「 [[ 戍越 ]] 」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 [[ 戍越 ]] 」,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 [[ 始皇 ]] 崩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ref>。
=='''天下巡游'''==
[[ 秦始皇 ]] 一统天下,十年期间六次巡游近全土三分之一{{noteTag|name=move|{{cite web |script-title=ja:NHKスペシャル:アジア巨大遗迹 第3集 地下に眠る皇帝の野望 ~中国 始皇帝陵と兵马俑~ |trans-title=NHK特集:亚洲巨大遗迹 第3集 长眠地底的皇帝野心 ~中国秦始皇陵墓与兵马俑~ |format= |website=[[NHK]] |url=http://www.nhk.or.jp/special/asia-iseki/warriors.html |date=2015-11-07 |language=ja}}}},以示强、威服海内<ref group="古" name="move">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ref>,但亦採怀柔手段舒缓昔六国反抗未平之情绪;如袭[[齐国|齐]]、[[鲁国|鲁]]之礼行[[封禅]],依 [[ 齐人 ]] 八神信仰登成山祭日主。《[[峄山刻石]]》曰:「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追求长生'''==
[[ 秦始皇 ]] 本纪第六记载「...维二十八年, [[ 皇帝 ]] 作始。.... [[ 齐人 ]][[ 徐市 ]]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 蓬莱 ]] [[ 方丈 ]] [[ 瀛洲 ]] ,仙人居之。请得 [[ 斋戒 ]] ,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 [[ 徐市 ]] 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随后的记载「...三十二年,....因使 [[ 韩终 ]] [[ 侯公 ]] [[ 石生 ]] 求仙人不死之药。」,显示 [[ 秦始皇 ]] 深信不疑且陆续遣人寻求不死之药。三十三年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 秦始皇 ]] 去世前一年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 [[ 始皇 ]] 出游。....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 [[ 徐市 ]] 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 [[ 蓬莱 ]] 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表明确方士 [[ 徐市 ]] 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且无功归返。 次一年「七月丙寅, [[ 始皇 ]] 崩于 [[ 沙丘 ]] 平台。」
=='''遭遇暗杀事件'''==
[[ 秦始皇 ]] 自消灭六国后,引起无数六国贵族的仇视,故遭到暗杀并不罕见,除了[[荆轲]]刺秦较为人所熟悉外,《 [[ 史记 ]] 》还记载 [[ 三宗 ]] 针对 [[ 秦始皇 ]] 的暗杀事件。
===''' [[ 高渐离 ]] 暗杀未遂'''===
[[ 战国 ]] [[ 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是 [[ 荆轲 ]] 好友。 [[ 荆轲 ]] 死后, [[ 秦始皇 ]] 下令通缉 [[ 太子丹 ]] [[ 荆轲 ]] 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 高渐离 ]] 遂改名换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 [[ 宋子 ]] 这个地方作工。过了不久, [[ 高渐离 ]] 考虑到长久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没有尽头,就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应邀往 [[ 宋子 ]] 城里人家轮流作客,表演击-{筑}-,听众都讚不绝口,并向 [[ 高渐离 ]] 赐酒以示讚赏。后来因 [[ 高渐离 ]] 击-{筑}-技艺高超,被 [[ 秦始皇 ]] 传进宫中表演。但被 [[ 秦始皇 ]] 的某位臣子告发, [[ 秦始皇 ]] 虽然特赦他的死罪。但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行刺{{refTag|1={{en}}Elizabeth, Jean. Ward, Laureate. (2008). ''The Songs and Ballads of Li He Chang''. ISBN 978-1-4357-1867-8, 9781435718678. p 51}}。不想 [[ 高渐离 ]] 双目虽瞎,却灌[[铅]]于-{筑}-中,在 [[ 始皇 ]] 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 [[ 始皇 ]] [[ 高渐离 ]] 暗杀 [[ 秦始皇 ]] 最终失败,并以身殉{{refTag|name=Wu|1={{en}}Wu, Hung.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0-8047-1529-4, 9780804715294. p 326.}},自此 [[ 秦始皇 ]] 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为 [[ 东方 ]] 六国的百姓<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複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ref>{{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博浪沙行刺事件'''===
公元前218年( [[ 秦始 皇29 皇]]29 年), [[ 秦始皇 ]] 在第3次巡游途中途经[[博浪沙]](今 [[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失败, [[ 秦始皇 ]] 没有受伤{{refTag|name=Wintle|1={{en}}Wintle, Justin Wintle. (2002). ''China''.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ISBN 978-1-85828-764-5, 9781858287645. p 61. p 71.}}。
[[张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谋,他的家族五代仕韩,出于灭韩之恨,几乎散尽家财寻求勇士谋划刺杀 [[ 秦始皇]]<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55|史记·留侯世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ref>,后来找到一个 [[ 大力士]]{{refTag|name=Wintle}},以 [[ 大铁椎 ]] 撞击 [[ 秦始皇 ]] 的车驾,惜误中副车, [[ 秦始皇 ]] 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29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ref>。 [[ 张良 ]] 惟有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55|史记·留侯世家]]》:得力士,为铁椎重百20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ref>{{refTag|name=mah}}{{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 [[ 咸阳 ]] 暗杀事件'''===
公元前216年( [[ 秦始 皇31 皇]]31 年)一个晚上, [[ 秦始皇 ]] 与四名武士一起,在 [[ 咸阳 ]] 一带微服出行,但在 [[ 兰池宫 ]] 附近遇上一众强盗袭击,情势危急,幸而最终击毙企图袭击 [[ 秦始皇 ]] 的强盗。由于怀疑事件另有主谋,故在 [[ 关中 ]] 地区大索二十天<ref group="古" name="robber">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ref>{{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焚书坑儒'''==
{{Main|焚书坑儒}}
[[ 秦始皇 ]] 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 [[ 秦国 ]] 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方法 [[秦始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由于当时社会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丞相[[李斯]]认为这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 所谓“焚书”,就是[[ 秦始皇 的严酷法律引起 ]]为 统一原[[战国七雄|六国]] 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 不满 统治 各种指责纷纷而来 开始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 不同 保留关 秦始皇法 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除了博士官所职,天下敢私藏诗、书、百 种种学说不绝于耳 人,都命令守、尉将其藏书烧掉 由于当时社会上有敢偶语《[[诗]]》《[[ 诸子百家|百家]] 争鸣 》者弃市 严重 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 阻碍了 人同等治罪(《[[s:史记/卷006|史记· 秦始皇 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 本纪]]》)。这一政策从前213年 。丞相直执行到前206年[[ 李斯秦朝]] 灭亡。但也有人 认为 这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 [[ 秦始皇 支持李斯的看法 ]]曾下令将一些禁书保存于皇家图书馆 并发动了直到[[西楚霸王]][[项羽]]攻破[[ 焚书坑儒咸阳]] 事件:后纵火,这些书籍才彻底消失。
* 所谓“焚书”,就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 战国七雄|六国]]人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的统治,开始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保留关于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除了博士官所职,天下敢私藏诗、书、百家语的人,都命令守、尉将其藏书烧掉。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s:史记/卷006|史记·秦 始皇 本纪]] 》)。这一政策从前213年一直执行到前206年秦朝灭亡。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曾下令将一些禁书保存于皇家图书馆,直到西楚霸王[[项羽]]攻破咸阳后纵火,这些书籍才彻底消失。* 始皇 三十五年(前212年), [[ 卢生 ]] [[ 始皇 ]] 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 [[ 始皇 ]] 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 秦始皇 ]] 相信不死之药的真实存在。将皆诵法 [[ 孔子 ]] 的儒生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 [[ 咸阳 ]] 。<ref group="古">《[[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姦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桉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 始皇 ]] 长子 [[ 扶苏 ]] 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 [[ 孔子 ]] ,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 始皇 ]] 怒,使 [[ 扶苏 ]] 北监 [[ 蒙恬 ]] [[ 上郡 ]] 。</ref>
[[ 史记·儒林列传 ]] 》中说 [[ 秦始皇 ]] 焚书坑儒之后,[[六艺]]从此缺失。<ref group="古">《[[s:史记/卷121|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ref>但若非大规模顶撞皇帝, [[ 始皇 ]] 对士人也不是那样不友善。如博士之廷议制度,或前述行[[封禅]]之礼,即召鲁儒士议之。
=='''祖龙之死'''==
==='''凶兆出现'''===
据《 [[ 史记 ]] 》记载,公元前211年( [[ 秦始 皇36 皇]]36 年)的一年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
首先是当年出现「''' [[ 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古人把「[[火星]]」称作「 [[ 荧惑 ]] 」,[[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 [[ 心宿 ]] 」就是现代天文学的「[[天蝎座]]」,而 [[ 荧惑守心 ]] 的出现则被称为大凶之兆,轻者 [[ 天子 ]] 要失位,严重的情况就是 [[ 皇帝]][[驾崩]]{{refTag|name=deadof|1=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着者:王立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十二章:秦始皇之死,2009年3月出版,ISBN:7563382976}}。
同年有一块[[陨石]]在[[东郡]]地区(今 [[ 河南省]][[濮阳市]])坠落,其间有人在 [[ 陨石 ]] 上刻上「''' [[ 始皇帝 ]] 死而地分'''」七字{{refTag|name=LiangY|1=Liang, Yuansheng. (2007). ''The Legitimation of New Orders: Case Studies in World History''.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62-996-239-5, 9789629962395. pg 5.}},传入 [[ 秦始皇 ]] 耳中。 [[ 秦始皇 ]] 大怒,下令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并焚毁了那块 [[ 陨石 ]] 。这次事件让 [[ 秦始皇 ]] 心情不快,故此他让博士作了一首《 [[ 仙真人诗 ]] 》,等到巡行天下时,走到一处就传令乐师弹奏唱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6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謌弦之。</ref>。
同年秋天,有一位使者从 [[ 关东 ]] 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其间有人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要求使者将王璧送至 [[ 滈池君 ]] ,并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他缘由,那人随即失去踪影,并留下玉璧,使者惟有捧回玉璧,向 [[ 秦始皇 ]] 敍述自己的奇遇。 [[ 秦始皇 ]] 沉默了好一会,称[[山神|山鬼]]最多只能预知一年的事,并轻描澹写地指现时已是秋季,这话未必能应验。他在遣退使者后,又称「'''祖龙'''」的意思是「人的祖先」,(意指「祖龙死」与他无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6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ref>。
其后, [[ 秦始皇 ]] 让御府察看那块玉璧,竟发现该玉璧是 [[ 始皇 ]] 二十八年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祭拜[[水神]]的那块,故为此[[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迁徙才吉利(史记记载的卜辞称「'''游徙吉'''」),因而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 [[ 北河 ]] 、[[榆中]]地区,每户授给[[二十等爵]]一级<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ref>,而 [[ 秦始皇 ]] 则在公元前210年( [[ 秦始 皇37 皇]]37 年)进行第五次巡游,亦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巡游{{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最后的巡游'''===
公元前210年年尾( [[ 秦始皇 ]] 三十七年十月), [[ 秦始皇 ]] 踏上第四次全国巡游之旅,随行的包括他的幼子[[胡亥]],左丞相 [[ 李斯 ]] 及执掌中车府令的[[赵高]],右丞相[[冯去疾]]则负责留守京师<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ref>,其具体巡行路线如下:
<center>
</center>
[[ 秦始皇 ]] 一行在该年十一月到达 [[ 云梦 ]] ,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 [[ 籍柯 ]] ,渡过 [[ 海渚]]{{refTag|1=zhǔ,音煮}},经 [[ 丹阳到 ]] [[ 钱塘 ]] 。到 [[ 浙江 ]] 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最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 [[ 南海 ]] ,在那里刻石立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ref>。碑文除了颂扬 [[ 秦朝 ]] 的功德外,还有整顿吴越之地风俗的用意。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着作《[[日知录]]》载, [[ 春秋 ]] 时[[越王勾践]]为反击 [[ 吴国 ]] ,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养成吴越地区百姓不重[[贞节]]的风气{{refTag|name=alhistory}},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Quote_box
}}
[[ 秦始皇 ]] 之后从会稽山折回,途经吴地,声势浩大,避居当地的[[项梁]]、[[项籍]](即 [[ 项羽 ]] )叔侄也看到,项籍更称「吾可取而代之」。 [[ 项梁 ]] 担心 [[ 项籍 ]] 祸从口出,惹来族诛之祸,立即叫项籍噤声,但自此 [[ 项梁 ]] [[ 项籍 ]] 开始另眼相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7|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ref>。
横渡长江后, [[ 秦始皇 ]] 沿海岸北上到达 [[ 琅琊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ref>。这是 [[ 秦始皇 ]] 第三次到达 [[ 琅琊台 ]] ,并在当地召见方士[[徐巿]],距离他初会 [[ 徐巿 ]] 的时间,已经有九年的时光{{refTag|name=qinyong|page=199}}。
根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的描述, [[ 徐巿 ]] 当时仍未渡海向东求取仙药,故推断与 [[ 秦始皇 ]] 会面后, [[ 徐巿 ]] 随即东渡大海。由于 [[ 徐巿 ]] 在寻找仙丹的过程中花费大量钱财,害怕面对 [[ 秦始皇 ]] 的雷霆之怒,故托辞称 [[ 蓬莱 ]] 仙药虽可能取得,却总被大鲛鱼阻挡,因此无法抵达仙人岛,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装备[[连弩]]对付鲛鱼。不久 [[ 秦始皇 ]] 在晚上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请某博士解梦,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鱼蛟龙作斥侯,一般人是不会梦见海神的,不过 [[ 秦始皇 ]] 在祭祀方面对神灵恭敬周到,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才会迎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ref>。
因此 [[ 秦始皇 ]] 应允 [[ 徐巿 ]] 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杀鲛鱼。从 [[ 琅琊 ]] 向北直到 [[ 荣成山 ]] (今[[山东省]][[荣成市]]),都不曾遇见鲛鱼,直到到达 [[ 之罘 ]] (今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时候,才射杀了一头大鱼{{refTag|name=cutqian8|page=238-243}},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ref>。
沿着[[山东半岛]]沿岸绕行, [[ 秦始皇 ]] 在抵逹 [[ 黄河 ]] 下游的 [[ 平原津 ]] (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时,突发重病倒下{{notetag|1=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病”与现代汉语中的“病”概念不一样。一般较轻的病,在古代文献中只称“疾”,只有重病才称“病”{{refTag|name=deadof}}。}}。群臣知道 [[ 秦始皇 ]] 忌讳「死」一字,因此不敢将死字挂在嘴边,但 [[ 秦始皇 ]] 的病情仍没有好转<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ref>。
[[ 秦始皇 ]]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命人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当时正在[[上郡]](今 [[陕 西]][[榆林]]附近)监视[[蒙恬]]部队的长子[[扶苏]]{{refTag|name=Tung|1={{en}}Tung, Douglas S. Tung, Kenneth. (2003). ''More Than 36 Stratagems: A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Basic Behaviours''. Trafford Publishing. ISBN 978-1-4120-0674-3, 9781412006743.}},命 [[ 扶苏 ]] [[ 咸阳 ]] 参与丧事,但是这封遗书却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 [[ 赵高 ]] 的办公处{{refTag|name=cutqian8|page=243-246}},没有送达 [[ 扶苏 ]] 手上<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ref>。公元前210年( [[ 秦始皇 ]] 三十七年七月), [[ 秦始皇 ]] 在'''[[沙丘平台遗址|沙丘平台]]'''(今 [[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refTag|1={{ja}}{{cite web|url=http://japanese.cri.cn/chinaabc/chapter14/chapter140406.htm|title=中国百科 秦の始皇帝陵|publisher=CRI onlin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6140930/http://japanese.cri.cn/chinaabc/chapter14/chapter140406.htm|archivedate=2013年5月16日|df=}}}})逝世<ref group="古" name="death" />{{refTag|name=cutqian8|page=238-243}},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点与逝世地点,仅相距一百多公里{{refTag|name=qinyong|page=200}}。
[[ 史记·秦本纪 ]] 》载:「 [[ 始皇帝 ]] 立十一年而崩。」但因后来版本传抄将「立」错写「五」,造成后世以为 [[ 秦始皇 ]] 活到五十一岁{{refTag|1={{Cite news|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10/19/content_1312052.htm|title=《史记》修订本全球首发|language=zh-cn|publisher=人民日报|date=2013-10-19|accessdate=2013-11-30}}}}, [[ 清代 ]] 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错误,但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直到[[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在[[日本]][[高山寺]]所藏抄本中找到版本依据,再加上旁证材料,才将错误改过{{refTag|name=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1={{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1/30/c_125785535.htm|title=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language=zh-cn|publisher=扬子晚报|date=2013-11-30|accessdate=2013-11-30}}}}。
=='''身后'''==
{{Main|沙丘之变|赵高}}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 [[ 始皇 ]] 三十七年(前210年), [[ 秦始皇 ]] 最后一次巡游返至 [[ 平原津 ]] 得病。秋七月,行至[[广宗县|沙丘]]平台, [[ 秦始皇 ]] 驾崩,《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 [[ 始皇 ]] 出游。”、“七月丙寅, [[ 始皇 ]] 崩于 [[ 沙丘 ]] 平台。”, [[ 秦曆 ]] 是以夏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宦者五六人知。诈为丞相 [[ 李斯 ]] [[ 始皇 ]] 遗诏于 [[ 沙丘 ]] ,立 [[ 子胡亥 ]] [[ 太子 ]] 。更为书赐 [[ 公子 ]][[ 扶苏 ]] [[ 蒙恬 ]] ,赐死。是为[[沙丘之变]]。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八月丙寅(前210年9月10日)从直道至 [[ 咸阳 ]] ,发丧。 [[ 太子胡亥 ]] 袭位,为[[秦二世|二世皇帝]],天下始知 [[ 秦始皇 ]][[ 驾崩 ]]
世人只知(八月)丙寅日为发丧日,却不知 [[ 秦始皇 ]] 死之具体日期。由于秦末战火,秦代史料多亡佚,[[司马迁]]多方寻访,得知 [[ 秦始皇 ]] 死于秋七月丙寅。 [[ 秦始皇 ]] 三十七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 [[ 司马迁 ]] 不做考证,将其写入《[[史记]]》,是《[[史记]]》一大败笔。{{dubious||reason=司马迁不需做考证,他是将秦曆改成太初曆的一员。
秦曆,秦惠文王十四年更元年(公元前324年1月23日庚辰),当年冬至1月23日19:46。
《六国年表》秦二世元年十月戊寅,大赦罪人。时为公元前210年9月21日。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是阴曆七月十七日(月龄+4),公元前210年7月11日,该年閠后九。}}
[[ 秦始皇 ]] 本作书命在[[上郡]](今[[ 西]][[榆林]]附近)[[监军]]的[[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但[[赵高]]勾结 [[ 始皇 ]][[ 少子胡亥 ]] 及丞相[[李斯]],在 [[ 秦始皇 ]] 死后,伪造了遗诏立 [[ 胡亥 ]] [[ 皇帝 ]] ,是为[[秦二世]],并[[赐死]][[扶苏]]。
===''' [[ 秦朝 ]] 灭亡'''===
{{Main|秦末民变}}
[[ 秦二世 ]] 即位后不久,前209年七月, 庶民[[陈胜]] 、[[吴广]]率领 [[ 戍卒 ]] [[ 大泽乡 ]] 起事反秦并迅速壮大。 随后,天下大乱。尽管陈胜、 [[ 吴广 ]] 攻打[[关中]]失利,被秦军反扑击败,但原 [[ 东方 ]] 六国相继复国, [[ 秦朝 ]] 走向崩溃。 前207年, [[ 秦始皇 ]] 驾崩后三年, 楚将 [[ 项燕 ]] 之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同年九月, [[ 赵高 ]] [[ 秦二世 ]] ,欲自立为帝,但遭到大臣反对,遂立 [[ 子婴 ]] [[ 秦王 ]] 。即位当日, [[ 子婴 ]] 即设计诛杀 [[ 赵高 ]] ,但对 [[ 秦朝 ]] 灭亡于事无补。十月, [[ 秦王]][[子婴]]在[[灞上]]向楚将[[刘邦]]投降, [[ 秦朝 ]] 灭亡。随后 [[ 项羽 ]] [[ 刘邦 ]] 争夺天下,爆发了持续五年的[[楚汉战争]],以 [[ 刘邦 ]] 胜利建立[[汉朝]]而告终。
===''' [[ 赵佗 ]] 独立'''===
[[ 陈胜 ]] [[ 吴广 ]] 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临终前把时任 [[ 龙川令 ]] 的[[恆山郡]][[真定县]](今 [[ 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ref>召来,向 [[ 赵佗 ]] 指[[南海郡]]虽位处偏僻,远离 [[ 中原 ]] ,但佔地数千里,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凭此成为一州之主,并提到自己有切断通往 [[ 中原 ]] 道路的打算,以抵抗 [[ 中原 ]] 流寇的侵犯。由于信任 [[ 赵佗 ]] 的能力,除了 [[ 赵佗 ]] 外,任嚣并没有将他的打算告诉他人,其后更将任命文书交给 [[ 赵佗 ]] ,让他代行 [[ 南海郡 ]] 郡尉的职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ref>。
任嚣不久病亡,继任为 [[ 南海尉 ]] [[ 赵佗 ]] [[ 岭南 ]] [[ 横浦关 ]] (今[[广东省]][[南雄市]]北)、 [[ 阳山关 ]] (今 [[ 广东省]][[阳山县]]北)、 [[ 湟溪关 ]] (今 [[ 广东省]][[英德县]]境内连江入北江处)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 [[ 中原 ]] 的起义军进犯,并藉机杀了 [[ 秦朝 ]] 安置在 [[ 南海郡 ]] 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refTag|1=胡守为:《南越开拓先驱——赵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35至36页。ISBN:7-218-04928-1}}<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ref>{{refTag|name=southviet|page=66-68}}。
公元前206年, [[ 秦朝 ]] 灭亡,此时[[桂林]]和[[象郡|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独立,古蜀王族后裔[[蜀泮]]在象郡击败其它 [[ 骆越族 ]] 的部落首领,以 [[ 螺城 ]] (今[[越南]][[河内市]] [[ 东英县 ]] 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自称「''' [[ 安阳王]]'''」<ref group="古">吴士连[[s: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蜀纪》]]:「在位五十年。姓蜀,讳泮。巴蜀人也。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ref>。随后 [[ 赵佗 ]] 出兵攻打 [[ 安阳王 ]] 并将其赶走,接着还兼并了 [[ 桂林郡 ]] [[ 象郡]]<ref group="古">北魏郦道元《[[s:水经注/37|水经注·卷三十七]]》引《交州外域记》曰:「交阯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按晋《太康记》县属交趾。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ref>{{refTag|name=southviet|page=68-69}}。 [[ 赵佗 ]] 考虑到 [[ 象郡 ]] 越人部落势力过大,将象郡分拆为[[交趾郡|交趾]]、[[九真郡|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自己管理{{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5&by_title=%E5%8F%B2%E8%A8%98%E7%B4%A2%E9%9A%B1&page=15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五-卷二十九》]:「后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见第15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fTag|name=southviet|page=69}}。约公元前203年( [[ 汉高祖 ]] 三年), [[ 赵佗 ]] 以[[番禺]]为都城在 [[ 岭南 ]] 地区建立南 [[ 越国 ]] ,自称「''' [[ 南越武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ref>{{refTag|name=southviet|page=74}}。
=='''轶事'''==
===''' [[ 秦始皇 ]] 的身高'''===
据《 [[ 史记·刺客列传 ]] 》记载, [[ 燕国 ]] 使者 [[ 荆轲 ]] 企图行刺 [[ 嬴政 ]] 时, [[ 嬴政 ]] 由于不能及时拔出其佩剑,结果弄到要绕柱奔逃,十分狼狈<ref group="古" name="toolong" /><ref group="古" name="toolong2" />。
在一般的认知中, [[ 嬴政 ]] 佩带的应属[[青铜]] ,而 [[ 青铜剑 ]] 容易折断,故此一般 [[ 青铜剑 ]] 都是短剑,最负盛名的 [[ 青铜剑 ]] ——[[越王勾践剑]]全长仅55.6厘米,这种长度的剑随手就可以拔出。对于 [[ 司马迁 ]] 这段记载,历史学家一直都显得很困惑{{refTag|name=relive|page=42}}。
公元1974年,考古学家发现一把接近1米的 [[ 青铜 ]] 长剑,现收藏在 [[ 秦始皇 ]][[ 兵马俑 ]] 博物馆,这次考古发现推翻了以往「 [[ 青铜剑 ]] 不能铸得太长」的认知。可以推断,当年 [[ 嬴政 ]] 就是佩带这种加长版的 [[ 青铜剑 ]] ,所以在被行刺时因剑身过长,而不能及时拔出佩剑,也是可以理解的{{refTag|name=relive|page=43}}。
此外,历史学家发现拔剑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盖因 [[ 战国时期 ]] [[ 帝王 ]] 及官员都习惯将佩剑「负」在身后。他们做过实验:身高在1.90米以上的人才能自行拔出背在身后达1米的 [[ 青铜剑 ]] 。根据这个实验, [[ 秦始皇 ]] 的身高应该低于1.90米,因此 [[ 秦始皇 ]] 才无法及时拔出身后的佩剑{{refTag|name=relive|page=42}}。
===''' [[ 秦始皇 ]] 的佩剑'''===
据《 [[ 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 ]] 》一书所述,随身佩剑是亲政的重要标志,因此有说法指 [[ 秦始皇 ]] 在亲政后曾经让人打造两柄 [[ 青铜剑 ]] ,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定秦'''」。一柄随身携带,一柄埋在观台下。 [[ 秦始皇 ]] 死后,随身佩剑很有可能与主人一同入葬{{refTag|name=relive|page=43}}。
===''' [[ 秦始皇 ]] 讨论禅让'''===
此外, [[ 西汉]][[刘向]]所着的《[[s:说苑/卷14|说苑·至公]]》亦记载, [[ 秦始皇 ]] 曾经与博士们讨论「禅让」的问题:
事缘六国破灭之后, [[ 秦始皇 ]] 在某日召开廷议,以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武王]])行[[世袭制]],而五帝行[[禅让制]],询问群臣何者为优,然后择而从之。由于这涉及皇位继承的敏感议题,博士们都对此保持缄默,只有博士[[鲍白令之]]称五帝让贤,是视天下为官天下;三王世袭,是视天下为家天下<ref group="古">刘向《[[s:说苑/卷14|说苑·至公]]》: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ref>。
[[ 秦始皇 ]] 认为自己德行继承自五帝,故欲「官天下」,将天下留给贤德之人,并反问 [[ 鲍白令之 ]] ,何人能承继自己的事业。 [[ 鲍白令之 ]] 当堂向 [[ 秦始皇 ]] 浇了冷水,指 [[ 秦始皇 ]] 行「桀纣之道」,在任期间推行多项工程,滥用民力过甚,与五帝的德行相比差得远。面对 [[ 鲍白令之 ]] 的一番话, [[ 秦始皇 ]] 沉默了好一会,面露惭色,最终打消了「禅让」的念头<ref group="古">刘向《[[s:说苑/卷14|说苑·至公]]》: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万石之虡。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黯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ref>。
事实上,由于 [[ 战国 ]] 时早有[[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前科,而且 [[ 秦始皇 ]] 又自认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有「禅让」的念头也不足为奇。只不过《 [[ 史记 ]] 》是研究 [[ 秦始皇 ]] 生平的最权威资料,《 [[ 史记 ]] 》没有记载该事,意味着「 [[ 秦始皇 ]] 谈禅让」一事只能作为轶事参考。
=='''民间传说'''==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 秦始皇 ]] 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6,000人渡 [[ 东海 ]] 求神仙。《 [[ 楚义六帖 ]] 》记载, [[ 徐福 ]] 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瀛洲]](即今[[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秦氏]]为其后代,但是有后代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
=='''评价'''==
{{main|对秦始皇的评价}}
[[ 秦始皇 ]]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 [[ 中国 ]] 历史上第一位 [[ 皇帝 ]] ,是 [[ 皇帝 ]] 尊号的创立者,是 [[ 中国 ]] 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 [[ 中国 ]] 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 [[ 中国 ]] 之大一统、对于 [[ 中国 ]] 政制之创建、对于 [[ 中国 ]] 版图之确立、对于 [[ 中国 ]] 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 [[ 秦始皇 ]] 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 [[ 一代暴君 ]] ”。
=='''纪年'''==
* 父亲[[秦庄襄王]]
* 母亲[[赵姬 ( [[ 秦庄襄王]])|赵姬]]
==='''弟弟'''===
* [[ 长安君]][[成蟜]]
* [[ 太后 ]] 所生二子( [[ 帝太后 ]] [[ 嫪毐 ]] 所生)
*子 [[ ]]
==='''后妃'''===
后宫列女万余人{{noteTag|name=queen|1=[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2-01-29/1617294870.shtml 后宫之谜:秦始皇后妃为何史书无任何记载],摘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 [[ 王后 ]] [[ 楚夫人 ]] [[ 楚国人 ]] [[ 芈氏 ]] ,名不详。父亲为 [[ 楚国 ]] 君王 [[ 昌平君 ]] ){{来源请求}}
* 鼓琴 [[ 姬人 ]] (名不详)。{{来源请求}}
* 随巡 [[ 美人 ]] (名不详)。{{来源请求}}
==='''公子公主'''===
===='''公子'''====
[[ 秦始皇 ]] 诸子据史可查者二十四人,但只有五人名字流传至今
* [[ 长子 ]][[ 公子]][[扶苏]],[[自刎]]于军中。
* [[ 公子]][[公子高 ]] ( [[ 秦国]])| [[ 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杀,只好上书,请求为 [[ 秦始皇 ]][[ 殉葬 ]] [[ 秦二世 ]] 准其请求。
* [[ 公子]][[公子将闾]]| [[ 将闾]]兄弟三人,被迫拔剑自杀
* 十二名公子被戮死于[[咸阳]]。
* [[ 少子 ]] 公子[[胡亥]],即 [[ 秦二世 ]]
* [[公子荣禄]]等六名公子被戮死于[[杜]]。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Q秦始皇}}[[Category:秦始皇|*]]
[[Category:秦国君主|始皇]]
[[Category:开 ==视频=====法 君主]]电视台 介绍 秦始皇帝 La Chine antique===[[Category{{#ev: 暗杀未遂倖存者]]youku|XNjQ5MjExOTQ0|center}}===千古一帝-秦始皇===[[Category{{#ev: 邯郸人]]youku|XMzI2Njc3OTQxMg|center}}
==参考资料==
10,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