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稀缺性是一个专有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稀缺性是指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即资源的供给相对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分成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稽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所以,稀缺性是相对的。但是,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入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社会,都存在着稀缺性。从现实来看,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都存在稀缺性。
稀缺性产生的原因
稀缺性产生的原因如下:
1、数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类获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电、火山、风等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但是人类没有办法去完全利用他们。
3、人口迅速膨胀,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资源越来越少。。
4、人的欲望具有无限膨胀性。
稀缺性的意义
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做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且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同时,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
稀缺性的分类
资源的稀缺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常接触的稀缺物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空气这样可以随意得到任意数量的物品,它们是不用付费的自由品;另一类是必须通过交易手段获取的,称为具有稀缺性的经济物品,得到这些经济物品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有限。
术语解释
资源,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的总称。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有多少个嘛?,搜狐,2022-08-14
- ↑ 汉语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会说汉语吗?,搜狐,2021-11-12